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龍 顧婷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課堂重視對學生自主性的啟發(fā)教育。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有技巧性的提問,不僅能夠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自身有意識地跟著老師一起探究,而且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通過巧妙地提問,讓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以及學習的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效率,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至關重要。從三個方面探析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讓每一個教師學會如何提問,并在提問中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提問技巧;課堂提問
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并非教師不斷輸出,即便所講內容都是重點,但如果學生聽不進去,那這一節(jié)課也是低效率的。高效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互相推動,共同進步與提高。而課堂提問,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所提問題質量的高低,可以檢驗一個教師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回答完美與否,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程度。因此,一個好的問題,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反復斟酌。
一、關注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實際狀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不僅要切合文章,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完全不了解課文的情況下,讓學生回答較困難的問題,不僅讓學生失去了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會讓學生不想再繼續(xù)學習下去。難度適宜并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會讓學生立馬投入學習狀態(tài),積極尋找答案,從而調動其自主學習能力。而提出一個難度適宜的問題,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或者還原自我思考過程,思考出學生在哪一階段能夠回答出什么問題,進行提問。
例如,在課文《背影》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給學生提問:注意文中描寫背影的文字,并將相關段落進行標記。在閱讀結束之后,可以提問,文中一共有幾個描寫背影的文段?哪一部分是詳寫?哪一部分是粗寫?詳寫部分,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隨著學生對文章的了解程度不斷深入,教師便可以提問相對抽象的問題:根據(jù)每一次背影的描寫,作者“我”對父親的態(tài)度是如何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最后,在全文了解結束之后,可以綜合提問學生:本篇文章,以“背影”為題,“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過上述案例中根據(j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的深淺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不僅能夠在一開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進一步思考,從而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
二、提問應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走進課文
初中語文學習更多的是對課文的講解,而大篇幅枯燥的內容會消耗學生的專注力,并且不利于教師推動文章脈絡,把握課堂進度。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根據(jù)文章線索,從事件發(fā)展脈絡、人物情緒、時間變化、地點轉移、情感推進等各方面找出文章的轉折點,并以此設置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章脈絡以及學習的連貫性,而且能夠讓教師帶動學生不斷升華,走進文章的核心。
例如,在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地點的變化進行提問:在文中作者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如何起止的,語句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地點連起來的?然后再針對不同的地點分別提問: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樂”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而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樂園,作者寫這個“園”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園與百草園有相似之處嗎?最后,將文章內容進行升華:魯迅先生對這兩個地方的描寫,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感情?
在上述案例中,在教師一步一步提問的引導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有層次地了解文章脈絡,感受到問題之間的連貫性,最終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所提問題應具有廣度和深度,讓學生思維發(fā)散
語文這一學科的課堂學習,重在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的內容。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外內容的擴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將擴展內容與課本內容相銜接,在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大門,從宏觀上思考文學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拓寬學生學習廣度。為了使所提問題更具備深度和廣度,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前充分了解課文背景以及社會上人們的思考,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其次,運用聯(lián)系法,結合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延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例如,在學習《賣炭翁》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不僅要讓學生關注詩人對戰(zhàn)爭的控訴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還可以提出相關細節(jié)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在《賣炭翁》一詩中,詩人是如何刻畫賣炭老人及官吏形象的?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詩人對惡劣的天氣和生活環(huán)境是如何體現(xiàn)的?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學習完兩首詩之后,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兩首詩的相同點?學生很輕易發(fā)現(xiàn)兩首詩都是描寫時事的,并且都是新樂府詩,以此向學生普及新樂府的特點,從而拓展學生知識廣度。
初中會學到很多古詩詞,教師通過上述類似的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了解詩詞,而且讓學生了解到詩詞派別的由來,從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更加清晰的詩詞整體框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此外,與有效提問相比,教師在面對一些天馬行空的回答時,先應該穩(wěn)定情緒,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從而知道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與吸收程度,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所有的提問都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分析,為保證高效的提問內容,仍需要教師在平時課堂上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孫麗.巧妙提問,激活思維: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之探究[J].考試周刊,2014(97).
[2]張曉輝.巧設問 激興趣 提效率: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
[3]王譽衡.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技巧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
[4]段興朗.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探析[J].新課程學習,2011.
[5]李雪梅.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與提問技巧探索[J].時代教育,20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