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 偉
使鹿鄂溫克族是中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yǎng)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
鄂溫克獵民索賓在用“鹿哨”召喚野馴鹿
使鹿鄂溫克人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特殊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雅庫特”,是中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yǎng)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據有關民間傳說的推演,使鹿鄂溫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使鹿鄂溫克人用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造出的馴鹿文化,在寒溫帶地區(qū)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且涵蓋生產關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會制度、經濟結構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文化體系。
使鹿鄂溫克人世代生存于大興安嶺,那里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0攝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資源豐富……20世紀50年代以前,使鹿鄂溫克人仍然完整地保存著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住著傳統(tǒng)的“撮羅子”,以馴養(yǎng)馴鹿和傳統(tǒng)狩獵業(yè)為生,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林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使鹿鄂溫克人受到黨和國家的極大關懷,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觀。1965年,使鹿鄂溫克人結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獵生產,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
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加速推進,使鹿鄂溫克人的人口數(shù)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過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令使鹿鄂溫克人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狩獵生產活動不能持續(xù)。2001年,根河市政府決定進行“生態(tài)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溫克人和他們的馴鹿從大興安嶺腹地搬遷到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新址,使鹿鄂溫克人結束了數(shù)千年來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
沒有一個人比年近百歲的瑪利亞·索更了解鄂溫克族的使鹿部落。她是使鹿部落的酋長,也是中國最后的女酋長,被族人看作是“活著的圖騰”?!岸鯗乜俗迨欠浅?粗伛Z鹿的,有了馴鹿,才能過得踏實。傳統(tǒng)的鄂溫克族只養(yǎng)鹿,不殺鹿,更不吃鹿,因為馴鹿對我們來說就是朋友。”瑪利亞·索說。馴鹿使用半野生的飼養(yǎng)方式,即無人看管,它們也能自由尋食。不用時在外,用時找回,馴鹿的生存與繁衍,基本靠的都是現(xiàn)有的自然條件。她常說,沒有了馴鹿,就沒有這個民族。為了保護森林與馴鹿,瑪利亞·索等獵民一輩子吸煙不用明火,而是將煙葉揉碎后加入香料做成口煙放在牙縫里。
2002年,當?shù)卣诟邮形鬟厼榘紧敼叛潘?43名鄂溫克人建了新居,小樓幽雅、冬暖夏涼,但在山林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瑪利亞·索舍不得山林中的那群馴鹿,她更鐘情于山林中古樸、寧靜的生活。最終,瑪利亞·索沒有選擇下山去敬老院,只想堅守在山林中,堅守這最后的鄂溫克族馴鹿文化……
與瑪利亞·索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針對此情況,近些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獵民們以前居住的“撮羅子”都變成了現(xiàn)在的活動板房,交通工具也從馴鹿變成了汽車。政府還為這些生活在山上的獵民配備了太陽能發(fā)電板,瑪利亞·索家中電燈、冰箱、電視一應俱全,生活比以前方便許多。
2004年,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開始建設旅游基礎設施,規(guī)劃1個旅游接待區(qū)、1個民俗風情區(qū)以及5個馴鹿放牧區(qū)。2007年,政府又規(guī)劃建成了使鹿部落景區(qū)。
在政府的宣傳下,馴鹿已經成為了當?shù)氐穆糜翁厣?,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來敖魯古雅觀賞馴鹿,體驗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尤其是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后,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的旅游資源優(yōu)勢日益凸顯。該鄉(xiāng)依托馴鹿文化,對敖魯古雅民族風情園、敖魯古雅部落等工程實施新址的立面改造、綠化、拆遷,旅游景點、景區(qū)和新址的旅游功能也日益完善。除此之外,敖魯古雅鄉(xiāng)還大力開發(fā)旅游紀念品,其中,與馴鹿文化有關的手工藝品成為亮點,這些產品多取材于樺樹皮或鹿角、獸皮等原材料,獨具民族特色。
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新址一景
山中的野蘑菇是獵民必備的美食之一
旅游業(yè)的開發(fā)為獵民帶來了不少經濟收益。2019年底,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旅游接待人數(shù)82706人,旅游總收入達382萬元人民幣。
獵民古革軍為馴鹿群“搬家”
2010年,為了全面實施“家庭游”扶貧項目,政府又投入70萬元為62戶鄂溫克獵民提升家庭游硬件設施,配備了液晶電視、沙發(fā)、床、被褥等物品,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效益逐年增加,帶動了部分獵民就業(yè),讓他們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中嘗到了甜頭。
“森林就是鄂溫克族的家,愛她就是愛你自己?!边@是敖魯古雅獵民布冬霞常掛在嘴邊的話。每次接待游客時,布冬霞不僅會為他們講解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還會告訴游客保護森林的重要性。“你們來到這里不要在森林里抽煙,天氣干燥的時候還要注意防火……”一句句囑咐,一遍遍重復,這些都是每個從事旅游業(yè)的獵民在接待游客時必須要叮囑的話,讓游客在領略大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承擔起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
在早期紀錄使鹿鄂溫克人的影像中,人們可以看到使鹿鄂溫克人狩獵使用的獵槍、野鹿哨和樺樹皮船。使鹿鄂溫克人在千百年來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狩獵文化、熊文化和薩滿教文化等極具獨特性,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
使鹿鄂溫克人放下獵槍、走出深山,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馴鹿的生存對水質和食物有著極其特殊的要求—需要食用原始森林深處的苔蘚和無污染的水源。使鹿鄂溫克人面臨著在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生活和世代傳承的馴鹿文化之間的抉擇。老一輩使鹿鄂溫克人選擇了使命,帶著古老的狩獵文化重返森林,與馴鹿重逢;而年輕一代則順應潮流,逐漸融入到現(xiàn)代化的生活中。如今,山林中的使鹿鄂溫克老人已寥寥無幾,世代牧養(yǎng)的馴鹿正在逐年減少,使鹿鄂溫克人及其傳統(tǒng)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近些年,使鹿鄂溫克這一特殊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受到學者和媒體的關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讓人們注意到了其獨特文化。
2010年,以瑪利亞·索為原型的中國首部使鹿鄂溫克族大型原生態(tài)舞臺劇《敖魯古雅》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把使鹿鄂溫克族幾近消亡的民族文化搬上了舞臺。原生態(tài)的歌舞、罕見的民族樂器、純手工制作的服裝飾品等彌足珍貴的鄂溫克族文化素材悉數(shù)上演,使鹿鄂溫克最純真天然的民族風情讓全國觀眾大飽眼福。
在根河市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冷極冰雪馬拉松上,除了全國近千名選手參賽之外,還有來自使鹿部落的20余頭馴鹿拉著雪橇參賽,它們可愛的樣子讓全場游客為之拍手叫好。氣溫雖然有零下三四十度,但是游客們的熱情隨著雪橇鹿們的奔跑而高漲,賽道兩旁擠滿了觀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被獨特的鄂溫克族使鹿文化所感染。
從森林中大膽走出來、奔向新生活的新時代使鹿鄂溫克人民,他們溫和、熱情、樸素的個性以及愛護家園、守護傳統(tǒng)的習俗,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隕滅。瑪利亞·索老人“敖魯古雅鄂溫克部落能一直生活在山林里,馴鹿也能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棲息”的心愿,也被一代代鄂溫克族不斷地呵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