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慧 劉新宇
【摘 要】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很多跨國企業(yè)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工具來減少利率和匯率風險。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產(chǎn)品原理復雜,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巨額虧損。本文以中信泰富KODA累計期權合約投資虧損為研究對象,分析合約存在的巨大風險敞口及風險收益不對稱等,希望對我國企業(yè)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信泰富 KODA 金融衍生品 套期保值
1事件背景
2006年3月,中信泰富為獲得西澳的鐵礦石開采權,以4.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ino-Iron和Balmoral兩家公司,預計將獲得共20億噸的磁鐵礦資源。由于絕大多數(shù)項目支出都用澳元結算,而中信泰富使用的是港元,為降低未來澳元升值風險,中信泰富決定利用金融衍生品KODA進行套期保值。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因KODA產(chǎn)品發(fā)生巨額虧損,引起股價突然暴跌55%。次日,中信泰富外匯期權交易虧損超過150億港元,之后引起投資者恐慌,不斷拋售手中持有的中信泰富股票。2009年3月,中信泰富發(fā)布年報稱KODA投資給公司帶來巨額虧損,大約為126.62億港元。
2合約內(nèi)容
KODA是一系列場外交易的非標準化期權組合。它主要是金融機構針對大客戶的特定需求設計的,通常沒有第三方參與,因此合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雙方之間的博弈。西澳的鐵礦開采項目以美元計價,開采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以澳元計價,小部分資本支出是以歐元計價,鐵礦石運回國內(nèi)又需折算為人民幣,因此合約標的主要澳元、歐元、人民幣,共計23份。由于澳元數(shù)量占絕大多數(shù),因此重點分析澳元合約。澳元合約共計15份,執(zhí)行匯率為1澳元=0.87美元,以月為結算周期,最高交易量90.5億澳元,該合約于2010年10月終止。中信泰富承擔的權利義務如下:
(1)當澳元兌美元匯率超過0.87(例如1澳元=0.88美元),即澳元升值時,中信泰富有權以執(zhí)行價(0.87美元)購入澳元,獲得澳元行權價與市場價之間的差價收益,大約為150萬美元-700萬美元。由于設置了障礙水平,每份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匯率超過1.016美元/澳元時,合約自動終止。由此可見,中信泰富的盈利空間是有限的,所有澳元合約加起來盈利僅為5150萬美元,折合為4億港元。
(2)當澳元兌美元匯率下跌低于0.87(例如1澳元=0.86美元)時,此時澳元貶值,中信泰富仍然要以0.87的高匯率接盤,且需按照2.5倍的杠桿比率,每月需購入2500(1000*2.5)萬澳元。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沒有自動終止協(xié)議,理論上虧損可以無限大,只要澳元不斷貶值,中信泰富就必須高位接盤,合約到期時最多需要接盤90.5億澳元。
3虧損原因分析
3.1收益損失不對稱
澳元合約可以分解為兩種期權組合:1份向上敲出的看漲障礙期權多頭和2.5份看跌期權空頭。在不考慮期權費的前提下,期權組合損益情況如下圖所示:
從圖3-1可以看出,中信泰富買入1份敲出看漲期權的盈利是有限的,最大盈利為0.146美元/澳元,由于設置了障礙水平1.016美元,當匯率超過這一水平時,合約自動失效。同時中信泰富賣出2.5份看跌期權的最大收益為0,損失卻是無限的。
3.2風險敞口較大
當澳元匯價持續(xù)走低時,中信泰富仍需按照0.87澳元兌美元的匯率每月購入2500萬澳元,直至合約到期,則一年需要買入的澳元數(shù)量為:
2500萬×15份×24個月=90億澳元
但根據(jù)預計,到2010年投資項目的資本開支為16億澳元,加上設備、工程等投入每年大約10億澳元,合計每年需要花費26億澳元,這與合約中90億澳元相差甚遠。很明顯,合約規(guī)模與實際需求并不匹配,中信泰富的風險敞口較大。
3.3內(nèi)部控制不完善
中信泰富能夠簽署如此巨額、復雜且存在明顯不合理條款的衍生品合約,其內(nèi)部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肯定是有問題的。據(jù)調(diào)查,中信泰富在簽訂合約時并沒有成立專門的金融風險管理部門,對合約風險也未進行任何合理評估和把控。財務董事張立憲及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沒有詳細熟知合同條款,對杠桿率、障礙水平、風險敞口等關鍵變量的合理性并未進行充分研究和評估,公司內(nèi)控制度的不完善,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啟示
金融衍生產(chǎn)品具有高風險性,企業(yè)應選擇最符合套期保值目標的簡單常用的金融衍生產(chǎn)品,如在場內(nèi)標準化的期貨合約,場外靈活的遠期、期權等產(chǎn)品。此外,企業(yè)必須健全風險控制機制,公司管理層應加強對風險的有效監(jiān)督。專業(yè)的金融人才能夠降低甚至規(guī)避金融風險,企業(yè)要提高風險管理人員的預判能力,科學預測匯率的未來走勢,提高風險預警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