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每北上,常翛然獨往來,一與人同,未免屈意以循之,殊非其性,杜子美詩: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子美真可語也。昨自瓜洲渡江,四顧無人,獨覽江山之勝,殊為快意。過滸墅,風(fēng)雨蕭颯如高秋,西山屏列,遠(yuǎn)近掩映,憑欄眺望,亦是奇游,山不必陟乃佳也。
明·歸有光《歸程小記》
□耕齋點評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雖然文采斐然,卻屢試不第。自三十五歲中舉后,他八次進京參加會試,每次都鎩羽而歸。本文是他《己末會試雜記》中的一則。己末即嘉靖三十八年,歸有光第七次趕考又名落孫山。獨自回鄉(xiāng)的他,明知朝廷取士的種種潛規(guī)則,卻不屑攀附權(quán)貴以求聞達(dá),獨往獨來,縱情江山之秀美,完全把功名拋在了腦后。
請看其赴京趕考落第,返回家鄉(xiāng)昆山途中的這篇《歸程小記》,譯為白話文,意思是:“我每次北上會試,總是無拘無束地獨自往來。一和別人結(jié)伴同行,就免不了要委屈自己、遷就對方,這實在不是本性所愿。杜甫的詩說:‘眼前如果沒有庸俗的人,就算體弱多病,身心也會感覺輕快?!鸥φ媸且粋€和我有共同語言的人!昨天從揚州瓜洲渡過長江,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我獨自飽覽江山之勝景,感到特別愜意。經(jīng)過京杭大運河蘇州段的滸墅關(guān)時,風(fēng)雨蕭颯如深秋,西邊太湖邊的群山像屏風(fēng)一樣排列著,遠(yuǎn)山近丘互相掩映。我身倚船欄極目遠(yuǎn)眺,不必登臨,便可飽覽山色,也算得上是一種奇特的旅游方式了?!?/p>
歸有光六十歲第九次會試才得中進士,六十六歲即去世,仕途短暫且坎坷。但正是因了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和高遠(yuǎn)灑脫的才情,才使他能不落平庸,寫出了飽含真情的不朽散文,成就了自己“明文第一”的文壇地位。
俗人喜歡結(jié)伴出游,一個人會感到孤單,途中沒人說話,宿下來后,想叉麻將也沒有搭子。有情趣者卻更愿意獨游,一個人出行,喜歡看的就多盤桓一會,沒興趣的,就拍屁股走人,樂得逍遙,不必顧及別人的感受。與其和一個話不投機的朋友同游,寧可一人獨行。旅伴朝夕相處,不光所觀所瞻、所玩所樂的興趣點要相同相近;連一日三餐的口味、起居作息的習(xí)慣,乃至連床共宿,夜來呼嚕有否……也都會影響彼此身心的愉悅和旅行的品質(zhì)。
而這一切,還僅是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上,至于精神層面的自由,那更是古今文人雅士看重獨游的關(guān)鍵所在。
“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將個人的榮辱看得很淡,將精神的自由看得很重,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固有傳統(tǒng)。
秋夜燈下,翻看舊篇章,發(fā)現(xiàn)不少古人,都有卓然的個性和獨游的習(xí)慣,來去無羈,自在自由。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獨游城西諸僧舍》一詩,對此便有過坦誠的描述:“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蘚崖直上飛雙屐,云洞前頭岸幅巾。萬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塵。非無好客堪招喚,獨往飄然覺更真?!?/p>
詩中第四句中的“岸”,這里的意思是頭巾高戴,前額外露。第五、六句,陸游用了兩個典故。前者講東晉時謝尚鎮(zhèn)守長江馬鞍山旁的牛渚,夜來泛舟江上,聽到才子袁宏在另一艘船上吟誦詩作,十分贊賞,當(dāng)即移舟迎請袁宏上船來暢談。后者講的是東晉庾亮駐守外鎮(zhèn),手握重兵,趨附者蜂擁,車騎過處,塵土飛揚,遮天蔽日?,F(xiàn)在我們誦讀全詩,陸游卓爾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詩人不愿趨炎附勢,自認(rèn)是不被朝廷(天公)看好之人,覺得這樣也無所謂呀!正好可以一人獨游,上青崖、探云洞,“看山看水自由身”。獨往獨來,飄然自在,不是更符合人的本真嗎!
或許正是這種風(fēng)雨侵夕、天涯孤鴻般的獨游,才觸發(fā)了陸游江山無限卻報國無門的無窮感慨,寫出了諸如:“衣上征塵雜酒痕,遠(yuǎn)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xì)雨騎驢入劍門?!边@樣的千古名詩。
歸有光晚出陸游三百多年,情懷卻與其相同,也是這樣一位灑脫的獨游愛好者。
獨游是富有詩情的。
古人有情懷的人生,讓今人心生艷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