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森
(天津城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4)
課程思政是關涉“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大教育戰(zhàn)略.實施這一戰(zhàn)略的關鍵是要對課程思政生成邏輯進行審查,揭示專業(yè)課程本然內具的價值意蘊,從而為動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教育和專業(yè)課程的隱性教育的所有資源,同向同行[1],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提供合理性與合法性.
知識與價值的關系問題,是推進課程思政必須要梳理的重大問題.什么樣的課程能夠進入大學知識教育體系之中,既要考量課程本身的知識性,也要考慮課程的價值內含,將課程的知識性與價值性有機融合,構成課程思政的邏輯前提.
自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命題以來,知識與價值的關系就成為西方教育思想的經典命題.在古典思想家那里,知識的合法性必須由道德賦予,凡合乎道德的知識才具有存在的理由,凡是知識必須從道德那里求得其存在的依據.柏拉圖明確指認“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那里得到它們的可知性,并且從善得到它們自己的存在和實在性,但是善自己卻不是存在,而是超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有尊嚴更有威力的東西”[2].知識只是追求道德價值的手段,知識在趨向價值過程中,具有了道德意義.基于這一理路,古典思想家在教育理論的設計上,反對單一的實用知識的教育,以體育教育強健體魄,展示人體力量與和諧之美;以德育教育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展示德性品質的人性光輝;以知識教育啟發(fā)人的智慧,展示人的理性認識的威力.這一教育理念最終成為西方“博雅”教育的核心思想.
中世紀的大學一般被視為現(xiàn)代大學的雛形.其教育重點是理智的教育和訓練.從14 世紀中葉到18 世紀中葉,歐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經歷了巨大變遷.在政治上,政教分離,世俗政權日益處于主導地位;在經濟上,資本主義勢力強勢崛起,并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在文化上,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思想運動后,理性權威開始確立,并成為建構新的認識論的基礎;在科學上,自然科學經歷收集整理材料的階段,開始異軍突起,基礎學科相繼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這些巨大變革,為大學新的革命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契機,但是,直到19世紀,西方大學才逐漸摒棄“博雅”教育理念,開始接納新的科學成果,倡導教育的世俗價值.大學轉向世俗價值和實用目的,一方面促進了教育范式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教育內容由科學成果予以建構,教學方式按照科學研究規(guī)范進行,教育目的趨向功利化;另一方面,教育范式的規(guī)范化過程,也是對教育人文價值不斷侵蝕的過程,教育本然所具的道德價值被弱化,教育成為教化人的工具理性的惟一向度,古典的知識與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受到挑戰(zhàn).為了防止大學價值的單一維度過度發(fā)展,西方大學建立了“通識教育”模式,通過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相關課程設置,“對沖”知識與價值的對立導致的價值失衡.而課程設置始終遵循著知識價值化的意識形態(tài)邏輯,是對政治價值的回應與關切,純粹以知識的中立性為取向的大學是不存在的.
現(xiàn)代科學的革命性成就,給予了科學知識最權威的辯護,系統(tǒng)化的科學成果不僅成為大學知識絕對源泉,而且成為判定大學發(fā)展程度的惟一尺度.凡不具有科學意義課程,不能被經驗證實的命題,被當作偽科學予以拒斥.卡爾納普明確地說“形而上學的非理論的性質本身不是一種缺陷;所有的藝術都有這種非理論的性質而并不因此就失去它們對于個人和對于社會生活的高度價值.危險是在于形而上學的欺惑人的性質;它給予知識的幻相而實際上并不給予任何知識.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艹馑睦碛伞盵3].教育的本質是啟蒙人的理智,因此,形而上學的內容不應當進入教育內容之中.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就迎合了這一觀點,把教育僅作為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自然科學知識能夠滿足社會的特定需要,是大學教育的主要課程內容;教育的理性價值應當被生活經驗所取代,而無需專門的教育.這種實用主義的工具價值取向,對大學課程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教化文化認同和價值共識的課程受到輕視.到20 世紀70 年代,批判現(xiàn)代大學知識與價值區(qū)隔的后現(xiàn)代文化開始興起,在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培養(yǎng)整全的人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相應地,美國大學對通識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把共同價值觀的塑造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
知識與價值關系的嬗變表明,價值是大學知識體系的核心,大學專業(yè)與課程都是基于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核心價值而建構起來的,或者說專業(yè)與課程正是回應了社會的核心價值,才獲得了建構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而具有了合法性的專業(yè)與課程,在理智訓練與價值塑造中,擔當起意識形態(tài)的責任,從而使大學成為社會建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從專業(yè)與課程的視角,開掘專業(yè)與課程內蘊著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核心價值理念,努力把課程的知識性與價值性統(tǒng)一起來,恰是向大學本真理念的回歸,或者說,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對大學使命的堅守,惟有通過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實現(xiàn)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自大學制度建立以來,其基本功能與社會制度的功能具有高度同構性. 執(zhí)政黨通過大學這一社會建制,進行知識權力和知識價值的占有與分配,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意愿,而大學通過知識的創(chuàng)造、傳承與服務,塑造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個體特性,使個體社會化、政治化的過程中,自覺地擔當起服務政黨政治意志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責任.大學從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能演進中,清晰地展示了大學實現(xiàn)社會政治功能的敘事邏輯.只不過西方大學以知識為“中立的工具”,掩飾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意圖,在表面上呈現(xiàn)出“去政治化”的樣態(tài);而社會主義大學則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為載體,旗幟鮮明地把“立德樹人”當作社會主義大學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從此看,教育具有鮮明的黨性原則,依循知識價值選擇、大學功能建構與教育目的實現(xiàn)的邏輯而開展.
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提出,教育應當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價值”[4].這就意味著知識的選擇與傳授不是教育者個體的主觀偏好,而是基于社會政治需要而做的選擇,是政黨與國家意志的理性表達.阿普爾在《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中更為直接地揭示,“教育并非一個價值中立的事業(yè),就教育制度的本質而言,無論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識得到,他們已經被卷入了一項政治活動.”[5]大學的知識形態(tài)都是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而建構,專業(yè)與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本然地內蘊著政治價值維度,選擇何種知識價值,就構成了大學教育的邏輯起點.
大學功能的不同取向,也同樣揭示了大學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大學絕不是與政治無涉的世外桃園,也不是只面向純粹知識的“象牙塔”,而是承載著政黨意愿,塑造政黨所需的人才.人本取向的大學功能,是通過推進個體的智能發(fā)展,進而完善德性,成就仁人,也即以個體人的德性與智慧的完善為手段,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完人.知識取向的大學功能,以知識的保存、選擇、研究為手段,達到知識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但是,無論大學是研究純粹學術,還是產生新知識,引領知識發(fā)展新潮流,都不能完全脫離開社會的宏大背景,必須要滿足社會對大學的基本需求,而政治需求恰是大學基本要求的重要元素.功利取向的大學功能以知識與人才為手段,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在洪堡看來,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惟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真正的啟蒙和精神的完善[6].而“威斯康星思想”,更加突顯了大學的功利性功能,使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有了現(xiàn)實的指向.大學再也不把知識和道德本身作為目的,而是成為解決商業(yè)、工業(yè)、政治和社會等問題的手段.大學功能的三種取向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大學教育主要圍繞知識技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而設置專業(yè)與課程,知識技能教育指向的是為社會服務,而為社會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訴求,因此,大學的專業(yè)與課程內在地具有價值向度.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中,把克服新舊世界對立、階級對立和人性對立,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自己的重大理論和實踐關切,因而,“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承諾”,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功能.在馬克思看來,教育通過三個方面的功能致力于的人的解放,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一是以綜合教育為手段,致力于解放人的片面性;二是以技術教育為手段,致力于解放社會生產力;三是以政治教育為手段,致力于啟蒙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7]192,195.因而教育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必須要為階級利益服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黨性原則.教育黨性原則并不是共產黨人的特殊發(fā)明,“共產黨人并沒有發(fā)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tǒng)治階級的影響.”[7]154因此,堅持教育的黨性原則并不背離階級社會的教育規(guī)律.列寧更加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的學校里,普通課程的教學內容,特別是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和共產主義教育的教學內容,只能由共產黨員來確定[8].由共產黨員確定教學內容,實質上就是要保證教育教學的內容必須要貫徹黨的思想政治原則,要在政治上保證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
現(xiàn)代西方大學教育同樣具有鮮明的黨性立場.“今天,在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國家,高等教育主要是中央政府組織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的性質因而取決于中央各部門的性質,受到一般政治權力的影響.”[9]一般政治權力對大學的影響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牢牢控制著大學知識的準入過程;根據各門學科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發(fā)展貢獻價值的大小,賦予各門學科不同的社會地位;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獲得對知識價值取向的控制[10].公立大學尤其如此.美國密西根大學前任校長杜德斯達指出:“公立大學運行的環(huán)境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公立大學董事會本質上帶有政治色彩,他們常常以為自己的職責主要是向各種政治支持者負責,而不僅僅局限于大學本身的利益.”[11]可見,西方大學并非是完全超然于政黨政治之外的社會建制,它依然執(zhí)行著政黨的意志和愿望,并內化為大學的知識安排的內在動機.
課程思政是馬克思主義教育黨性原則在大學知識安排中的具體體現(xiàn),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社會主義大學的專業(yè)課程當然地要承載黨的教育意愿與價值信念.社會主義大學消除了西方大學的“價值中立性”虛假性,公開宣布了堅持教育的黨性原則,從而使大學“立德樹人”的使命更堅定,目標更明確.
課程思政的價值邏輯從大學知識譜系維度提示了大學知識與價值的辯證關系.教育起始之際,便是以教化人性為其價值旨歸,知識建基于價值的基底,才具有了有用性,知識則因為有價值才獲得了合法性,因而知識與價值是辯證統(tǒng)一體. 課程思政的政治邏輯從近代大學的歷史性生成中,揭示出大學知識的政治內涵,知識從一般人性價值的教化轉向到承載著政治意志和愿望政治向度,知識的政治性價值成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與知識選擇的合理性的依據.在馬克思那里,大學知識的價值內涵毋寧是教育的黨性原則,教育具有黨性的鮮明觀點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大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行同向的合法性.
課程思政的價值邏輯與政治邏輯清晰說明了大學知識的政治性是大學的基本底色.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符合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基本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了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既是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根本邏輯,也構成課程思政的實踐進路.
第一,堅持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全課程育人格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首先要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主要內涵,從全課程育人的維度,將兩者納入到“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之中.課程思政通過開掘專業(yè)與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將其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發(fā)揮“隱性思政”的功用,與思政課程的顯性育人功能構成全課程的育人格局.思政課程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及時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給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類特定的課程,也不改變專業(yè)課程的本來屬性,而是把課程中蘊含著的知識功能與價值功能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呈現(xiàn)出來,在“潤物細無聲”的專業(yè)知識學習中,發(fā)揮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精神指引的功用.因此,課程思政毋寧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的新思維,它不是要全面取代思政課程,更不是把專業(yè)課程改造成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或把課程思政化,而是把專業(yè)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有效的教學載體,把育人與育智相結合,以育人引領育智,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課程思政兼具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雙重任務,其教學目標應當涵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育人目標等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主要面向專業(yè)知識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專業(yè)課程的基礎知識,達到專業(yè)知識的要求.能力目標主要面向實踐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實踐能力.育人目標面向學生的成長成才,要求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崇尚科學創(chuàng)新,踐行工匠精神.三個方面的教育目標相互聯(lián)系,構成專業(yè)課程的目標體系.其中育人目標是核心,育人目標引領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育人目標達成度高,“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才能達成.知識目標是基礎,專業(yè)課程重要任務是知識教育,知識教育一方面是既有知識的學習掌握,另一方面則是理性能力、學習能力的訓練,通過理性能力的不斷提升,為大學生的持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能力目標是通過踐行,掌握實踐能力,才能在學習實踐與職業(yè)實踐中,將專業(yè)課程中的價值范式與德性準則、知識與價值融合統(tǒng)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堅持課程思政三個目標相統(tǒng)一,與思政課程的教育目標形成協(xié)同效應,全課程育人的格局才能發(fā)揮真實有效的作用.
第二,堅持將思政課程全要素融入課程思政.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方式.一是開設系列課程思政課.主要圍繞國家大政方針開設的選修類課程,比如上海大學的“大國系列”.這類課程并不是直接在專業(yè)課程中去開掘育人元素,而是以顯性的方式直接反映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目的是激發(fā)大學生愛國熱情,堅定“四個自信”.這類課程的開課方式一般是請相關學科的專家作為主講人,思政課教師作為評講人耦合而成的講課模式,或者相關學科專家開設的系列課程,課程內容密切結合相關領域的發(fā)展成就和趨勢. 無論哪一種方式,目的都是幫助大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對部分專業(yè)課程進行改革,增加具體章節(jié),反映專業(yè)課程與專業(yè)領域發(fā)展的聯(lián)系,目的是增強大學生以專業(yè)服務社會的自覺性.這類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有多種進路.比如,以學科發(fā)展史上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故事為切入點;以專業(yè)領域中優(yōu)秀學者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成果為切入點;以行業(yè)領域的建設成就為切入點;以行業(yè)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為切入點;以優(yōu)秀校友的發(fā)展成就為切入點等等.選擇何種路徑與課程相結合,取決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對相關領域的知識積累,總之,只要結合的自然而不生硬,密切而不突兀,就能使這種結合發(fā)揮更大作用.三是選擇思政課程要素,將其融入到具體課程中,使課程的知識要點與思政課程要素有機結合,在闡述知識要點的同時,進行價值教育.這三種方式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但是從課程專業(yè)全覆蓋角度看,第三種方式最為有效.
一般地說,課程思政的關鍵元素可以分為六大類:一是政治教育類的關鍵元素,著重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煉關鍵元素,目的是堅持“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二是新中國成立70 年來的偉大建設成就類的關鍵元素.結合學校的學科特色,提煉相關行業(yè)、領域建設成就的關鍵元素,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與擔當.三是人文素質教育類關鍵元素.著重從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中提煉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民族情懷等方面的關鍵元素,幫助大學生提高人文素質,堅定文化自信.四是科技創(chuàng)新類關鍵元素.著重從廣大科技人員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和愛國奉獻精神等方面提煉關鍵元素,提升大學生專業(yè)倫理意識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自信心和自覺心.五是師德類關鍵要素.著重從師德規(guī)范要求中提煉關鍵要素,使教師在提高師德素質,強化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六是學校文化類的關鍵元素,著重從學校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學校學科特色等總結出關鍵詞,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校榮校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這六類課程思政的關鍵元素,基本涵蓋了大學育人的方方面面,各類專業(yè)課程應當以六大類關鍵元素為主,結合專業(yè)課程特點,進一步細化,將其納入到課程教學大綱之中,依據課程知識要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互動式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第三,堅持課程思政的教學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必須做到“八個相統(tǒng)一”[12].“八個相統(tǒng)一”既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指針,也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指導性原則和方法論原則.課程思政要以“八個相統(tǒng)一”為指導,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以政治性引領學理性,以學理性彰顯政治性,積極回應學生關切.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克服生搬硬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真切體驗價值的崇高.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尤其是在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yè)課程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批判西方文化思潮中的各種錯誤觀點,正面?zhèn)鲗е髁饕庾R形態(tài),增強文化自信.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善于通過案例教學,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由學校主導編制課程思政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專業(yè)課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以專任教師為主導,聯(lián)合思政課教師共同推進課程思政,以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中.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既要重視理論灌輸,反復強化,同時也要注重啟發(fā)性教育,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反復思考中,獲得正能量的啟迪.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既要通過開設課程思政系列課、形成課程群等方式,營造課程思政的良好氛圍,同時,也要通過“潤物細無聲”、“滴水穿石”的方式,將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扎根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