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福興 齊培培
(作者單位: 莆田市園林科學研究中心; 福建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莆田市樹,莆田因其城內遍植荔枝樹,所以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別稱——荔城。在莆田,荔枝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荔枝融入到百姓的生活與民俗文化中,世代相傳。荔枝、荔城與荔枝文化已融為一體。文章通過對荔枝景觀風貌和“荔枝文化”內涵的探索與研究,使莆田這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荔林水鄉(xiāng)”煥發(fā)新的活力。
莆田市是福建省地級市,位居閩東南沿海中部,史稱興化、興安,也稱莆陽、莆仙,自古是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莆田市溪流水系發(fā)達,水源充沛,溪流多數(shù)自西北流向東南,主要有木蘭溪、延壽溪和萩蘆溪三大溪流以及南北洋河網水系,構成“城水相依”的景觀風貌。這里氣候類型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為荔枝的生長提供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
莆田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科甲鼎盛,曾哺育出2482 名進士、21 名狀元、8467名舉人、貢士,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莆田名人蔡襄、鄭樵、劉克莊、陳文龍、江春霖等都是中國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劉思職、林蘭英、黃維垣、林秉南、閔桂榮、陳宜瑜等10 多名莆籍兩院院士是當代杰出的科學家;莆田“媽祖信俗”經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2009 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型古堰木蘭陂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2014 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莆仙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有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之稱。這些反映了莆田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詩人、農學家蔡襄(公元1012—1067 年),一位飽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著名學者,其撰寫的《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記載荔枝栽培技術和介紹荔枝品種的園藝學專著。繼蔡襄之后,明代才子宋玨也寫了一部《荔枝譜》。莆田歷史上這兩本重要的荔枝著作,成為研究莆田荔枝文化的重要典籍資料。
莆田種植荔枝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 多年的悠久歷史。荔枝品種主要有陳紫、宋家香、狀元紅、烏葉、蘭竹、下番枝、江綠、方家紅、游家紫、周家紅、圓丁香等,其中又以陳紫品質最為上乘,占莆田荔枝種植面積一半以上。不同于蜀地和嶺南地區(qū)所產荔枝,莆田荔枝品種多、果色艷紅、果粒粗大、果肉較飽滿,表皮較粗糙,核小汁多且香甜,最適合鮮食。莆田荔枝種植面積約9000 多畝,年產量約1500 ~2000 噸,主要分布在木蘭溪、延壽溪、南北洋河網水系兩岸的西天尾鎮(zhèn)、新度鎮(zhèn)、梧塘鎮(zhèn)、白塘鎮(zhèn)、郊尾鎮(zhèn)、楓亭鎮(zhèn)等地。2013 年莆田荔枝已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荔枝為常綠喬木,樹冠寬廣而干短;樹皮黑褐色、粗糙;樹枝多而扭曲,小枝褐紅色;葉暗綠色,表面有光澤;頂生圓錐花序,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多而密;果成熟時紫紅色,卵圓形至近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ㄆ?—4 月,果熟期7—8 月。
一部活“文物”遺產。莆田市分布著眾多荔枝古樹,經2010年、2013 年和2018 年三次調查,莆田市(不包括仙游縣) 共有荔枝古樹1040 株(荔城區(qū)915 株,涵江區(qū)117 株,秀嶼區(qū)7 株,城廂區(qū)1 株),占古樹名木總數(shù)46.57%,其中一級31 株,二級21 株,三級988 株。在莆田影響比較大的古荔枝樹——宋家香,種植于唐玄宗年間(公元712—742 年),已被中國旅游出版社列入1987 年出版的《中國文物之最》。楓亭鎮(zhèn)東宅村小學(原蔡京府第遺址) 旁至今尚存的相傳為蔡襄所植的3 株宋代古荔,西天尾鎮(zhèn)洞湖村一株被當?shù)厝撕魹椤按蟾鐦洹钡墓爬?,樹齡都在千年上下。莆田綬溪公園內一株長勢健壯的”狀元紅”樹齡有960多年,新度鎮(zhèn)下橫山村一株被當?shù)厝朔Q之為“荔枝王”的古荔樹齡也達920 多年,下橫山五府橋畔保留的9 株古荔和白塘鎮(zhèn)雙福村的10 株古荔,樹齡也都在700年左右。這些古荔枝樹,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風霜,依然屹立在荔林水鄉(xiāng)的沃土上,成為莆田栽種荔枝歷史悠久、技術精良和中外交流的活見證、活標本。
一卷美麗田園風光。依托南北洋平原河網水系、荔枝林、農田等形成的城市“生態(tài)綠心”,面積約65km2,共有260 多條大小河道全長約655km。其中,北洋平原河流兩側生長著眾多百年荔枝林,荔枝林的背后是一塊塊的稻田,而稻田的盡頭依舊是一排排的荔枝樹,河溝和荔枝樹就是天然的稻田分界線。發(fā)達的網狀水系縱橫交錯,綠樹掩映下的紅瓦民居,古橋流水,和岸上的稻田、遠處的青山相映生輝,營造出一種田中有村、村中有園、園環(huán)水繞的“荔林水鄉(xiāng)”風光。
一首無聲詩。在縱橫交錯的溝渠河道中,兩岸依偎著一棵棵茂盛的荔枝樹,樹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片淺翠墨綠。聞著空氣中彌漫的荔枝香味,聽著漿聲清風鳥鳴,仿佛徜徉畫卷,令人沉醉。上世紀60 年代初,著名詩人郭沫若在莆田考察時,曾寫下“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枝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xiāng)魚米亦如之”的詩句,盛贊莆田荔林美景。如此靈秀的環(huán)境,是先民智慧與自然造化的雙重饋贈,猶如一首無聲的詩,沁人心田。
一曲美妙樂章。自唐代開始栽種荔枝以來,興化人沿著縱橫交錯的河網兩岸大量種植成片荔枝林,如今荔城遍布荔枝,“煙火萬家,荔枝十里”便是對這勝景的描述。荔枝的花期較短,每年3、4 月開花時,荔枝樹上滿樹的銀花和成群結隊的蜜蜂形成“一樹荔花一樹蜂”奇妙景觀。樹叢中,蜜蜂忙著采蜜而發(fā)出的“嗡嗡”聲,匯成一曲美妙動聽的勞動樂聲。百姓可以盡情欣賞、聆聽這美妙的樂章。
一幅立體畫。每年7、8 月,河網兩岸優(yōu)美的荔枝林景觀帶,一串串鮮紅的荔枝掛滿了枝頭,點綴在濃郁的綠叢中,紅彤彤、沉甸甸、像一幅生機盎然的水彩畫。游人若有興致,可以駕一葉小舟,在河道中慢慢穿行欣賞兩岸美景,那種美妙,讓人如癡如醉。果農們則充滿收獲的喜悅心情,沿著河道劃著自家的小船或??堪哆叺巧细咛?,盡情采摘丹荔,這一幕幕的景象構成這座城市獨特的立體景觀畫。
一道天然的駁岸。南北洋平原河網密集、溝壑縱橫,被俗稱為“九九溝”。荔枝樹的盤根就是一種天然的固岸形式,它不僅可以維持岸邊生物群落自然生長、固結土壤、保持水土,防止河岸塌方,還可以增強河道自身凈化的功能。這些在數(shù)百年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荔枝林,構成一種天然的生態(tài)型駁岸,營造“安全、生態(tài)、和諧”的自然美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遺存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前人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探索、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獲得的,是城市特色、品質、內涵的重要標志。
“狀元”文化。從掛在興化府衙門口的那一對“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到宋氏祠堂上那一副“梅花學士賦,荔子狀元編”的對聯(lián),再到宋朝神宗皇帝的詩句“一方文武魁天下,萬里英雄入彀中”,這些美麗的傳說體現(xiàn)了莆田荔枝文化深厚的底蘊,增強了莆田文化自信,是莆田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荔枝在莆田學士的心目中,已經不是一棵普通樹,而是一棵文化之樹。狀元、狀元紅、狀元文化,這眾多的文化符號疊加在這棵古老的荔枝樹上,使荔枝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成了荔城不可缺乏的文化景觀。
“民俗”文化。按照傳統(tǒng)說法,在小暑節(jié)氣時,荔枝果實表面雖泛紅,但果汁甜中帶酸,有“熱性”“火氣”很足,故小暑節(jié)時以少吃為佳。到了大暑節(jié)氣,荔枝熟透“入蜜”了,其營養(yǎng)價值高,那時可以多吃。故當?shù)刂两袢杂小靶∈钚〕?荔枝)、大暑大吃(荔枝)”的俗諺。大暑節(jié)那天,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荔枝與荔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莆田特色菜肴“荔枝肉”,色香味具全且香脆可口;中心城區(qū)最繁華熱鬧商業(yè)一條街“荔城大道”;寬敞美麗的繞城景觀道路“荔園路”;南門、后卓村以原有荔枝為基調建成的“荔枝公園”;將北洋活水引入小區(qū),房前屋后流水潺潺,荔枝林兩岸簇擁,充滿荔林水鄉(xiāng)生活情趣“荔園小區(qū)”;深受當?shù)厝嗣裣矏勖麚P海內外的莆仙戲《荔枝譜》 等等。在荔枝掛果成熟之際,舉辦以荔枝特色為主題“荔枝文化節(jié)”,以荔枝會友,迎四海賓客,以文化體驗為導向、讓游客體驗荔枝文化深厚的內涵和歷史淵源中獲得認知的自我提升。還有在文學、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中,都帶有荔枝文化的影子。
“市樹”文化。荔枝作為“市樹”更加突顯莆田當?shù)氐脑睾吞厣?,形成鮮明的城市綠化景觀風貌,讓市民更具有地域認同感、歸屬感,讓莆田地域文化景觀特色更明顯,讓城市更加美麗,更加富有詩情畫意。荔枝自古以來都是莆田城市的驕傲,它可以使市民對城市有一種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荔枝、荔城、荔枝文化相輔相成、相依相存。荔枝這張莆田歷史名片、人文名片和地域特色名片香飄世界。荔城這座城景相融的山水城市,它哺育了興化兒女,滋養(yǎng)了莆仙文化。荔枝文化成為荔城文化先進代表,塑造荔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動著荔城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