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初中語文對于初中生的成長意義無可替代,由于當前初中生青春期的特點,他們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也容易在人生路上做出錯誤的選擇,而語文學科中民俗文化中的精髓可以對中學生的性格和精神品質產生極大的影響。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一定的原則,將我國的民俗文化精髓傳授給學生,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樹立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民俗文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116-02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is irreplaceable for the grow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adolesc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are easy to b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things and make wrong choices in life. The essence of folk culture in Chinese can be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racter and spiritual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in teaching, teach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to students, inherit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t them establish a positive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life.
【Keywords】Folk cultur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一、語文教學滲透民俗文化的基本原則
(一)創(chuàng)設民俗文化課堂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師常見的教學形式,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可以在外在形象和內在感受方面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民俗傳統(tǒng)文化內容較寬廣,精神內涵豐富,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形式,顯然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師一旦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將情境教學應用在教學中,則可以起到積極的教學影響。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與民俗文化有關的圖片,比如戲劇文化的變臉藝術、春節(jié)的年畫等。在多樣的情境刺激下,學生耳濡目染,對民俗文化的精髓記憶越來越深刻。
(二)發(fā)掘優(yōu)秀民俗文化內涵
語文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傳統(tǒng)民俗文化現(xiàn)象的同時,應將民俗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這一點做起來有一定難度,需要語文教師認真研究語文中的深刻內涵,語文教師要在備課中下功夫,不僅要對教材中的注釋進行研究,還要對教材的閱讀提示進行詳解,深刻挖掘課文中的每一個字詞和句子。在必要的時候,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有關的民俗文化背景進行查詢,挖掘其背后的傳統(tǒng)美德。如此才可以將民俗文化的精髓滲透在學生的頭腦,指引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細節(jié)
(一)節(jié)慶民俗的教學融入
中華民族比較重視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不僅顯示了祖國人民渴望與家人團圓的期盼和愿望,還彰顯了一定的喜慶氣氛,這些教學內容滲透在課堂,可以讓學生產生極強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幫助學生產生對民俗文化的喜愛之情。為此,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主要的內容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課堂中產生積極的學習趣味,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時,本文是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背景的,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所以我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了一組有關春節(jié)的圖片。在觀看圖片之后,只聽班上一個學生大聲說道:“這不是春節(jié)的圖片嗎?”我及時給予了學生肯定,然后詢問學生:“你們認為春節(jié)的氣氛是怎樣的呢?你能說出幾種春節(jié)的民俗特點嗎?”讓學生進行一分鐘的自由表達之后,我將我國不同地區(qū)過春節(jié)時的民俗講給學生聽。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對于春節(jié)的渴望和興奮,學生在輕松的課堂里感受到了我國民俗氛圍,完善了春節(jié)相關民俗知識的理解,了解民間藝術的同時也能宣揚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
(二)民間藝術融入教學課堂
在我國長久的文化長廊中,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精神財富,這些文化的流傳,甚至在當今的人們生活中依然存在。這些民間文化形式眾多,內容充實,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文本中的事跡或背景本身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教師可以結合知識內容為學生做出相關的知識延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興趣和記憶。在長久的教學觀察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初中生比較喜歡觀看一些視頻類的主題知識,這就給教師帶來極大的教學靈感,我們可以將有關的視頻呈現(xiàn)給學生,如此,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文化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進行了初步閱讀,之后讓學生思考片刻講述對文本的理解。學生對故事的大概情節(jié)有所了解之后,我將提前在家準備好的皮影道具拿到教室,然后將教室的窗簾都關閉,并找來幾個學生分角色扮演愚公、智叟、鄰家小兒等。學生紛紛成了“幕后操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理解與智慧將愚公的執(zhí)著、智叟的自以為是、鄰家小兒的動作神態(tài)靈活地展現(xiàn)出來。期間,有的學生覺得自己扮演得不太好,于是要求再嘗試一次。由此,在充滿輕松的氣氛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僅讓學生對文本的人物形象更了解,還加深了他們對文本主旨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皮影表演的展示能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具體的參與操作中加深了對我國民俗文化的熱愛,由此帶動他們自覺維護我國傳統(tǒng)民俗,激勵他們將我國的傳統(tǒng)民俗進行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三)傳統(tǒng)文化戲曲精粹在課堂綻放
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其傳達的精神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盛行的文化精粹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就拿我國的戲劇種類來說,其流派不同、唱腔不同,給人的印象也不同。在教學中,雖然我們不用刻意給學生灌輸戲曲文化的知識,但是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將戲曲文化融合在教學中。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粹融合在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眼前一亮,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藏戲》這一課時,我先詢問學生:“你們對我國的戲劇有所了解嗎?”“戲劇的種類你了解多少?”“你最喜歡哪種戲???”在學生稍做回答之后,我對我國的京劇、豫劇、昆劇、黃梅戲等戲劇類別進行了簡單介紹和說明,讓學生對我國的戲劇進行了初步了解。接著,我將網絡中搜集的一段藏戲播放給學生觀看,并讓他們說說視頻中的戲劇有什么特點。如此,學生的興趣十足,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觀看結束后,筆者詢問大家想不想看看別人所寫的戲曲是什么樣的?由此文學大家魯迅兒時在外婆家看戲的故事。學生帶著幾分期待和幾分興奮,學生閱讀了文本,他們很快了解了魯迅筆下的戲劇文化,體會到了作者在文中寫戲劇的基本原因,體會到了文本主人翁所寄托出來的情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雖然在初中課堂進行過多的民俗文化講解是行不通的,但結合國家的教育綱要精神,弘揚民俗文化的價值和傳承的意義不可否定。語文教師應重視傳統(tǒng)文化,并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主題部分,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任敏.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9(27).
[2]蘇贊軍.地方民俗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1(34).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