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民族”建構的歷史路徑和現(xiàn)實任務

2020-12-21 03:37:13沈桂萍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建構

沈桂萍

摘 要:“中華民族”概念經(jīng)歷了從孫中山整合“漢滿蒙回藏”為一體的“國族”建構,到蔣介石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再到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建構。當代“中華民族”國族建構已經(jīng)從“多元”走向“一體化”階段,從各民族發(fā)展繁榮走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本目標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力量,萬眾一心向前進。

關鍵詞:中華民族;建構;歷史路徑;現(xiàn)實任務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63(2020)05-00054-05

從政治學的視角考察,當今世界一切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都是“民族國家”(nation),民族國家是針對王朝國家而言的,以主權在民為主要特征。國家對全體國民進行語言文字、思想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文化整合,比如法國建設的法蘭西民族,美國建設的美利堅民族。這里法蘭西民族、美利堅民族是國家的民族身份,叫國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國族建構,實質(zhì)是國家用“中華民族”對全體國民進行語言文字、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一體化整合,不斷加強和鞏固各民族(族群)對國家的認同。需要說明的是,學界關于民族和族群有爭論,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族群主要指文化共同體,民族兼有文化和政治共同體兩層含義,筆者認同這一觀點。本文對兩個概念的使用是:在闡述民俗文化共同體時候使用“族群”,在國家政治文化共同體層面使用“民族”;引文時尊重學者的表述;闡釋國家政策層面用民族。

一、民國時期“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建構

現(xiàn)代主權國家形態(tài),首先出現(xiàn)于歐洲,特別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1618-1648年在歐洲發(fā)生的30年戰(zhàn)爭,確定了同一文化共同體的民族國家作為現(xiàn)代主權國家的合法性。隨后這種主權國家形態(tài)逐步向全球擴張,成為當今世界國家的基本形態(tài)。以歐美為代表的主權國家建設的歷史路徑是,國族建構與公民建構同步進行。亞、非和東歐地區(qū)多族群、多宗教、多語言的傳統(tǒng)國家,大體經(jīng)歷了從“族群國家”建構到“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1]。

當近代中國遭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被迫打開國門的時候,西方“民族國家”和“國族”概念也隨之進入國人的視野。各民族(族群)共同的歷史命運催生了“中華民族”意識。1902年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之際,梁啟超率先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主張以“中華民族”統(tǒng)領漢、滿、蒙、回、藏等各族群,將王朝中國轉(zhuǎn)型到現(xiàn)代國際法視野下的民族國家。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將“中華民族”概念運用到民族國家建設實踐中,以“中華民族”身份進行了“中華民國”的國族建構。1912年元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孫中山發(fā)表就職演講,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盵2]這就正式推出了統(tǒng)一“漢滿蒙回藏”為一體的“國族”建構。1923年他在《中國國民黨宣言》中,論證了“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他說,“吾黨所持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nèi)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盵3]從這些講話中可以看出,孫中山的“中華民族”觀是一種美國模式的“大熔爐”的“中華民族”觀,既承認“中華民族”是中國的“國族”,同時又不否認境內(nèi)各民族的存在,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xiàn)各民族的融合。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和蔣介石在孫中山的“中華民族”“國族”觀基礎之上,主張“中華民族是一個”,其他民族只能稱之為宗族。(顧頡剛于1939年2月13日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發(fā)表《中華民族是一個》,指出“人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nèi),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從今以后大家應當留神使用這‘民族二字?!边@個觀點被國民黨接受。)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數(shù)宗族融和而成的”,在中華民族之下的各個族群共同體,都是宗族,具有文化屬性,不具有現(xiàn)代民族屬性。對此,第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給予了嚴厲駁斥,周恩來指出:“蔣介石的民族觀是徹頭徹尾的大漢族主義,在名義上,他簡直將蒙、回、藏、苗等稱為邊民,而不承認其為民族。在行動上,實行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盵4]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文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shù)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lián)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5]

這段話表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摒棄了國民黨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觀,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主張各族人民在平等的基礎上聯(lián)合起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是多個”的國族建構

新中國的成立,古老的中國轉(zhuǎn)型成為新興的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具有國家形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族。毛澤東莊嚴地宣告:中華民族站起來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構建也逐漸展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按照“中華民族是多個”的思想,借鑒了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民族理論,展開了民族識別,這項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1979年第56個民族——基諾族被正式確認,完成了“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大家庭”組成的多元性建構。同時,56個民族不分大小、歷史長短、發(fā)展水平高低,一律平等。于是,中國就有了兩種不同意義的民族理論話語。

按照各民族平等自治發(fā)展的政策原則,國家開始創(chuàng)建民族區(qū)域自治,落實民族平等聯(lián)合的各項制度和政策安排。從1947年創(chuàng)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到2003年,全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和120個自治縣,此外還有1000多個民族鄉(xiāng)。全國有44個少數(shù)民族在占國土面積64%以上的地方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

按照英國政治學家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的觀點,中國創(chuàng)建“民族區(qū)域自治”模式是典型的族群國家建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先有“族群國家”,后有以公民為主體的“民族國家”。

與此對應,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理論研究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服務于“中華民族是多個”,特別是服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民族識別工作,側重個體民族獨特的族源、歷史演變和語言文化的挖掘、梳理,呈現(xiàn)56個民族差異性特征,完成了56個民族差異性的理論敘述,忽略了中華民族整體性理論建構。二是服務于“民族平等、自治、發(fā)展”的政策,系統(tǒng)建構了“民族政治關系”“民族經(jīng)濟關系”“民族文化關系”的“民族關系理論”和“民族政治”“民族經(jīng)濟”“民族社會”“民族人口發(fā)展”等“民族自治理論”“民族發(fā)展理論”。“中華民族本身反而在逐漸淡化、虛化和空洞化的過程中被淡忘和解構?!盵6]

總體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華民族”建設工作中,學者們大都認為,在“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建設方面,工作做得比較實,在“中華民族”“一體化”建設方面工作做得比較虛。

比如馬戎先生就指出,“1949 年建國后的‘民族識別給每個國民確定了‘民族成分,制定了一系列以少數(shù)民族為對象的制度和優(yōu)惠政策,在這些制度和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區(qū)隔,客觀上出現(xiàn)一個新的民族‘二元結構。從這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來看,這個‘二元結構其實很不利于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不利于相互學習和文化的融合,特別是在政治認同方面弱化了 ‘中華民族 的民族意識,不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來應對當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競爭?!盵7]

從實踐效果看,中華民族一體化建設的缺失確實帶來了一些地區(qū)民族關系、民族與國家關系的緊張。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研究也表明,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社會結構迅速被解構,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整合逐漸失效。同時,民族、宗教等各種地方性和差異性認同日益增強,這種增強與國家共同體整合的方向并不一致。比如有些邊疆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并沒有循著一條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同向而行的路徑,而是發(fā)生了變異,這種變異以民族意識的極度張揚為表現(xiàn),以宗教為依托,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方向并不一致甚至相反,顯示出文化的分殊甚至分離。再比如,在社會領域,以“民族利益”面貌出現(xiàn)的各種政治動員,把各種社會問題異化為民族問題,目標指向制造社會矛盾甚至分裂社會,這些都沖擊著中華民族的整體統(tǒng)一。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互鑒的同時,中國也越來越多地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中,在民族國家建設領域,各種超越民族國家的宗教認同和低于民族國家的民族(族群)認同,比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的“泛民族主義”“去中國化”傾向,在社會領域出現(xiàn)的“疆獨”“藏獨”等民族分裂活動等,直接挑戰(zhàn)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國家認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國族建構問題再次引起學界重視。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發(fā)表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演講。這一理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個體民族發(fā)展演變史與各民族共同締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連接起來,說清楚了各民族歷史是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畫卷中展開的。根據(jù)費孝通先生的觀點,5000多年來,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和相互依賴的經(jīng)濟生活,成為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nèi)生動力。中原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等四周高山峻嶺、氣候嚴寒、多處荒漠戈壁,由于對食鹽、茶、馬、布匹等基本生活資料的相互依賴,決定了這個地理范圍內(nèi)的文明演進,是以中原為中心吸附周邊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的過程,到近代一個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已經(jīng)形成。在近代中國面臨山河破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華各族兒女意識到,彼此文化相通、血脈交融、命運與共,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這種關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話語,“不僅體現(xiàn)出對中華民族弱化、虛化嚴重后果的警覺和擔憂,也折射出國族機制弱化后國家與社會基本秩序中可能會出現(xiàn)嚴重問題的巨大風險?!盵8]

但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后,很多人把“中華民族”解讀成“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為此,1991年費孝通先生解釋過中華民族不是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而是“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9]可以認為,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觀,是在警示國人,建構中華民族“一體化”話語已經(jīng)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建構

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tǒng)闡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戰(zhàn)略中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他說,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成員;56個民族及其先民共同開發(fā)祖國遼闊疆域、錦繡河山,共同創(chuàng)造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締造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演進的這一特點,造就今天56個民族在地域分布上交錯雜居,經(jīng)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

2015年習近平在接見基層民族團結優(yōu)秀代表時,再次強調(diào),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民族大家的夢,也是我們各民族自己的夢。

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凝聚共識。民族工作戰(zhàn)略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隨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被寫入新修訂的《憲法》中,這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奠定了法理基礎。

在2019年新中國建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他再次強調(diào),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是鑄牢56個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可見,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中建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內(nèi)涵上包括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一是指包括大陸同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nèi)的全體中華兒女;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nèi)的各民族成員,雖然也叫“民族”,但是這些民族都是構成中華民族的成分和要素;三是56個民族是“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

在外延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56 個民族交錯雜居的地域共同體,是56個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共同體,是56個民族經(jīng)濟上相互依存的經(jīng)濟共同體,是56個民族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心理共同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9年,中央部署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壓抑個體民族意識,但不能放任個體民族意識發(fā)展成狹隘的民族情緒;需要引導個體民族意識健康發(fā)展,糾正“主體民族”偏差意識,警惕“跨境民族”政治化意識,澄清“中華文化”模糊化意識,深化全體中國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特別是要解決部分領域和群體中出現(xiàn)的“去中國化”意識、“去中華文化化”意識,鑄牢各族同胞“中國公民”身份意識、建設保衛(wèi)國家的權利義務意識以及各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這就意味著亟須對傳統(tǒng)民族理論話語體系進行重構,從個體民族話語敘事轉(zhuǎn)型到“中華民族整體”話語敘事。

建構中華民族整體話語敘事,核心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自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命題后,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建設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上,習總書記論述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他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締造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今天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共同體,把漢族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是錯誤的,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也是錯誤的;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也就是說,中華文化作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古往今來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在結構上具有“多元一體”性,“多元”表現(xiàn)為各民族各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體”表現(xiàn)為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文化共性。在2017年“七一”講話中,習總書記再一次指出,中華文明包括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各民族仁人志士投身中國革命締造的革命文化,包括各民族同胞在火熱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創(chuàng)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表述說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該包括三部分:一是各民族傳統(tǒng)思想價值共識,在當代凝練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二是文化載體——漢語普通話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已經(jīng)客觀上成為連接全體中華民族成員的紐帶。三是豐富多彩的地域和表層文化形式的交融與共享,諸如各地區(qū)、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婚俗、禮儀文化習俗等的交融與共享。儒釋道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干,各民族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底色。比如朝鮮族文化為什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我國的朝鮮族文化是在中華文化沃土上發(fā)展起來的,雖然還有朝鮮半島文化的痕跡,但其主體已經(jīng)中華文化化。同理,在中華文化沃土上發(fā)展起來的我國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宗教文化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和現(xiàn)實表明,“中華民族”國族建構已經(jīng)從“多元”走向“一體化”階段,從各民族發(fā)展繁榮走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本目標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力量,萬眾一心向前進。按照安東尼·史密斯的觀點,中國的民族國家建構,已經(jīng)從“族群國家”建構進入到“民族國家”建構階段。新時代民族政策作為國家建構的手段,其核心任務是順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觀形勢,建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huán)境,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權益,以此建構各民族公民與國家法律制度體系的有機聯(lián)系,使公民個體成為國家社會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綜合施策,系統(tǒng)聯(lián)動,才能將“中華民族一體化”建設落地見效。

參考文獻:

[1] 安東尼·史密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06-107.

[2]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上海:中華書局,1982:2.

[3]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上海:中華書局,1985:3.

[4]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7.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7] 馬戎.中國社會的另一類“二元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2010(3).

[6][8] 周平.中國何以需要一個國族[J].思想戰(zhàn)線,2020(1).

[9] 孫秋云,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之我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責任編輯:鮑躍華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建構
學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百善孝為先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體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密山市| 海口市| 洪湖市| 乌海市| 辽宁省| 绥棱县| 革吉县| 临沧市| 宁南县| 缙云县| 淮滨县| 竹北市| 普兰县| 张家口市| 安义县| 汤阴县| 保康县| 肇庆市| 普宁市| 台山市| 怀集县| 桑植县| 改则县| 团风县| 寿光市| 松江区| 哈巴河县| 石河子市| 正阳县| 平湖市| 河北区| 松滋市| 宜良县| 土默特右旗| 麦盖提县| 依安县| 云南省| 万源市| 庆云县| 齐河县|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