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風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8)
隨著國內高鐵技術的日趨成熟,為滿足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需要,近年來西南地區(qū)高鐵建設迅猛發(fā)展。由于西南地區(qū)地形山高溝深,故高鐵線路工程多以橋隧為主。西南地區(qū)隧道工程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圍巖類型變化頻繁,不良地質種類多,隧道工程施工難度大,施工周期長,全線關鍵線路控制工程基本都是長大隧道,如何在軟巖地層中實現(xiàn)安全快速掘進是隧道施工的關鍵性技術。在高速鐵路隧道V級以上圍巖地段,設計針對深埋緩傾軟巖及水平巖層,經(jīng)常采用三臺階七步開挖工法[1]。但采用該工法掘進進尺慢,上臺階、下臺階及仰拱初支封閉時間長,導致隧道拱頂下沉量及周邊收斂值較大,易出現(xiàn)初支開裂、拱架扭曲變形、初支脫落掉塊以致隧道塌方等不良問題。同時由于隧道開挖分步工序多,仰拱及二襯距離掌子面的安全步距也很容易超標。針對上述難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兩臺階四步開挖的施工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大斷面水平軟巖隧道施工進度慢、變形大、穩(wěn)定性差等難題[2],既能安全快速通過圍巖較差地段,又能保證施工質量。
(1)地理位置及結構形式
鄭萬鐵路重慶段位于重慶東北部,全線重點控制工程奉節(jié)隧道位于奉節(jié)縣境內,隧道全長13 472 m,是單洞雙線隧道,最大埋深656 m,其中進口至1#斜井區(qū)間隧道正洞覆蓋層厚度為4~250 m。線路設計速度為350 km/h,按無砟軌道雙線設計,標準斷面面積為147 m2。
(2)水文地質條件
奉節(jié)隧道進口至1#斜井正洞區(qū)間長度為2 250 m,地勘揭示均為V級圍巖淺埋段,屬剝蝕丘陵地貌。地表上覆第四系全新統(tǒng)卵石土、碎石土、粉質黏土等,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中統(tǒng)巴東一段(T2b1)泥灰?guī)r、白云巖夾泥巖。受區(qū)域性的朱衣背斜影響,巖體構造破碎現(xiàn)象嚴重。地表水發(fā)育,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具有侵蝕性,環(huán)境作用等級為H2。隧道洞身穿越的主要地層有三層,第一層為<9-2>粉質黏土地層,第二層為<15-7>W4地層(泥灰?guī)r、泥質灰?guī)r夾頁巖地層),第三層為<15-7>W3地層(泥灰?guī)r、泥質灰?guī)r、頁巖地層)。隧道進口段開挖揭示主要為泥灰?guī)r與頁巖互層或泥灰?guī)r與泥巖互層,沿隧道軸向巖層緩傾,近似水平狀,巖層為薄層狀,節(jié)理裂隙十分發(fā)育,巖層泥質膠結,層間結合較差,個別地段有線狀滲水。
奉節(jié)隧道進口段在前期施工過程中,通過圍巖量測監(jiān)測顯示,拱頂沉降大于邊墻收斂變形。拱頂最大沉降量達到70 cm,平均下沉量大于25 cm;邊墻最大收斂值達到50 cm,平均收斂值大于15 cm。隧道圍巖受水的影響較大,剛進洞時水量較小,開挖至2~3倍洞徑后,滲水量變大,圍巖在水的作用下軟化,承載力下降,導致初支開裂,拱架扭曲變形,噴射砼脫落,初支沉降變形最大速率達2 cm/d。開挖過程中,當泥巖及泥灰?guī)r互層時,掌子面自穩(wěn)性較好;泥灰?guī)r與頁巖互層時,掌子面自穩(wěn)性較差,易出現(xiàn)掉塊或坍塌。為有效控制初支變形,通過在實施過程中反復摸索,逐步總結出兩臺階四步法開挖工藝[3]。
分步開挖順序和分步開挖立面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圖1 兩臺階四步法分步開挖順序
圖2 兩臺階四步法開挖立面(單位:m)
(1)第1步:在上一循環(huán)的超前支護防護下,采用周邊弧形弱爆破開挖①部[4],并及時施作①部臺階周邊的初期支護。先進行混凝土初噴,架立拱部鋼架,打設錨管進行鎖腳;然后鋪設鋼筋網(wǎng)片,并施作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最后架設①部臺階底的 18型鋼臨時橫撐(拱部每2榀鋼架設臨時橫撐一道[5])。
(2)第2步:采用機械或弱爆破開挖②部,施作左側邊墻初期支護。先進行混凝土初噴,接長左側邊墻鋼架,打設錨管進行鎖腳;然后鋪設鋼筋網(wǎng)片,施作徑向錨桿后再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
(3)第3步:采用機械或弱爆破開挖③部,施作右側邊墻初期支護。先進行初噴混凝土,接長右側邊墻鋼架,打設錨管進行鎖腳;然后鋪設鋼筋網(wǎng)片,施作徑向錨桿后再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
(4)第4步:采用機械或弱爆破開挖④部,下臺階核心土與仰拱同步開挖,清除隧底虛渣后,先進行混凝土初噴,連接底部鋼架,使初支鋼架閉合成環(huán);然后立即澆筑仰拱與邊墻基礎混凝土,待仰拱初凝后,澆筑仰拱填充至設計高度[6]。
初期支護封閉成環(huán)后,根據(jù)圍巖監(jiān)控量測結果,分析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機。拆除臨時橫撐,利用模板臺車一次性灌注拱部及邊墻襯砌混凝土。
(1)上臺階開挖長度
隧道開挖作業(yè)線所需長度為開挖作業(yè)臺架長度+飛石影響的長度;隧道出渣作業(yè)線所需長度為渣堆長度+裝渣機+出渣車及出渣車調頭長度;噴錨初支作業(yè)線所需長度為噴錨機械手+砼運輸車+初支作業(yè)長度。綜合考慮以上各工序大型機械設備作業(yè)需求長度和圍巖變形控制要求,確定采用機械噴錨作業(yè)長度作為上臺階控制的最短長度[7]。對于圍巖地質較好地段,臺階長度可適當加長,有利于隧道施工組織;對于圍巖地質較差地段以及深埋軟巖地層段,要求盡量將臺階長度縮短,減少圍巖變形,確保施工安全。
(2)上臺階開挖高度
傳統(tǒng)軟巖隧道開挖采用的CRD法、雙側壁導坑法和三臺階七步開挖工法,雖然每次開挖對圍巖擾動小,但工序轉換次數(shù)多,初支封閉成環(huán)時間長,最終導致初支沉降反而較大;同時由于每次開挖斷面小,也不利于組織大型機械化作業(yè),施工進度較慢,工期很難保證。采用兩臺階四步開挖法可將上臺階開挖至拱腰以下,上臺階高度滿足各類機械化作業(yè)要求,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不僅加快了進度,同時也能使初期支護快速封閉成環(huán),確保了施工安全步距[8]。
經(jīng)綜合分析研究確定,上臺階長度宜控制在25~30 m,高度宜控制在6.5~7.5 m,每循環(huán)開挖進尺按1.2 m控制;下臺階開挖至拱腳位置,左右兩側分步開挖,先左側、后右側,左右兩側要錯開2~3 m,不允許在同一個斷面;隧底仰拱開挖緊跟下臺階,中間核心土同步進行,開挖滯后右側下臺階保持在2 m以上,且不超過5 m,保證仰拱初支及時封閉成環(huán),嚴格控制圍巖變形[9]。
(1)鉆爆作業(yè)線
軟巖隧道以機械開挖為主,盡量減少對隧道圍巖擾動,局部可采用弱爆破、短進尺,控制周邊眼及抵抗線間距,周邊眼采取間隔裝藥。上臺階、左右下臺階及隧底仰拱和中間預留核心土可同時鉆孔、同時起爆,最大限度減少通風排煙時間。
(2)出渣作業(yè)線
上臺階出渣采取“兩臺裝渣機+出渣車”出渣。上臺階出渣完成利用挖機清理掌子面期間,進行下臺階出渣,出渣車停在48 m長仰拱棧橋前拱橋位置[10],利用挖機出渣;仰拱出渣,借用仰拱棧橋前搭板作為通道出渣。
(3)初支作業(yè)線
上臺階出渣完成進行排險后,首先初噴拱墻四周及掌子面4~10 cm厚混凝土,然后架設上臺階鋼拱架;左右下臺階及仰拱出渣完成后,同步連接下臺階及仰拱初支拱架,使初支盡早封閉成環(huán)。待上臺階施工超前小導管后,再依次完成上臺階、下臺階、仰拱噴錨混凝土。
(1)加強地質預報和超前支護
可選取超前探孔、TSP、加深炮孔等方式對前方圍巖提前進行地質探測,根據(jù)探測結果和實際開挖掌子面的自穩(wěn)性分析,動態(tài)調整超前支護導管的長度、環(huán)向間距和縱向搭接長度,并及時進行注漿加固,確保開挖掌子面的穩(wěn)定。
(2)掌子面采取加固措施
上臺階開挖時,對掌子面圍巖較差地段,要弧形開挖預留核心土,等拱架架設完成后再開挖核心土;對掌子面圍巖較好地段,也可不留核心土,但開挖后需及時噴射混凝土進行封閉,防止掌子面掉塊或滑塌。
(3)拱腳處理
拱腳開挖時,采取機械開挖至拱腳標高以上30 cm,剩余部分采取人工鑿除,避免拱腳基礎松動,導致初支承載力不足[11]。
(4)加強滲涌水引排
由于隧道圍巖以泥質灰?guī)r與泥巖及頁巖互層為主,該地層遇水極易軟化,為此在初支施作時要設置徑向鋼花管引排滲涌水,以減小對初支的局部壓力,保證初期支護的穩(wěn)定性。
兩臺階四步開挖法介于兩臺階與三臺階之間,與傳統(tǒng)三臺階七步開挖法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優(yōu)點:
(1)由于開挖分步減少,對隧道圍巖擾動次數(shù)降低,上臺階加臨時橫撐,下臺階和仰拱初期支護能及時封閉,拱頂沉降變形由原來的30 cm以上降至20 cm以內,前期初支開裂及鋼架扭曲變形問題得到較好地控制[12]。
(2)分成上、下兩臺階,加大了上臺階高度和長度,便于組織大型設備機械化作業(yè),無論是開挖出渣還是噴錨支護,施工效率提升明顯,每月進尺由原來的不足30 m提高至50 m以上,最高達到70 m,極大地加快了進度,確保了工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