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饑餓感”始終籠罩著這位耄耋老人??赡贻p人,你知道什么是“饑餓”嗎?
孫女從小就愛聽爺爺講過去的老事兒。爺爺仿佛是餓怕了,在眾多紛繁的故事里,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那種“饑餓感”。其實不僅是爺爺,老一輩人都有過類似的饑餓記憶。這種記憶并沒有隨著生活的富足而消退,像長了根一般深深植入到他們的腦子里,時常把他們帶回那些饑餓的歲月,讓他們或驚出一身冷汗,或長吁一口氣,卻又始終難以釋懷。
爺爺八十多歲時,腿腳不如從前靈便,拄著一根暗褐色的桃木拐杖,站在堂屋里,時不時地來回溜達,鍛煉著老胳膊老腿。爺爺是飽經(jīng)風霜的人,做過苦工、挖過河泥、要過飯……他小時候長期在戶外勞作,皮膚曬得黝黑,這輩子沒有再變過來。如果說皮膚白皙的奶奶好比是一個白饃,那爺爺就是一個黑高粱面饃,極不相稱卻又極其相稱。爺爺文化不高,不愛咬文嚼字,但他情商很高,風趣詼諧的言語中透出一股樂觀豁達。還有,爺爺一貫儉樸到極致,這是很多老一輩人的共性。有人說它是缺點,但從資源節(jié)約的角度來看,是不折不扣的美德,因為他們對物質(zhì)有著與生俱來的敬畏之心。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晚飯,六歲的孫女邊啃著清燉肋排邊向爺爺打聽從前吃什么。爺爺若有所思,說:“那會兒你祖爺爺家里都是男孩,吃得多,家里又窮,趕上年景不好,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幾回呀,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你祖奶奶就讓你大爺爺和我去討飯。娃兒啊,你想想看,那時你大爺爺才11歲,我7歲,哪家孩子愿意出去討吃要喝呢……”
爺爺頓了頓,放下手里的筷子,繼續(xù)說道:“你大爺爺拉著我,不情不愿地出了家門。去哪里討要呢?得去市中心那邊的買賣店鋪。走著去,走著回,餓著肚子一來一回就是大半天。遇到好說話的商家,人家給個一分兩分的,這樣勉強湊上1毛多,回來時買幾斤棒子面和撿來的菜幫子做一鍋菜粥。每人能分上不到兩碗吧,稀里呼嚕地幾下就喝完了?!?/p>
“爺爺,玉米面菜粥好吃嗎?”孫女稚嫩的小嘴上滿是清燉肋排的油水。
“好吃!”爺爺咧嘴笑出了聲,“餓急眼了什么都好吃,看見你這小細胳膊都跟見大雞腿似的。要不回來我給你做一鍋‘珍珠翡翠白玉湯’?”
眾人都笑了?!罢渲轸浯浒子駵笔莿毴鹣嗦暲锏臉蚨?,意指用討要來的剩飯做的雜菜湯。孫女小小年紀自然聽不出其中的滋味。
“爺爺,能吃飽嗎?”孫女追問著,似乎憧憬著這道“美味珍饈”的味道。
爺爺沉默了。孫女的一句問話讓他瞬間穿越回那個貧窮的歲月,那個破敗窮困的老屋,那幾個饑餓的半大小子。他嘆了一口氣:“唉,嘛叫吃飽吃不飽,不餓死也就行了……”
我們能理解到的便是“饑餓感”始終籠罩著這位耄耋老人。可年輕人,你知道什么是“饑餓”嗎?
談到饑餓或饑餓感于當下似乎顯得格格不入。其實,饑餓感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生存體驗,更是一種對物質(zhì)需求的“自律”。如今,富裕起來的國人是不是也需要進行一場關(guān)于需求的“自律”嘗試呢?
一次,我在課堂上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饑餓體驗是怎樣的存在?”這是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小實驗,其目的在于通過讓學生體驗饑餓感達到理解物質(zhì)、尊重物質(zhì)的效果。于是,我繼續(xù)向?qū)W生提出:“同學們,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們食堂的餐桌上,每天每頓飯有多少學生沒有吃光盤子里的飯菜。大家或許會說剩飯是因為‘不好吃’,但我要說是因為‘還是不餓’,如果你真的餓了,就不會這樣。今天我提出一個社會實驗的方案。同學們可以挑選沒有課的一天,比如休息日,只喝水,一天不吃飯。請大家體會一次‘饑餓感’,然后把感受寫下來,作為你的實驗報告。前提是,大家要確保自己身體很健康才可嘗試。如果身體欠佳或有其他因素,千萬不可硬來。切記,切記!”
我希望我的學生學會理解生活、體諒他人、自律自強,我還希望我的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可以認識到尊重物質(zhì)、節(jié)約物質(zhì)的價值所在:不是消費不起,而是物質(zhì)資源并非取之不盡。對物質(zhì)缺少敬畏之心,或許有一天會遭受物質(zhì)匱乏的懲罰。
在第二周的課堂上,我問道:“前些天布置的社會實踐小課題,大家是否完成了?”一部分同學點頭示意?!案杏X怎么樣?”
“還行吧……”一個男生回答。
“有點餓?!绷硪粋€男生補充說。
“在休息日搞這個社會實驗是因為大家平時上課比較辛苦,容易出現(xiàn)低血糖,那樣對健康不好。大家都沒事吧?”
“沒事的?!睅讉€學生應(yīng)答著。
“如果一天不吃飯,餓得不行了怎么辦?”我又問道。
“躺著……”一個女生低聲說,大家跟著都笑了。
“沒錯,躺著的確可以減少體力消耗,這是個好辦法??墒沁@種斷糧如果經(jīng)常發(fā)生會怎樣?”我停頓了一下,繼續(xù)說:“同學們,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的統(tǒng)計,全世界每天有1.2億人的口糧不足二兩。二兩是個什么概念?在食堂隨便買個饅頭就是二兩。這意味著,有很多人長期每天只能吃到相當于一個饅頭分量的食物,那么,我們再浪費糧食,有沒有罪惡感呢?”
今天感受到透骨的“餓”,明天才有動力消滅更多的“饑餓”。我提倡節(jié)約,卻并不建議所有人一定要過極簡式的生活,能夠保持對物質(zhì)的那份應(yīng)有的尊重足矣。豐儉由己,尊重就好。
幾年前的春節(jié)除夕,家人團聚,一大桌子菜,一大桌子人。十幾道菜肴擺滿全桌,中間還放著電火鍋,里面煮著大家愛吃的海鮮和羊肉片,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電視里正播放著告誡人們春節(jié)期間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鋪張浪費的公益廣告。爺爺端著酒杯,不無感慨地說:“現(xiàn)在日子是好了,但也不能這樣??!這才剛吃飽了幾天?”老人的忠告與憂慮不無道理。他抿了一口酒,喃喃自語:“孩子們啊,咱家可不能這樣過日子。吃多少花多少,這都在其次,關(guān)鍵是可不能糟踐東西,那是罪過……”
不僅僅是珍惜糧食,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老人對一切物質(zhì)都很珍視。爺爺很多內(nèi)衣上都有補丁,秋褲上也經(jīng)常能看到大小不一的補丁,他說能補上繼續(xù)穿就行。還有襪子,破了洞他是不會扔的,而是拿出木質(zhì)的襪子模子,把襪子套上,再一針一線縫補起來。是買不起新的嗎?當然不是,爺爺總覺得東西只要還能用,扔了就很可惜。也有人認為這是想不開或者太摳門,但從節(jié)約的角度看,在資源依然有限的當下,這是對資源的切實維護,是對勤儉節(jié)約的身體力行。
夏天,爺爺安詳?shù)刈吡耍瑔适乱磺袕暮?。但他的勤儉節(jié)約、堅韌頑強的精神該由我們傳承下去,代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