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鵬
摘 要:根據新形勢對信息技術下養(yǎng)成教育與學生行為發(fā)展非同步性的現狀進行分析,首先對家庭養(yǎng)成教育的實施進行調查,然后分析小學思政課堂教學中養(yǎng)成教育與學生行為發(fā)展非同步性狀況,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互動方式等方面進行闡述,以促進基于信息技術的養(yǎng)成教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養(yǎng)成教育;學生行為;非同步性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技術改革和應用,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策略和各式新穎教學模式相繼出現,尤其是微課、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秩序,不受教學空間、教學時間、學習地點的限制,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性,縮短知識點學習所需時間的無序堆積,增加同一時間內的學習內容,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點利用多媒體化難為簡直觀易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強調學生學習主體的個性,對養(yǎng)成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二、問題的提出
在小學思政課上運用新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與傳統(tǒng)多媒體教學有著很大的差異?,F代信息技術以各種形式融合到小學思政課堂,運用信息技術是目前小學思政課研究與應用試驗的熱點。本校對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微課、電子書包、智慧校園平臺。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是小學思政課堂整合新信息技術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是基于自主學習的理論,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思政課課堂進行分析,了解到信息技術與教者、學生、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不同步性,總結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小學生自我養(yǎng)成教育的水平。
三、相關概念分析
1.養(yǎng)成教育
養(yǎng)成教育是指在小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行為方式及做人做事習慣的教育。養(yǎng)成教育主要包括行為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在小學階段是思政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石。
2.非同步性
同步性是指多人在一定時間或者一定條件下,能夠完成某一任務。非同步性指在多人在一定時間或者一定條件下,未達成某固定標準,與一定范圍的限定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
四、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真實狀況,選擇本校小學思政課教師12名和二、四、六年級的學生774名作為調查對象。根據智慧校園平臺上的公眾號數據統(tǒng)計,對學生的思政課的學習進行分析,從而針對學生完成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應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五、調查問卷分析
1.調查問卷收集
作為省一級學校和市信息技術示范單位,我校多媒體設備齊全,配套專業(yè)的微課錄像室和7.1音響錄音室,能為信息技術應用于本校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象樣本抽取低、中、高年級小學思政課教師12人,二、四、六年級小學生774人,回收教師有效問卷30份,有效問卷率100%;回收學生問卷753份,有效問卷729份,有效問卷94.18%。問卷回收后,進行了數據整理、分析。
2.學生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統(tǒng)計
關于學生的性別,男生為402人,占學生總人數的51.9%,女生372人,占學生總人數的48.1%。年齡最小的為7歲,年齡最大的為13歲,平均歲數為10.4歲,標準差為1.59。
3.數據篩選和處理
在數據處理中,把所有數據輸入Excel,為便于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出平均值,每類學習策略的所有答案的平均值便可以反映該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
4.效果分析
(1)教師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現狀調查
對課堂上根據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從不使用的人數進行分析,分析原因為難以獲取信息、學習交流、共享經驗等。對這部分受調查學生和教師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談話了解,可以清楚反映教師和學生對于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理解,如下表:
數據顯示,大部分教師對于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使用率偏低,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使用率就更低,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教師只有19%,偶爾使用的教師只有45%,從不使用的教師有36%,也就是說,有81%的老師對于應用數字化校園平臺的積極性不高,具體如下圖所示。由此可見,教師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支持教學的意識明顯很欠缺,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只是個別現象。了解到教師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學生使用率不高,應用面不廣,學校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硬件建設方面有所缺乏,為此,我們對個別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個別談話。教師反映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操作比較煩瑣,電子書包網帶過窄,上傳文件過慢,拍攝像素過低,終端學習機器卡頓嚴重,缺乏針對教師的培訓。
(2)學生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現狀調查
①校內學生數字化學習平臺調查
調查顯示,100%的學生具備電腦學習條件,為網課學習奠定了基礎。除了學習外,大部分學生每周用于瀏覽英語網站、學而思學習平臺等,上網的時間均能達到每周10小時以上,但是學生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比例只有19%。調查發(fā)現,有81%的小學生認為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上交流十分困難。平臺上交流主要依靠文字輸入,而小學生打字很慢,交流嚴重受阻;而使用平板終端機受到家長的監(jiān)控,學習效率不高。
②校外學生課后使用電子書包微課平臺學習情況調查
調查發(fā)現,小學生在課堂學習后再進行復習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但是學生對于平臺學習還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的階段。偶爾使用的占總人數的40%,不曾使用的占38%,學生對于電子書包微信平臺的使用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也不太理想。在個別談話中,學生認為電子書包微信平臺對于自己的學習效率幫助不大。
六、現狀分析
調查發(fā)現,基于電子書包微課平臺的養(yǎng)成教育和學生行為培訓有以下四種非同步性情況,值得我們重視。
1.電子書包微課平臺與養(yǎng)成教育教學目標“非同步”
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的養(yǎng)成教育課堂以合作學習模式進行,養(yǎng)成教育教學目標的定位對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有著自己的獨特要求。而網絡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性不強,平臺上的部分教學課件脫離了學生的需求實際,思維束縛和缺乏交流令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養(yǎng)成教育課的積極性不高。
2.電子書包微課平臺與養(yǎng)成教育教學內容“非同步”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質量和效率,使得網絡課平臺上教學課件的知識量“過量、過全、過雜”。網絡交互式教學課件除了一般的教學內容外,還增加課外知識,包括學生知識拓展學習內容、學生思維訓練內容、學生預設內容。學生都是按照所設計的課件進行“下一步”學習,無法進行深層思考,學生探究學習知識流于形式,知識點的學習效果不佳。
3.電子書包微課平臺與養(yǎng)成教育課堂教學手段“非同步”
本校是農村小學,缺乏網絡課的硬件保證。不僅缺乏必要的寬帶支持,電子微課平臺運行需要帶寬的支持,還缺乏專業(yè)的錄課室、多媒體制作室、微課室,電子白板更加短缺。一些交互方式的課件制作也因此沒法實施。養(yǎng)成教育課堂以微課為主,需要拍攝視頻來制作,而全校的專業(yè)攝像只有一臺,還是八年前的。無論新信息技術如何先進,如何有利于教學,首先你要有硬件設備才行。
4.養(yǎng)成教育網絡課互動方式與學生自主學習“非同步”
在網絡信息課上,強調學習通過“提出—實施—訂正—歸納—提高—總結”六個步驟完成。網絡互動式教學課都是“多人一機”或者“一人一機”,而學生只能用一個小小的鼠標進行反饋。網絡課件多數設計為自動給予答案,當學生回答錯誤問題,網絡課件會提供完全的解題過程,這樣就導致一部分學生“鉆空子”。無論是學生的哪一種學習都是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給予適當的幫助。小組之間的交流也不應限制于電腦的網絡交流,一節(jié)良好課堂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信息交流。
七、結語
總的來說,新型信息技術教學有利于養(yǎng)成教育課堂的發(fā)展,但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的工作能力也要相應提高。面對學生不盡相同的實際水平,在網絡交互式教學時,要正確使用網絡課件,正確處理教師、學生與網絡交互式教學的關系,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宏敏.微課在幼師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2]王夢佳.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3]王蒙.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每周一表”助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J].中小學班主任,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