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毅 王婀娜
內容摘要:歷史建筑的外文化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對其外譯本的研究也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對于歷史建筑的德文翻譯研究顯示,歷史建筑中蘊含的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并沒有被足夠的重視。本文以上海歷史建筑的翻譯為例,從翻譯的角度對上海歷史建筑德文翻譯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上海大多歷史建筑景點都不含有德語翻譯,而這對于以德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增加了了解中國文化的困難,也同樣阻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
關鍵詞:上海 歷史建筑 翻譯
中國歷史建筑文化對于提升城市國際形象極為重要,“更具建筑學、美學、史學、考古、文化研究等學術價值”[1]。綜觀就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外譯進行研究的成果尚屬少數(shù),并且在旅游景點所見到的翻譯質量也良莠不齊,未能使得博大精深的中華古代建筑文化發(fā)出其應有的光芒,也無法達到“文化外宣”的目的。
1.上海地區(qū)歷史建筑文化外譯現(xiàn)狀
就上海地區(qū)的歷史建筑文化的外譯現(xiàn)狀而言,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網絡文化宣傳,其外譯成果大多集中在中譯英的翻譯策略及其研究成果中。前期研究表明,上海地區(qū)歷史建筑的德語翻譯及其研究較少。就文化宣傳而言,也很難找到對于德語翻譯,絕大部分的景點采用的,都是中文和英語的雙語介紹,而人氣較高的景點還會有韓語以及日語的翻譯,但是對于德語的翻譯近乎沒有。甚至就連簡單的建筑物名稱的德語翻譯都很難找到,而在我們找到的德語翻譯中,更多的是對金融中心、磁懸浮、上海電視塔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上海建筑物的翻譯,而針對上海歷史建筑物的翻譯較少。上海作為一座極具現(xiàn)代氣息有深懷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擁有許多優(yōu)秀歷史建筑。它們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可以觸摸的歷史,是應該世代傳承下去的城市“文脈”。[2]
2.上海歷史建筑德文翻譯的發(fā)展空間
就我們所調查到的資料,我們得出結論,由于對于上海歷史建筑的翻譯缺少較多,因此上海歷史建筑的翻譯工作尚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上海地區(qū)歷史建筑的外貌,地理位置,所用工藝,材質等翻譯有待進行。第二,其譯文的翻譯策略有待提高,撇開譯文的正確與否不說,僅就翻譯的內容而言,遠遠未達到其應有的文化深度。中國城市發(fā)展,“一百年看上?!薄?吹木褪巧虾5膬?yōu)秀歷史建筑,上海城市文化發(fā)展的脈絡。上海這座歷史名城,薈萃了近百年來具有東西文化特征的各種優(yōu)秀歷史建筑和一批近代重要歷史與文化名人住宅。[3]上海歷史建筑都有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價值內涵。很多中文中對其修飾的成語,四字詞語或者一些比喻都無法很好的進行翻譯。德文翻譯在對歷史建筑描述的相關文本的選取上,卻總局限在對建筑物所涉及的歷史及相關人物蜻蜓點水般的翻譯,主要集中于景點介紹這些表面、簡單的文本,甚至有些歷史建筑僅標牌或名稱有音譯名,而沒有具體文字對這些建筑做以解釋。對于真正涉及中華文化內涵的歷史、美學、建筑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詞語的翻譯幾乎沒有。由此可見,上海歷史建筑以及中國文化的內涵的真正的文化價值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3.上海地區(qū)歷史建筑的翻譯策略
3.1現(xiàn)有上海地區(qū)歷史建筑物專有名詞的德文翻譯
以德國關于上海景點介紹最為完整的網站www.chinarundreisen.com中的上海歷史建筑物名稱翻譯為例,目前德文對于上海地區(qū)的歷史建筑進行譯介的僅有玉佛寺Jadebuddha Tempel;豫園der Yuyuan Garten;上海老街Shanhais Alte Strasse;七寶古鎮(zhèn)die Stadt Qibao。
上海地區(qū)的歷史建筑專有名詞可以分為如下三類:建筑物譯名;建筑學專有名詞; 歷史文化專有名詞。
建筑物譯名的翻譯:比如,顧正紅紀念館Die Gu Zhenghongs Gedenkhalle;上海解放紀念館Shanghai Befreiungs Gedenkhalle;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Sihang-Warehouse Anti-Japanisches Kriegsdenkhalle;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Shanghai Songhu Kriegsdenkmal;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Shanghai Gedenkhalle der Juedischen Flüchtlinge;上海宋慶齡故居Die ehemalige Residenz von Soong Ching Ling in Shanghai;陶行知紀念館Gedenkhalle von Tao Xingzhi;外岡游擊隊紀念館Waigang-Gedenkhalle von Guerilla;外灘歷史紀念館Historisches Denkmal des Bundes;吳昌碩紀念館Gedenkhalle von Wu Changshuo;徐光啟紀念館Gedenkhalle von Xu Guangqi;朱家角鎮(zhèn)Die Altstadt Zhujiajiao;楓涇古鎮(zhèn)Fengjing alte Stadt;秋霞圃Qiu Xia Park;松江烈士陵園Songjiang-Maertyrerfriedhof。這類建筑物譯名的翻譯采用的是音譯+字譯的翻譯策略。
紀念館和舊址的翻譯:比如,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Der Ort des Zweiten Nationalen Kongresses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Gedenkhalle des Zentralamts der Chinesischen Sozialistischen Jugendliga。這類的建筑物譯名的翻譯采用的是字譯的翻譯策略。
建筑學專有名詞的翻譯:
磚木結構Struktur aus Backstein und Holz;鼓樓:Trommelturm;琉璃瓦:Glasierte Fliese;
此外,匍經一詞也屬于文化專有項。匍經是一門流傳久遠的民間醫(yī)術,流傳于練塘鎮(zhèn)地區(qū)(原練塘、蒸淀)。據傳人稱,匍經的理論知識當來源于《經書》。該書是一本醫(yī)療專業(yè)書籍,約出版于明、清年代。因此該詞的翻譯為采用音譯+闡釋Pujing-medizinisches Werk。
手工藝品:
藍印花布blau bedruckter Stoff, 家具雕刻Moebelschnitzerei,灶壁畫Herdwandgemaelde,花燈Laterne,剪紙Papierschneiden,繡花Sticken,編織Weben。這類詞匯采用的翻譯策略為字譯。
4.總結
翻譯不僅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在英漢翻譯的時候,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英語到漢語的詞義轉換,還需要結合兩種語言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進行理解,確保譯文更加符合受眾語言表達習慣。[7]
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機器翻譯能將大部分詞語進行直譯,但是并不能將語言中包含的情感及其美學所表達出來,雖然意思表達相差無幾,但卻失去了很多文化所蘊含的東西。這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希望政府能夠重視景區(qū)的非英語語種的譯介工作。我們更可以將自己的翻譯做成微信公眾號推文,以便于德語地區(qū)國家的人來中國旅游時,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方便、更快捷地理解上海的歷史建筑,理解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邵滋映,趙旻燕.從文化視角審視寧波的文物古跡翻譯.《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5(6):第59-93頁,這里第60頁.
[2]本刊編輯部.莫讓城市“文脈”消亡[J].檢察風云,2019(18):10.
[3]寶瑞.留住城市文化發(fā)展脈絡[J].上海人大月刊,2005(06):47-48.
[4]覃敏惠,朱鮮琦.功能對等理論下南寧鳳凰谷旅游文本文化詞的外宣翻譯[J].海外英語,2020(03):132-133.
[5]金芳.英漢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翻譯策略分析[J].智庫時代,2020(07):182-183.
[6]劉建穩(wěn).古文英譯的文化翻譯視角——以《原毀》英譯為例[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2,27(04):48-50.
[7]陳劍波,嚴紅美.跨文化視角下的英漢翻譯策略與技巧淺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6):174-175.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