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對外人,我們對親人更易怒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因為不利影響小,自我約束力降低
對親人發(fā)怒跟對外人發(fā)怒相比,后續(xù)的不利影響要小很多。
比如,對上司發(fā)怒,重則要立馬被解雇,輕則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忐忑不安地面對上司。
但對爸媽發(fā)怒,睡一覺后就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似乎沒人記得你曾發(fā)怒這件事。
正是因為這種發(fā)怒后的影響不同,我們在面對親人時自我約束力就會降低不少,情緒也就更容易發(fā)泄出來了。
而且這么做的次數(shù)一多后,我們還會形成不自覺的習慣,經常是話出口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說話的語氣又不好了。
2.因為踢貓效應,遷怒于親人
“踢貓效應”源于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評無處發(fā)泄,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里窩火,只好狠狠地去踢身邊打滾的貓。
人的情緒不可避免會受到環(huán)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更弱者發(fā)泄。
比如,受到強者或者上司情緒攻擊的人,往往也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
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也就是最弱小的群體。
親人因為對我們很少還擊,因此很容易成為被遷怒的“貓”。
越是在外面受氣多,同時又無更弱者轉移憤怒的人,回到家后越容易將情緒發(fā)泄在親人身上。
3.對親人期待更高,愛之深責之切
知名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奪寶奇兵4》里,主人公印第安納·瓊斯博士偶遇了一個名叫馬特·威廉姆斯的年輕人。
馬特高中就輟學了,喜歡穿皮夾克,是一個標準的小阿飛造型的摩托車手。
雖然馬特有著種種毛病,但瓊斯博士卻表示了對他的欣賞,對他的輟學也很理解。
但當他無意中得知馬特是自己親生兒子時,他卻怒氣沖沖地要求馬特,“你回去給我把學上完!”
馬特反駁說,“是嗎?你之前不是說‘不上學沒什么大不了的。孩子,別人說什么你都不用管,不記得是你說的了?”
然后咱們的大英雄瓊斯博士來了一句經典的回答,“那時我還不是你爸!”
我們對親人總有著比對外人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