江蘇省啟東市善成小學 施春花
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和法治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尚未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價值觀的小學生規(guī)范其行為,同時向他們普及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識。思想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與法律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小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發(fā)展,使他們成長為多方面均衡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為了順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小學教學工作者應該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重視起來,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更要關注學生對于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的實踐,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積極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師首先需要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其他課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教材中的理論大多比較枯燥無聊,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情境能夠很好地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這樣不僅能夠通過實際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中學習的知識。例如,在教學《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合理安排自己課余生活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的時候為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小明、小紅和小華是好朋友,他們三個人最近在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仔細思考之后才發(fā)現(xiàn),小明平時喜歡航天模型,但他父母認為這是不務正業(yè)的行為,因此嚴令禁止;小紅喜歡畫畫,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她,她最近還得了市級獎項;小華則沒有特別的愛好,但她在課余時間總是喜歡打游戲和看漫畫書。講完這些之后,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怎么看待他們的課余生活?”通過這樣的故事作為課堂導入,往往會讓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本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
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與置身其中的世界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帶領學生去參與一些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社會活動,會對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設身處地投入到真實的環(huán)境中,從而對課堂中學到的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真實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內容,從而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例如,在教學《心中的“110”》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國的公安系統(tǒng),掌握在平日生活中遇到危險情況時的對策,教師可以在與當?shù)毓膊块T溝通之后帶領學生到派出所去學習與參觀,也可以邀請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學校里為學生做一些安全知識的宣傳。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環(huán)境中體會教材中那些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
受到幾千年傳統(tǒng)的影響,我國的教師在教學時大多比較喜歡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固然能夠比較快速地幫助學生了解大部分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內容,但是它并不符合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發(fā)展特點。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shù)闹R,這就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權,同時對他們真正理解與掌握教材上的知識點也相當不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為不同性格與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盡量在最大程度上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啟發(fā)式等形式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領會教學目標中要求他們掌握的知識點。例如,在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在我國,未滿18周歲的群體有一個什么樣的特殊稱呼?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相比,他們有什么優(yōu)勢與劣勢?為了彌補這些劣勢,國家對于未成年群體制定了一部什么樣的法律?”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討論,體會到教材中的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自己總結出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這對他們的理解與記憶是很有幫助的。
綜合上述觀點可知,隨著世界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與我國社會的進步,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因此也就成為了小學教師比較重視的一門學科。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使這門學科的教學適應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可以采取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作為課堂導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在課堂上以引導為主進行教學等方式,切實幫助學生提升其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