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銳 曹東勃
[摘 要]增強學習本領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鮮明體現了黨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科學把握與應對。黨的十九大以來,以“學習強國”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實現了對學習本領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掀起了全黨學習、全民學習的新風尚,開創(chuàng)了學習型執(zhí)政黨建設的新局面。新時代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偉大工程,其實踐邏輯表現為感悟歷史,強化經典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擁抱時代,弘揚開放精神、加強對外交流;傾聽民聲,貫徹群眾路線、鞏固執(zhí)政根基。
[關鍵詞]學習本領;學習強國;學習型政黨;黨的建設;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形勢帶來了新任務,也自然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的鄭重宣言,要求新時代干部提升八項本領以增強執(zhí)政能力,其中“學習本領”被置于第一位??倳浫绱丝粗貙W習本領,其背后無疑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戰(zhàn)略考量,這也值得學術界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思考和研究。
一、學習本領: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看家法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走過近百年的歲月,重視學習、始終學習則是黨的建設工作中須臾不曾忽略與懈怠的重要日程,也成為各項事業(yè)能夠取得持續(xù)進步的關鍵一招。學習本領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傳統(tǒng),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把握時代變局、應對矛盾轉換,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的看家法寶。
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重視學習的思想作風可謂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早在1938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要“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①,在延安發(fā)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造性宣言,并在隨后設立干部教育部,專門負責組織領導全黨的學習工作。毛澤東鼓勵改造學習,要在全黨范圍內“造成一個學習的熱潮”②。他進一步提出把全黨建設為一個大學校,讓全黨同志以及非黨的戰(zhàn)士們都進來學習。1941年起,毛澤東領導了整風運動,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整頓學風。此后,在毛澤東的指示下成立的中央總學委負責領導整風學習,在黨內形成了濃烈的學習風氣并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的一生是以學習者的身份自居的,他對“為何學”“學什么”“怎樣學”等問題都進行過精辟的闡述。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醒全黨切記“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③,并提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④“要把學習搞好,認真建立學習制度”⑤等著名論斷,進一步豐富發(fā)展了增強學習本領的經驗智慧。進入新世紀,江澤民指出:“學習問題,關系到廣大干部自身的進步,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成敗?!雹藓\濤多次強調:
“我們必須按照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抓緊學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雹?009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這一重大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⑧的崇高信念,提出“增強學習本領,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⑨的戰(zhàn)略性任務。
習近平之所以重提增強學習本領的要求,與十八大以來的國內外形勢變化緊密相關。一方面,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tǒng)國際格局已悄然變化,國際規(guī)則與秩序正持續(xù)改寫。全球的權力與財富結構盡管仍偏向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但歷經40余年改革開放洗禮的東方大國正日漸打破舊有格局,成為形塑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積極力量,也因此成為牽動世界矛盾與利益分配的焦點。當下世界經濟貿易的三大區(qū)域集團業(yè)已成型:一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美貿易圈,二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貿易圈,三是中國、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始終選擇以和平漸進的方式,依靠對話、談判等措施來修補和完善現有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近年來,中國提出了
“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這種對
“和平與發(fā)展”目標的積極探索卻被美國視為巨大的挑戰(zhàn),開始將崛起的中國視為其世界領導地位的最大威脅,選擇逆歷史潮流而動,對中國發(fā)動一輪又一輪的貿易戰(zhàn),試圖通過赤裸裸的霸凌主義行徑打壓中國。世界兩大經濟體的摩擦與碰撞注定會給世界形勢帶來山洪海嘯般的震蕩,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數。習近平的敏銳判斷凸顯了共產黨人的戰(zhàn)略格局與擔當,激蕩的外部形勢也警醒中華民族必須主動謀勢,在全面深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lián)屪W習機遇,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與行動力,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長期執(zhí)政如何過好互聯(lián)網關”的時代課題已擺在了執(zhí)政黨的面前,其具體挑戰(zhàn)有三:一是執(zhí)政方式的變化?!盎ヂ?lián)網”不再簡單只是一種科學技術的代名詞,而是有著可以集中民智、表達民意、貢獻民力的豐富內涵。通過互聯(lián)網組織群眾、開展工作,“網絡執(zhí)政”已經成為體現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二是年齡結構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共和國同齡人一代已經熟練使用網絡,更遑論本身就是互聯(lián)網“原住民”的年輕一代黨員。當代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深刻地受到互聯(lián)網的影響,這種影響顯然會滲透到黨的日常工作之中,“互聯(lián)網+管理”“互聯(lián)網+學習”的模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三是黨內形勢的變化。為應對紛繁復雜的時局與任務,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六中全會以來,習近平將“黨的建設”提到新的高度,形成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局面新氣象,黨內法規(guī)建制不斷完善,其頻率堪稱歷史之最,新黨規(guī)新黨紀隨之而來,這就迫切需要全體黨員借助互聯(lián)網來提升學習本領,加快學習的進度和步伐,以求更全面、更及時、更高效地學習黨和政府的最新理論成果。
從新時代國內社會矛盾變化的角度看,增強學習本領正當其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現狀,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新時代新矛盾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新任務。對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而言,唯有自覺提升學習本領,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法,練就更高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方能應對。作為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學說,馬克思主義蘊涵豐富的智慧,其中矛盾分析法就給共產黨人無數啟迪。毛澤東指出:“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的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雹庵挥袑W習到黨的這些傳家本領,才能始終保持區(qū)別各種矛盾并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保持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和解決矛盾的能力。換言之,唯有提升學習本領,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新時代新矛盾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新要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作者。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立意高遠,內涵深刻。當今之中國正處在發(fā)展的全新歷史方位,“以人民為中心”勾勒出提升學習本領、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工作主線。因為,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能力絕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秘訣就在于始終和人民群眾一起,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解決,要求黨必須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治國理政智慧。
二、學習強國:學習本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政黨建設工作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尤其是以“學習強國”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上線,將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向了新的高潮。學習強國的“出場”,不僅是對學習本領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對新形勢下“怎么學”“學什么”等學習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回答。
始終牢記初心、勇于自我革命的共產黨人對于“怎么學”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早在1939年的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毛澤東就提出建立“學習小組”模式,這可視為是后來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逐漸建立起領導干部集體學習制,在全黨范圍內開展更加豐富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黨委集中學習的做法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1993年的《關于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確定“黨委中心組”的命名,將傳統(tǒng)的干部在職集中學習的做法升級為規(guī)范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2017年,《中國共產黨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規(guī)則》頒布執(zhí)行,領導干部學習體制機制得以進一步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帶頭踐行“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先學一步、學深一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次數顯著增多、頻率越來越快。在這種濃烈學習氛圍的感召下,各部門單位依靠黨委中心組建立起系統(tǒng)性的學習制度,廣大黨員通過“三會一課”等形式狠抓學習,全黨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隨著新形勢新任務的接踵而至,傳統(tǒng)學習辦法已經不能滿足工作需要,迫切要求在學法上創(chuàng)新升級。第一,從時代要求看,“新媒體”“大數據”“云共享”等一系列新興名詞的日?;c普及化,標志著一個信息化加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全面到來。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4次
《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國網民數量達到了8.5億,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億,上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598萬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互聯(lián)網”成為高頻詞匯被習近平總書記八次提及,互聯(lián)網已經滲透到我國“五位一體”建設的方方面面??梢哉f,中國共產黨要想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競爭力,就必須在學習方法上領先時代。第二,從國內形勢看,信息全球化也給治國理政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維護好發(fā)展和穩(wěn)定兩個大局,需要中國共產黨前所未有地提高警惕,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統(tǒng)籌兼顧。而面對人民群眾更高標準的品質生活需要,也要求中國共產黨具備更快速、更高效、更靈活的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第三,從黨內形勢看,全國有9100多萬黨員、460多萬個黨組織,如何管理好如此龐大規(guī)模的政黨,這固然需要剛性的制度設計,但也依賴黨員自身的堅定信仰。依靠更加科學高效的學習制度,可以更好避免內部風險、提高組織能力。因而,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增加學習途徑也是應對黨內形勢變化的必然抉擇。
以上種種挑戰(zhàn),都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傳承和弘揚學習本領,并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實現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學習強國”一經推出就被視為“巨大的寶藏”,其鮮明突出的主題、權威細節(jié)的內容充分彰顯了學習本領的力量和重量,為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打造了一個更寬廣、更深層、更扎實的平臺,營造出全黨學習、全民學習的恢宏文化氣象和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從學習廣度來看,“學習強國”內容豐富,受眾寬泛?!皩W習強國”分為電腦和手機兩大終端,其中電腦端包含“學習新思想”“十九大時間”“習近平文匯”等12個板塊,近180個一級欄目;手機端設有“強國通”“學習”“電視臺”等多個綜合板塊,并以30多個頻道全面展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的理論知識?!皩W習強國”平臺架構了“中央政治局—機關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員—群眾”全面覆蓋的學習模式,將黨中央、黨員領導干部、基層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更扁平化的方式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線上線下關聯(lián)互動的創(chuàng)新方式實現了支部“建在連上”與“建在網上”相得益彰,而這種學習辦法也讓互聯(lián)網變身延伸黨的基層組織影響力、破除基層黨建時空壁壘的有力工具,建立起包含460多萬基層黨組織、9100多萬黨員的龐大“用戶群”。這場最先在黨內流行的學習熱潮火力全開并迅速向外擴散,實現了“全黨學習”向“全民學習”的推進?!皩W習強國”App更是多次登上手機應用下載排行榜,成為跟微信、微博一樣活躍全民指尖的網紅App??梢哉f,“全黨學習”“全民學習”的良好風尚為構建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大國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從學習深度來看,“學習強國”質量上乘,穿透現實。一方面,從內容質量上看,“學習強國”屬于“官方出品”,是匠心打磨的精品平臺。通過將優(yōu)秀的理論、先進的文化加以整合,“學習強國”成為智慧的大熔爐,這也為深度學習提供了可能。例如,“習近平文匯”欄目收錄了總書記從1982年在河北正定工作以來所有講話、文章、論述等內容共計400多萬字,按56個專題進行分類,同時根據意群進行分段編碼整理。可以說,要想全面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在學習強國平臺便可如愿以償。“學習強國”作為一個扁平化的學習平臺,“互聯(lián)網+黨建”的模式實現了所有學習資源自上而下共享、全民均等攤開,架起了深度學習的現實橋梁。另一方面,從學習方式上看,“學習強國”精準地抓住了當代人碎片化、快速化等學習特點,不僅在內容上推出適合大眾品味的學習套餐,也在學法上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平臺優(yōu)勢,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輔助受眾學習,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通過“學習強國”,全黨的學習深度和效率已悄然大幅提升。
第三,從學習力度來看,“學習強國”引人入勝,催人奮進。一方面,“學習強國”的上線,提供了快速、便捷、全面了解全國各地基層黨建新經驗和新舉措的渠道,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便攜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有效地助推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地生根、深入群眾。與此同時,平臺整體呈現的并不僅限于時政、思想、法紀等較為嚴肅的內容,還有一大部分關于經濟、科技、人文、歷史等大多數用戶更喜聞樂見的資訊,豐富多彩的內容讓人民群眾在知識海洋里真切感受“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另一方面,“學習強國”精心設計了黨員以支部為單位并通過黨委內部組織群實現信息共享的制度以及“接地氣”的積分制學習制度,在體現組織的存在感和強調集體性原則的同時,通過參與式、互助式以及競爭式學習模式極大強化了個體自身在組織中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由此,學習的力度不僅掌握在組織手里,也交付給每個人自己手中。這種力度是一種由抓“領導學習”向抓“全民學習”的升級,更是由“帶著學、催著學”向“自覺學、積極學”的飛躍,這種力度猶如“學習強國”展示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標語,無時無刻不在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