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霞
總以為甘肅和“甘”的關(guān)系實在不大,倒和“苦”的距離近點。一查閱,才發(fā)現(xiàn)“甘肅”的這個“甘”還真源自五千年前遍地的甘甜泉水。五千年前的甘肅,比今天的甘肅在全國的地位牛多了。
今天,“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看甘肅”的論斷,能讓我這個甘肅人猛地挺直胸膛。
古時的事就不說了,單說陜甘總督左宗棠一聲感嘆:“隴中苦瘠甲天下?!彪]中的苦就隨著左大人的名氣傳揚開了。有個“苦”名聲總比默默無名的強。隴中的好幾個縣市都搶:左大人感慨的正是咱家!后來有人給出了終結(jié)答案:“黃土高原西南部、六盤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包括蘭州市、白銀市、天水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平?jīng)鍪械撵o寧、莊浪二縣,共約三十個縣區(qū)、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區(qū)屬于隴中?!?/p>
這還好,會寧、靜寧、莊浪、秦安等等的“苦”縣都算。這幾個“苦孩子”爭得了苦名聲,然后憋足勁兒地吃苦。過了些年,終于又為各自掙得了名聲,各自天下聞名了一回。會寧成了全國聞名的高考狀元縣,靜寧的蘋果遠銷海內(nèi)外。莊浪要狀元也要蘋果,還下大力氣種洋芋,最出名兒的卻是梯田。上世紀末被評為全國第一個梯田化模范縣,近年來還進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我這個一出生就長在梯田間的莊浪人,看慣了太陽每天從層層疊疊的梯田間升起,看慣了一層一層疊起來的結(jié)實而美觀的山巒。一度曾被旅游狂潮帶到外面的世界轉(zhuǎn)了轉(zhuǎn),看到那些沒有梯田的、大片大片的山川出現(xiàn)在眼前,竟有點不適應,覺得總少了點什么。少點什么呢?少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珍惜。不管是井底之蛙也好,孤陋寡聞也罷,還真覺得一直生活在這個盡是人造梯田的千山萬壑間也不錯。山青水秀,要風光有風光,要靜好有靜好,比趕著汽車、火車、飛機滿世界瘋瘋張張跑一圈、昏昏沉沉趕回家的強。
就算蜻蜓點水般的瘋跑一圈,也算是開了點眼界,有了個喜憂參半的發(fā)現(xiàn):梯田并不是“梯田第一縣”所獨有,甚至不是“梯田第一縣”的梯田才是獨一無二的美。也是,人類修梯田的歷史悠久,世界各地都有梯田的,是人與大自然齊心協(xié)力的結(jié)晶。
在滿是黃土和丘陵的隴中地區(qū),梯田的普及更是自然而然的事。隨著梯田在提高產(chǎn)量、改善自然環(huán)境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大型機械在農(nóng)田建設(shè)中的普遍應用,使得修梯田的“苦”大幅降低,隴中地區(qū)的縣市逐漸都實現(xiàn)了標準化梯田建設(shè)。全域化梯田,正在成為隴中的宏大景觀。全國第一個梯田化模范縣莊浪緊抓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緊鑼密鼓地打造全域化梯田人文旅游,已有了些成效。不管是春暖花開時節(jié)還是瓜果飄香之時,天南海北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
沖著梯田來的旅游團,最惹人矚目的是集體研學團,從留學生到小學生,人數(shù)從幾十人到數(shù)百人。這些研學團,除了欣賞研究梯田所反映出來的梯田文化外,還愿意設(shè)身處地感受感受梯田精神。
最大的感受,肯定是“苦”。為了少受苦,先要吃更多的苦;只有主動吃苦,才會少吃更多的苦。唯有如此,才可解釋:為什么動蕩歲月里的一聲號召,能在這塊土地上被堅持四十年,直到修成正果。修梯田,本來是因為靠不住天,受不了十年九旱,受不了無雨則旱有雨便澇,才在山坡上筑起一級一級的“工事”,對抗干旱和暴雨。修到后來,卻改變了天。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發(fā)現(xiàn)天一年比一年藍起來。即使是春天,那風也柔軟了許多。春風裹挾過雪花,也吹亂過雨絲,卻很少夾帶砂礫和黃塵。在那場席卷整個北國的特大沙塵暴中,也只是遠遠看到天邊掛了張灰黃色的天幕,看到太陽發(fā)黃而蒙眬。小村不遠處的小河邊,寬闊的河床上長滿了各種叫不出名字的水草。小河彎彎曲曲流淌在這水草間,讓人想起古老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修梯田修出來的莊浪精神,其實也是隴中精神。會寧的狀元縣哪來的?也還是一個字:苦!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供。這幾個字后面,凝結(jié)著會寧狀元故事中無數(shù)催人淚下的故事。隨便一個會寧老師、會寧學生、會寧家長,都隨便能說大半天。教育上去了,就有了人才;成才了,命運自然改變。
改變靜寧農(nóng)民命運的,一是高考,二是蘋果。靜寧蘋果如今已經(jīng)成了知名品牌,靜寧蘋果讓最多的靜寧農(nóng)民脫貧致富。可是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第一代靜寧果農(nóng),在因蘋果致富,翻修了家園,還有不少在縣城買了商品房、買了車后,大多都縮減了蘋果園的規(guī)模;有的甚至已轉(zhuǎn)包,靠做小生意或別的營生為主要收入來源。這是為什么?個中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只有一個字:苦。種蘋果的苦,是沒種過蘋果的人想象不出的,也讓種過蘋果的人欲說還休。
陽川鄉(xiāng)是我們莊浪縣方圓幾個縣里有名的蘋果鄉(xiāng),我有個表姐家就在陽川鄉(xiāng)。表姐家在十來年前種了五畝蘋果,有幾年,她家的年收入都在十萬元上下。家里翻修了房,又在縣城買了房子。孩子上中學后,老人陪孩子上學,住在縣城房子里。過去,對于耕讀傳家的人家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念書,通過考試吃上“皇糧”;其次,就是一邊種田一邊通過農(nóng)閑時的一些小手藝變現(xiàn)改善生活;再次,就是苦巴巴的種田。缺錢緊了,就苦巴巴的出賣苦力,比如當麥客、去工地上搬磚、磚窯或磚瓦廠打短工等。那幾年,表姐家的成功一次次刷新著親朋好友的人生觀、世界觀,撼動著“魚躍龍門”的終極目標。
然而,表姐家似乎并不愿意被親友們羨慕著。很快,姐夫考了駕照,開始跑出租,家里的果園主要由表姐管理。大忙的時候,表姐停了生意回去幫忙。她家的果園一年比一年少,如今已全部轉(zhuǎn)讓了出去。一家人都搬到縣城,生活主要來源,就是男主人跑出租。表姐家孩子大學畢業(yè)后,一個在大城市打工,一個在小城當老師。吃飯穿衣看家道,她家的光陰明顯不如十來年前種蘋果時的光鮮和富足。盡管如此,他們壓根沒有回村種蘋果的念頭。她說,那個苦,夢里都能把人苦醒。
有轉(zhuǎn)讓的果園的,就有承包的。靜寧的蘋果產(chǎn)量依舊是鄰近幾個縣里最大的。蘋果種得最多、最好的,已經(jīng)不是千家萬戶的果農(nóng),是幾家公司。當然,一年四季,在蘋果園里忙著的,還是一代一代的蘋果人,是一個個曬得臉膛黑紅的農(nóng)民。他們看似笨重的身軀,在比人高不了多少的果園里靈巧的穿梭著、忙碌著。按剩余價值來看,他們受雇于人和做自己的老板,付出一樣艱辛的勞動,得到的收益一定是不一樣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地承包出去,然后外出務工或受雇于種植公司。
無論如何,靜寧因蘋果而脫貧。與靜寧唇齒相依的莊浪,在很早前也開始種蘋果。陽川等個別鄉(xiāng)鎮(zhèn)因土質(zhì)、地勢等原因,蘋果的品質(zhì)甚至超過靜寧的大部分地區(qū)。也因此,在果農(nóng)和兩縣的百姓之間,多年來明里暗里競爭著。對于莊浪大多數(shù)人而言,他們更愿意給莊浪貼上的標簽是“梯田王國”。這個標簽,也確實給莊浪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糧食產(chǎn)量的提高,比如越來越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除此之外,梯田并沒有像靜寧蘋果一樣,徹底改變部分或大部分莊浪人的生活??h里的財富榜上,前十的都是靠建筑發(fā)家的。他們比賽似的蓋樓,比賽似的賺錢。購買這些樓房的,當?shù)氐墓ば诫A層占一半,另一半是大大小小的老板和隨時準備殺回來的務工人員。
無論是狀元縣會寧,還是蘋果大縣靜寧,或者梯田第一縣的莊浪,從城鄉(xiāng)的建筑和居民的收入、精神面貌看,與大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斷縮小,“苦”相越來越淡,現(xiàn)代化氣息越來越濃。“苦”作為一個標簽依然在,并不時還要拿出來渲染一番。但越來越多的人,還是品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甘甜。
未見已如故
一塊土地的好壞,完全可以憑這塊地上的植物做出準確判斷。這是我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頻繁使用,不斷推廣,并且似乎沒出現(xiàn)過失誤。比如,對于一個地方的認知和好惡,我可以完全通過那地方的人就做出判斷和決定。多年前,我就對崇信充滿好感和信賴:那是個干凈清爽、溫潤宜人的好地方。
未見已如故,一見便傾心。崇信于我就是這樣。不管三年前跟著市政協(xié)的觀摩團,還是庚子年盛夏隨行省文聯(lián)的采風團,每去一次,就加深幾分印象,就多一份留戀和向往。怎么像情話……讓我想想,和我關(guān)系最好、最熟悉的崇信人,是我?guī)煼稌r的同學,女的。這足以消除移情于景的嫌疑了:不是“愛上一個人,戀上一座城”的浪漫,也沒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愫。我對崇信的未見而如故、一見而鐘情、再見還能深情,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維系這份美好印象和深情厚誼的,部分功勞要歸于崇信同學、朋友。他們具有的稟賦和性格,無疑帶著明顯的地域氣質(zhì),一種類似于“地靈人杰”的溫潤、干凈、爽利的氣質(zhì)。
從理論上來說,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一見鐘情,都離不開特定的機緣?!叭松糁蝗绯跻?,何事秋風悲畫扇?!比诵缘拿篮茫屓藗冊诔跻姇r總是捕捉對方美好的一面,甚至是無意識中被拔高、溢美的印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客觀、真實的認識后,還能鐘情,那才是真正的鐘情。因此,當我在三年內(nèi)去了三次、在多年來不間斷地通過各種媒體漸漸深入了解崇信的歷史文化后的今天,準備鄭重其事地寫出我心目中的崇信時,是好多印象和記憶的重合、沖淡和刷洗后的,應該經(jīng)得起我自己、以及熟悉崇信的人們的審視。
見公劉前,多多少少掌握了點公劉的知識。也只是掌握,沒多少感覺或感情,遠比不得家鄉(xiāng)供奉著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始祖伏羲女媧在我心中的神圣地位(罪過,先祖是不能這么比來比去的)。那天,當我無意中一抬頭,看見矗立在夕暉里的公劉雕塑時,我心亂如麻、熱血澎湃、呆若木雞……不知是由于夕陽的映照還是晚餐時吃了半杯酒,或者是公劉原神恰巧在那刻重現(xiàn)芮鞠大地。總之,身邊的高樓和水泥的街道都消失不見,肩披長發(fā)的公劉大踏步走在廣袤肥沃的大地上,成熟的莊稼在他身邊波浪一樣起伏,散布在田野里的人們勞動的樣子像在舞蹈……公劉若活著,總有三千歲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劉確實還活著。一代又一代人出生、成長、衰老,最后消失,他們的血脈和心魂在新一代身上復活、成長;如此循環(huán)往復,無窮無盡。那么,那刻癡立在公劉巨大雕塑前的我,血管里的血、神秘的基因密碼中肯定留存著三千多年前的記憶。而這記憶,會在某種神奇的時刻被激活,瞬間重現(xiàn)。一知半解的基因知識告訴我,這不是想象或幻想,是科學。見證這一切的,當然不是人類自己,不是公劉的后代,是山川大地,是大地上生長了三千年的樹木。
崇信最有名的樹是關(guān)河村的大槐樹,專家測定的樹齡是三千二百歲。據(jù)說這個年齡不但是甘肅第一高齡,也是全國最長壽的槐樹。這棵在我的念想中無比熟稔無比古老的樹,走近,感到的卻只是蓬勃生機。我是在7月31日這天的早晨去的,這是個雨后的晴天,天碧藍碧藍的,樹碧綠碧綠的。高大茂盛的樹冠上接高遠的藍天,無邊的碧藍和巨大的碧綠疊合處,靜靜散發(fā)著強烈的生命力,似乎伸手就能接到。是的,只要伸手就能接收到。我看到不少人不由自主地在大槐樹下張開了雙臂,高舉著雙臂。這棵三千二百歲的大槐樹肯定藏著天地或宇宙的能量密碼。這密碼,是每個人、每棵樹、每個生命都想得到的吧。這種覬覦,大槐樹的保護者應該也有所覺察,所以,他們用仿木的結(jié)實石欄桿,把大槐樹圍了起來。那些原來要掛在大槐樹枝上的紅帶子,就密密層層的馱在了石欄桿上。
仔細看,在高大的樹杈上,也還是有三五個紅色包袱,或者是團成團的紅布??赡苁沁@幾個祈福者愿望太強烈,看四下無人時偷偷翻越欄桿,這才匆忙掛上去的。怎么掛上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問大槐樹愿不愿意掛。若愿意,肯定會幫忙實現(xiàn)纏繞于身的紅布包裹著的心愿;若不愿意呢?從這么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越來越多的紅布以及大槐樹的長勢來看,大槐樹也不生氣,也沒傷心,只是借著秋冬的風,抖掉渾身的葉子,減輕重量,進入冬眠保存體力,好準備來年的蓬勃生長。這個過程,大槐樹已經(jīng)進行了三千多次。大槐樹的年輪記下了這一切,也記下了這個地方三千年來的風調(diào)雨順吧。應該是風調(diào)雨順,看看大槐樹,看看遍布全縣的數(shù)以百計的古樹。同在隴東,同在關(guān)山畔,這里為什么能得天獨厚?也許是公劉會選地方,也許,這大槐樹就是長在大地上的公劉。按樹齡以及史冊中的相關(guān)記錄推算,大槐樹略早于公劉或與公劉同歲。順便提一句,在我們隴東,有為出生的小孩種樹的習俗。小孩出生前,種好一棵樹,然后把胎盤埋在樹下,據(jù)說這樹的長勢就和小孩有了關(guān)聯(lián)。我家院子里就有棵柏樹,是父親出生時我爺爺栽的。前幾年,這棵樹忽然枯掉了小半邊。那年,父親去世。翻過年,枯掉的那半又綠了,如今整棵樹長年郁郁蔥蔥。
崇信境內(nèi)的古樹多,崇信長壽老人也多。在去關(guān)河村謁見大槐樹的路上,我們跟著馬步升老師順便去看望一位八十歲的牛倌。馬老師稱他梁老漢。說是牛倌,說是老漢,也沒有“牛倌”這個詞所固有的一切不體面的因素,比如老土、寒磣、愚鈍等。老人穿著對襟的白襯衣、對襟的青上衣,穿看不出面料材質(zhì)而裁剪合體的青色褲子。梁老漢這身打扮,和我前幾天看到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的打扮一模一樣。不,梁老比書畫名家中的很多人穿得更地道,更隨意而有范兒。他手里拿一桿煙鍋,尺半長,黃銅的煙鍋金光閃閃,瑪瑙嘴兒讓玩家看了,肯定會說上一大串“包漿”、“盤玩”之類的話。這鑲嵌在銅煙鍋上的瑪瑙嘴兒,也許正是他們尋覓多年的“心頭好”。梁老漢的除了衣著與神情氣度秒殺馬老師率領(lǐng)的一眾作家學者外,那詼諧有趣的口才,更是甩我們十萬八千里。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位仙氣十足的老牛倌,是位貨真價實的優(yōu)秀牛倌??筐B(yǎng)牛一年進賬好幾萬。當然,老神仙養(yǎng)牛不為圖錢,但是牛養(yǎng)好了繁殖也快,長得也快,該出欄時就得出欄。養(yǎng)牛是老牛倌的事,賣牛賺錢的事,是老牛倌兒孫的事。老牛倌牛養(yǎng)得好,教育兒孫也得方。聽老人的話語以及馬老師的介紹,可知老人對兒孫是滿意的。兒孫對老人的養(yǎng)牛事業(yè)采取的是“恭敬不如從命”:與其硬攔著讓生氣生病,不如順著心思能養(yǎng)多少就養(yǎng)多少,能養(yǎng)多久就養(yǎng)多久,況且還有那么可觀的進賬。老牛倌幾次提起離世的老伴,想來也是孤獨。很多時候,老人唯一的伴兒,就是牛。白天,老人在院子里曬太陽、收拾飼草,牛在欄里吃草、曬太陽。晚上,老人住在崖前一座磚瓦房里,牛臥在老人原來住的窯洞里。窯洞門窗古雅齊整,從門窗看甚至比瓦房氣派。
去年,馬步升老師寫的《平頭溝的朝氣》一文,被制作成一本巨大的書,陳列在梁老漢隔壁的合作社牛場門口。這篇文章中寫了崇信近些年來在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重點寫的是平頭溝住在窯洞里的牛,以及老牛倌梁老漢。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以及兩人見面的情形看,馬老師于梁老,肯定有一見如故的情意。而我們一幫隨從也大多從那篇文章中就知道了梁老漢,稱得起未見已如故。這次,馬步升老師帶著我們浩浩蕩蕩回訪,可見他多么看重他與平頭溝、與梁老漢的緣分。
順著這個思路回想下去,發(fā)現(xiàn)在崇信采風的那短短的一半天里,關(guān)于“未見已如故,一見更傾心”的美好場景比比皆是。而根本原因,是因為崇信的富足吧。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豐潤著崇信人的內(nèi)心,所以他們大都有著老牛倌這樣豁達開朗的性格、有趣生動的談吐;豐裕充沛的物質(zhì)條件,使得他們少了份精打細算的隱憂,多了份從容、友善。體現(xiàn)出來,就是三千二百歲的樹木和八十歲的牛倌的朝氣,是滿山遍野生機勃勃的莊稼,是朝氣蓬勃的養(yǎng)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