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秋天,谷子成熟了,滿山遍野一片金黃,在秋風的吹拂下,沉甸甸的谷穗搖曳著,散發(fā)著一陣陣清香。谷子,學名粟,禾本科狗尾草屬,脫殼之后可食用的名粟米,俗稱小米。俗話說“粟有五彩”,五彩,泛指各種顏色,極言其多。
粟有五彩,原意是說粟品種繁多,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還可分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筆者認為,粟有五彩,還應(yīng)該指粟有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歷史人文和精神文化蘊含。
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稱粟為粱、稷。“為稻粱謀”之粱,“社稷百姓”之稷。古人統(tǒng)稱糧食為五谷,可見粟之重要。它發(fā)源于黃河流域,有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所以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豆茏印ぽp重乙》曰:“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孟子·盡心下》云:“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p>
粟,有著燦爛的文化。《詩經(jīng)》就有粟的詩句,《小雅》中《黃鳥》曰:“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小宛》云:“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唐詩中亦有粟的吟誦,李白的《書懷贈南陵常贊府》:“雖有數(shù)斗玉,不如一盤粟”;杜甫的《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白居易的《詠菊》:“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朝詩人李紳在一年夏天回故鄉(xiāng)亳州,恰遇浙東節(jié)度使李逢吉返京途經(jīng)此地,二人同僚多年,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格外親熱,攜手賞景,飲酒敘舊。二人登城東觀稼臺,極目原野,遍地稻粟,心潮起伏,感慨賦詩。李逢吉感嘆道:“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币馑际钦f如果升官能像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的眼里卻是烈日下?lián)]汗如雨、辛勤勞作的農(nóng)夫,不禁怦然心動,深情吟誦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薄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農(nóng)民的憐憫同情之心躍然紙上,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
粟享有“五谷之長”的美譽,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和維生素。而食用小米粥由來已久,《周書》云:“黃帝始烹谷為粥。”古人以膏粥祭祀蠶神。宋代文學家范仲淹,自幼喪父,母親改嫁,生活貧苦。范仲淹只好到廟里去讀書。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劃成4塊,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就這樣堅持了3年,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這就是成語“斷齏畫粥”的來歷。陸游平日愛喝小米粥,他把食粥養(yǎng)生之法加以概括,寫了一首詩《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p>
粟,有著強大的精神內(nèi)涵。俗話說:“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見地里旱死粟?!笔侵腹茸泳哂心透珊?、耐貧瘠、適應(yīng)性強等生物特性。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粟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食糧,也孕育了華夏子孫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食糧。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表現(xiàn)了忠貞不渝、不因生計艱難而易志的堅定信念,留下了“不食周粟”的佳話。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