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延果
眾所周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往往是我們做事的追求。但也并非絕對。譬如學校,就是一個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地方。這是由學校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
中小學是有組織、有計劃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的專門場所。課程、活動就是這種“組織”“計劃”的體現(xiàn),而這兩者又都是由教師設計、組織和實施的。“有人教”使得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與社會活動相比,在過程設計和結果預期上有了本質的不同。
從目的視角看,學校教育是要促進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幫助其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校園是一個專門的、面向未成年人的半封閉場所,有著嚴格的保護要求和辦學規(guī)范,這使得校園生活顯著地區(qū)別于社會生活。但校園內也有人際交往、組織運轉、建設施工、銷售購買等社會活動,盡管這些活動在校園內并不完全社會化、市場化,但它們與社會類似活動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如都需要規(guī)則約束、個人選擇、責任擔當等??梢?,校園具有社會的性質,是社會的雛形。學校只有利用好自身的這一特性,才能既全面呵護學生,又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八粕鐣钡奶卣?,決定了學校不能忽視、簡單化校園活動促進社會化發(fā)展的價值。
學校教育的另一目的是保護和開發(fā)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長、潛質,并培養(yǎng)、發(fā)展好。從行為表現(xiàn)看,中小學生的智力特長還不明確,性格愛好也不固定,職業(yè)傾向更不明朗。這要求學校必須讓每一位學生盡可能參與更多的興趣活動,讓其嘗試、彰顯各方面的才能,一旦某一方面有穩(wěn)定的表現(xiàn),就要有意識地保護、開發(fā),并促進發(fā)展。教育對象的“未定向”性,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原始態(tài)、全維度、多元化,因而變得“復雜”。
“有人教”“似社會”“未定向”是學校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顯著不同的三大特征,決定了學校每一活動都具有雙重價值:一是活動行為的外在價值,是我們一看便知的行為的直接目的;二是活動行為的內隱價值或稱潛在價值,是行為背后隱含的,我們在實現(xiàn)直接價值的同時,施與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價值。對這兩個價值的追求,決定了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學校的哪些工作能夠復雜化,又如何去復雜化呢?
首先是課堂教學。作為先知者的教師,設計并組織實施了每一節(jié)課的教與學。對于學生要學習掌握的知識,上課前一定要了如指掌。課堂上直接告知學生結論,一定是最快捷、最簡單的教學辦法。但是,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會精心設計教學的過程。先是要創(chuàng)設情境,由情境導出問題,再把問題拋給學生,給他們時間去探究、思考、討論,再讓他們試圖給出答案,得出結論。特別是,當有學生說出正確答案的時候,若教師認為“火候”不到,往往就故意“裝傻”,引發(fā)更廣泛、激烈的爭論。一番“折騰”之后,教師才給出他原本上課開始就能給出的知識和結論。這是典型的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但卻是必需的,是高水平的教學。往往越能像這樣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教師,學生越喜歡,學得越透、越扎實,成績越好。
課堂復雜化,實質是把知識還原回其發(fā)生的狀態(tài),讓學生歷經、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把知識“復活”,帶來高效率的深度學習。
其次是校園文化建設。校園里師生能看到的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價值,校園的雕塑、匾牌都在濡染著學生的心靈。但校園景觀類別繁多,內容分散,且隨社會發(fā)展往往還需要增減。那么,是簡單地隨遇而安,還是精心設計,讓這些景觀有序、成體系,最大限度發(fā)揮育人作用呢?顯然,后者是我們應有的選擇,這就需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復雜化。
分區(qū)建設,就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途徑之一。例如,某學校根據辦學理念,把校園分為四個文化區(qū),每一區(qū)域都賦予了其內涵,確定了其建設內容?!皾櫟隆眳^(qū)布置有校訓文化石、核心價值觀文字雕塑、孔子雕像、校史館、每周一星展牌等;“格物”區(qū)集中安排了科技館、能源廣場、日晷、華北生態(tài)館、宇宙射線觀測站等;“炳蔚”區(qū)集中建設社會人文教育功能,安排有思想廣場、生命發(fā)展指導中心、心語墻、琴韻廣場等;“行健”區(qū)布置有食堂、體育場、體育館、游泳池等健體設施。校園文化建設的分區(qū),表面上看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但卻使學校的一草一木能夠結構性地、系統(tǒng)性地發(fā)揮育人功能。
第三是學校的課程開發(fā)。學生在學校經歷到的一切都是課程,那么,學校的生活用品、運轉的設備、建筑的材料,乃至某座建筑的建設方法、過程都是鮮活的課程資源,都是生活化的教材。學校若能將這些實際應用,按照課程的要求進行開發(fā),就能構建最鮮活的校本課程體系。這種開發(fā)和利用,一定會打亂和干擾相關工作,顯然會使學校的實際生活過程“復雜”化。但學校從自身的生活中挖掘資源,讓學生接觸身邊的社會實踐,其獲得的成長是全面和多元的。
例如,在某學校運轉的保障設備都應用最先進的能源、電子等技術,學校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最先進的材料科學產品。于是學校確定開設《校園科技之光》校本課程。組織各學科教師開發(fā)了包括空氣能熱水器原理、食品快檢原理、太陽能面板、人臉識別技術、人工腎臟RO 膜等十幾項內容,它們就在校園內運行,可現(xiàn)場觀察、實習。
再如,音樂伴隨是學校各種活動都需要的,但若能根據不同音樂的情感渲染功能,整體設計學校不同時段、不同活動、不同場所的伴隨音樂,系列化、結構化、整體化浸潤學生,使其成為一門隱性課程,就能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
校園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墻,辦學的每一舉止行為,從課堂到活動,到管理,到物件擺設的每一操作都要擺脫簡單的“做完”“做過”了就行的心態(tài),要追求從過程到結果的教育意義,必須使過程復雜化。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學校就有了自己辦學理念引領下的特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