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芳
(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柳州)
隨著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fā)展,CTA掃描已經(jīng)成為臨床的一種重要的診斷方法。CTA是CT血管造影的簡稱,指通過靜脈快速注射含碘對比劑后,通過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在動脈中,對比劑濃度達到最高峰值的時間內(nèi),進行掃描,經(jīng)工作站的后處理,重建出血管的三維立體影像。CTA掃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如冠狀動脈CTA、腦血管CTA、頸部動脈CTA、肺動脈CTA等,圖像清晰,診斷準確。碘對比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造影劑”。碘對比劑外滲是患者在行CT增強或CTA掃描時,外周靜脈因高壓注射而引起血管破裂,或者針頭脫出使得造影劑滲漏至鄰近組織間隙內(nèi),相應組織存在充血腫脹的情況[1-3],產(chǎn)生不同程度水腫,皮膚可見張力性水皰,開始時皮膚蒼白,繼而出現(xiàn)急性肢體循環(huán)障礙(肢體淤紫缺血、皮溫下降),情況較為嚴重者,則可能造成皮下組織發(fā)生壞死、骨筋膜室綜合征等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
CTA掃描中由于碘對比劑的濃度大,推注速度快,故易發(fā)生碘對比劑外滲[4],一旦出現(xiàn)藥物外滲,既影響CTA掃描時圖像的質(zhì)量,又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易引起醫(yī)患糾紛。因此應以預防為主,出現(xiàn)藥物外滲時及時采取有效地處理措施[5]。分析CTA掃描中碘對比劑外滲發(fā)生的原因、有效預防及護理,盡量減少外滲的發(fā)生或將患者的損傷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本文做如下概述。
①護士未全面評估患者的血管,選擇血管不當,如選用較細、彎曲、有靜脈瓣的血管;還有時做急診CTA時,病房護士已經(jīng)預埋留置針護送患者到放射科,放射科護士對病房留置針檢查不仔細,未充分評估留置針穿刺位置和進針是否到位,發(fā)生外滲的幾率明顯增高。
②技術欠佳或缺乏經(jīng)驗,未仔細選擇最佳血管,就盲目并重復穿刺血管的同一部位,引起血管損傷,留置針穿刺置入血管內(nèi)少于2~2.5 cm,高壓注射碘對比劑時易使針頭滑出血管外而發(fā)生外滲[6];留置針固定不牢固,在消毒液未干、出汗等皮膚固定膠布容易剝離滑脫。
③留置針型號選擇不當,如果針頭管腔大小與流速不匹配,不能承受高壓注射時的壓力和速度。相同的流速,針頭管腔越小,注射壓力越大,發(fā)生對比劑外滲的幾率也越大;通常情況傳統(tǒng)蝶翼頭皮鋼針針尖硬、針梗短、針尖斜面大、在進行靜脈穿刺時容易將血管刺破導致藥液外滲[7]。
④護士觀察不到位,粗心大意,責任心不強,未能及早發(fā)現(xiàn)藥物外滲;與患者溝通不到位,未交代或交代不清注意事項,例如當置管在肘腕關節(jié)時,護士未交代患者或家屬注意保持置管部位應伸直狀態(tài)等;對于血管條件差的患者未與技術員事先進行溝通,是否適當降低注射流速或減少對比劑的用量等。
黃紅云、羅麗等學者提出,對比劑的濃度過高、注射速度過快,對血管造成很大的沖擊力,而這種力量一旦超出血管所能容納的藥物量,就會出現(xiàn)外滲[8]。由于CTA掃描過速度很快,因此要求對比劑的注射速度也非??欤话?.0~5.0 mL/s,而且對比劑滲透壓高、粘稠度大,所以外滲的幾率也增大。
①不能有效配合的患者,如嬰幼兒、年老體弱、聽力下降、酒醉躁動、意識不清的患者等,穿刺后因患者隨意改變穿刺部位的體位,易導致針頭部分滑脫或刺破血管。
②患者血管條件欠佳,如高齡、消瘦、長期放療、化療的腫瘤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基礎病患者,其本身血管硬化、過細、彈性差、碘造影劑推注壓力較大時,易發(fā)生血管破裂致藥物滲漏[9]。還有一些因肥胖血管顯露不明顯,休克時血管不充盈,可能反復穿刺,造成血管存在點狀損傷而發(fā)生外滲。
③淋巴和靜脈回流不好的乳腺癌術后患者,易引起對比劑回流不暢,致局部血管壓力大,加上使用高壓注射器瞬注藥間沖擊,易發(fā)生破裂。
④長期口服抗凝藥的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快速注射碘對比劑時會有少量的外滲現(xiàn)象發(fā)生。
臨床常見的碘對比劑有碘海醇、碘佛醇等,碘濃度高、粘滯性大、滲透壓高,粘度大表示內(nèi)摩擦力就大,因而高粘滯性的藥物會對靜脈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一定刺激性,可造成微循環(huán)的損傷,快速注射容易導致外滲[10]。
根據(jù)對比劑外滲的量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 <2 0 m L;中度:20~50 mL;重度 >50 mL。根據(jù)局部肢體腫脹及感覺、血運情況分為四級:1級:皮膚蒼白發(fā)涼、伴或不伴有疼痛,水腫范圍最大直徑<2.5 cm;2級:皮膚蒼白發(fā)涼、伴或不伴有疼痛,水腫范圍最大直徑<15 cm;3級:皮膚蒼白發(fā)涼呈半透明狀,輕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覺,水腫范圍最大直徑>15 cm;4級:皮膚蒼白半透明狀、伴皮膚緊蹦,滲出,變色,瘀斑或腫脹,中度-重度疼痛,較深的凹陷性水腫,循環(huán)障礙,水腫范圍最大直徑>15 cm。
加強護士穿刺技術培訓,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方法、技巧,練就一針見血的技能,為患者選擇彈性較好、血管較粗和直的靜脈穿刺,避開血管分叉處、靜脈瓣多的血管。進針時先大角度穿刺,等到患者出現(xiàn)回血后再進行平行進針。有研究顯示[11]:這種大角度進針手法與傳統(tǒng)的進針手法相比,可以減小外滲的幾率。首選右側肘正中靜脈,其次為前臂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等大血管。因為左上肢的靜脈在進入上腔靜脈后需要經(jīng)過左鎖骨下靜脈叢,靜脈叢可以間接稀釋和降低對比劑團注效果,如果右手無法留置的,告知技師,進行藥量及流速的調(diào)整。
把患者留置針與高壓注射器管道連接,并妥善固定好,我院常規(guī)指導患者用手指勾住高壓注射器連接的螺紋管,以防止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檢查床移動造成管道牽拉脫落。
改進注射針頭的使用由原來傳統(tǒng)的頭皮鋼針改用耐高壓的靜脈留置針,李玉鳳、陳碧芬等學者研究表明留置針外套管柔軟,血管順應性強,不易穿破血管壁、不易滑脫[12]。CTA檢查注射速度要求4~5 mL/s,護士應選擇能與流速匹配型號的留置針,一般成人選18~20 G,兒童選用20~22 G的耐高壓的留置針,可減少對比劑外滲的發(fā)生。
注射速率過高是碘對比劑外滲的重要原因之一[13],注射速率越高發(fā)生外滲幾率越大[14]。對病人進行全方面評估,當遇到患者血管條件比較差的滲漏高危患者時,及時與技師溝通好,在不影響診斷的情況下盡量降低速率,并在檢查申請單上用紅筆寫上“慢”字提醒技師和機房護士。CTA檢查常規(guī)4~5 mL/s,對比劑注射前應根據(jù)患者的血管情況和檢查部位,調(diào)整并校對流速。
注射前將碘對比劑用恒溫箱加溫,當溫度從20 ℃加熱至37 ℃時,其黏度幾乎下降50%,碘對比劑粘滯性的降低。尤其是冬天,減少對血管的刺激,提高機體對碘對比劑的耐受性,減少外滲的發(fā)生率。
檢查前告知患者在掃描過程中不要隨意移動肢體,要保持穿刺部位處于伸直狀態(tài),以免因肢體屈曲而易引起外滲,如果穿刺部位出現(xiàn)疼痛,腫脹則及時告知或舉手示意。對于年老體弱、兒童或聽力障礙不能配合的患者,可在知情同意并且采取了防輻射措施后留家屬陪同檢查,可減少外滲的風險。
設定好注射計劃后,調(diào)到壓力曲線界面,進行生理鹽水20 mL高壓試推再次確保留置針通暢。試推過程中,做到“一聽二看三觸摸四詢問”,即聽患者主訴、看高壓注射器顯示屏的壓力曲線是否平穩(wěn)和注射部位有無腫脹現(xiàn)象、摸穿刺口上方2~3 cm處有無震顫,詢問患者感受,如果患者有不適主訴、壓力曲線異常、穿刺口上方未捫及震顫取而代之是局部皮膚進行性腫大,出現(xiàn)以上癥狀的任何一項均立即停止注射,重新進行留置針穿刺。
進行正式掃描注射時,護士通過觀察窗口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面部表情、體位,觀察高壓注射器主機顯示屏上壓力曲線,主動脈藥液峰值等,提醒技師打開通話系統(tǒng),如患者出現(xiàn)不適主訴或壓力曲線異常立即停止注射、停止掃描。護士進入掃描室觀察患者病情,如有異常立即進行處理。
近幾年我科予患者人性化的護理,除了頭頸CTA之外,掃描時給患者的頭端墊一個專用手托架,把雙上肢放在手托架上,確保穿刺部位處于伸直狀態(tài),防止患者因長時間手后舉而改變體位,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減少因穿刺部位屈曲引起外滲的風險。
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對比劑外滲,則立即停止注射,分離連接管,盡量回抽對比劑,拔除留置針,按壓穿刺點,嚴禁揉搓針眼處,擠壓周圍組織,更換寬松的上衣。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平臥時高于心臟水平),并且拿冰袋進行冷敷,24 h后改熱敷。囑患者定時做握拳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消腫。
傳統(tǒng)的濕敷處理是使用50%硫酸鎂,可以松弛周圍的平滑肌,擴張血管,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肖金珠、梁奕等學者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硫酸鎂聯(lián)合地塞米松濕敷治療碘對比劑外滲48 h全部消腫[15]。林惠華、黃少婭等學者發(fā)現(xiàn)硫酸鎂濕敷時,消腫效果欠佳,硫酸鎂浸濕紗布后水分易蒸發(fā)會析出晶體,使紗布干燥、變硬,與局部皮膚易產(chǎn)生摩擦,易造成外滲處皮膚潰瘍形成傷口[16]。
黃忠清[17]護理人員對患者采取局部濕敷,采用的具體藥品為:2%的利多卡因2 mL、5 mg地塞米松、50%的葡萄糖10 mL,每隔4 h更換1次紗布,48 h后患者的腫脹癥狀消失;黎貴湘[18]研究發(fā)現(xiàn)芒硝外敷具有消炎去腫功效對碘對比劑外滲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濕敷法。
我院近幾年采用喜療妥軟膏外涂,重度腫脹者早期配合2%利多卡因、甘露醇或50% GS濕敷,4~6 h用1次,消腫效果顯著。
與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住院患者填寫好《放射科對比劑外滲患者交接單》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班工作,進行動態(tài)病情觀察,交代患者疼痛、腫脹加重時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門診患者則發(fā)一張《對比劑外滲的溫馨提示》卡片帶回家,如果癥狀加重及時到院就診。12 h、24 h、48 h、72 h電話回訪,并在對比劑外滲記錄本做好記錄。
對比劑外滲的預防勝于治療,預防是最根本、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研究不斷深入,現(xiàn)國內(nèi)外也逐步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碘對比劑外滲的護理管理中來,可以提高判斷碘對比劑外滲的及時性,提高CTA檢查的效果,降低醫(yī)護人員勞動強度,減少影像醫(yī)護人員的輻射[19]。盡管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尚未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相信人工智能將給影像護理帶來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助力碘對比劑外滲護理管理的建設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提高護理人員穿刺技術,規(guī)范操作流程,做好溝通和細節(jié)護理,是預防CTA掃描中對比劑外滲的有利措施;及時有效處理意外藥液滲漏,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加快外滲處的恢復,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人工智能技術將提高判斷對比劑外滲的及時性,減少造影劑外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