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昀
摘 要:以深度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是當今的教育熱點,深度學習實踐形式包括:科學探究、互動交流、處理綜合信息。通過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合作學習,通過老師與學生小組間互動式學習收獲新知。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深度學習;物理
舊教學重識記,新教學重運用。教師應以知識理解和運用為目的,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指向問題解決與認知重塑,后引導辯證已有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深度學習目的。筆者先說明深度學習的重要性,然后對互動式教學進行深度學習實踐研究。
一、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一)彌補傳統(tǒng)教學缺陷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較為關注課堂知識傳授,因此在課堂中經常滿堂灌,不顧及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理解、掌握并應用。如此課堂看似飽滿,知識點豐富,甚至實驗眼花繚亂,但是學生真正掌握了嗎?由此造成學生上課聽懂,筆記抄滿,但到考試時不會答題的現(xiàn)象,這就表明學生沒有理解知識,僅僅只是通過聽老師的講解來記憶知識,更別說去靈活運用[1]。深度學習要求教學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初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包含:通過運用物理思維方法來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所以今后教師要通過深度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物理知識概念,理解物理知識體系,再通過實驗對物理知識進行運用與驗證,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
(二)物理學科的本質特征
深度學習還體現(xiàn)在物理學科特征上。物理是關注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學科,初中生只要識記好知識點便能學好,因為有的內容僅研究表面現(xiàn)象。如研究運動、受力分析等力學知識時,要求掌握學習各種物理量的變化,如位置速度變化,物體的相互作用,需要呈現(xiàn)動態(tài)思維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構建物理模型,將抽象化的物理數(shù)據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像進行分析,因此深度學習有其重要價值。而課后練習大多要求學生根據物理現(xiàn)象分析并解決問題,要求學生會舉一反三,合理遷移,這也是深度學習的重要體現(xiàn)。
(三)社會對深度學習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未來人才不單要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更應對知識技能進行靈活運用。這就要求未來人才能理解未來技術的原理、適用范圍、優(yōu)劣點并進行研判應用;從人的能力上看,要求未來人才普遍具備自我更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深入了解產品的結構、原理,并應用于不同的情境中,并對產品進行精加工,而單純的應用型人才,很可能只會按照既定的模板,生搬硬套地應用[2]。因此,未來教育要跟上社會人才發(fā)展需求,讓學生掌握深度學習。
二、初中物理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以互動教學為例
(一)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引發(fā)深度學習
為引導學生對新知的思考,需要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觸發(fā)深度學習。在講授“家用電路”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家用電路超載時對線路的影響,理解保險絲的作用,筆者創(chuàng)設家庭用電的情境:劉同學邀請同學來家里開派對,大家用電磁爐做飯,電熱水壺燒水,唱卡拉OK,開啟空調時,突然就沒電了,排除停電可能,請思考劉同學家突然斷電的原因,此時學生知道表象:由于工作電器過多,造成超載。教師進一步提示:根據P=UI,學生小組合作互動討論,通過該公式來解釋。學生分析家庭電路為并聯(lián),電壓一定,工作用電器越多,則總電流就越大,電路總功率越大,總功率超過電路可承受范圍時,線路就會熔斷保險絲斷開電路,由此互動養(yǎng)成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方式。
(二)互動實驗促進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需要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在展示實驗現(xiàn)象后,學生較少進行詳細的分析探討,如此不利于深度學習。筆者認為教師要應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作為實驗器材,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筆者在講授“摩擦力”時,為學生提供礦泉水瓶、斜面、毛巾、沙子,且將瓶子固定于斜面頂端等高處,斜面的下端分別是:光滑桌面、木板、鋪毛巾的桌面,隨后將瓶子分別從相同高度釋放,測量瓶子在水平面的滾動距離,發(fā)現(xiàn)瓶子在光滑桌面滑行最遠,在鋪毛巾的桌面滑行距離最短,從而得出接觸面越粗糙瓶子所受摩擦力越大。教師繼續(xù)引導:摩擦力的大小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嗎?然后引導學生回答:通過把瓶內水倒出來改變瓶子的重力,來探究摩擦力是否和壓力有關。斜面下方都應是光滑桌面,教師詢問:為何此時斜面下方的水平面都應該一樣呢?學生回答:為了保證實驗單一變量,通過改變瓶內水量來使從斜面等高處下滑的三個瓶子的重力不同,最后根據瓶子滑行距離可知,壓力越大所受的摩擦力越大。如此學生還可以在家實驗,更好地促成深度學習。
(三)巧設問題促進深度思考
教學中教師通過巧設問題來創(chuàng)造認知沖突,促進深度思考。在講授“內能”時提問:為何握裝開水的玻璃杯會感覺燙,而握保溫杯卻不會?教師通過展示保溫杯的橫截面圖,啟發(fā)學生思考保溫杯隔層中間是什么結構呢?有同學很快回答:真空。繼續(xù)設疑:真空可以導熱嗎?學生答:不能。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真空不能導熱,所以開水的溫度無法通過真空傳到杯子外壁,所以手便感覺不到熱。本次教學通過設問、引導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
總之,傳統(tǒng)教師教授學生今日知識,未來教師培養(yǎng)學生解決明日問題,要達深度學習必走互動之路。
參考文獻:
[1]徐進旭.試析初中物理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192-193.
[2]孫愛兵.活動單導學模式下深度學習的策略探討:以初中物理學科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19,34(1):43-4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