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張 翼
( 福建警察學院 基礎(chǔ)部,福建 福州 350007 )
明代序文創(chuàng)作極為盛行,“其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間者,其死后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生而飲食、 死而棺槨之不可缺”[1],然序文在繁盛的同時,亦有不少流弊,如明末魏禧所言: “書之有敘,以道其所由作,或從而贊嘆之,或推其意所未盡。 古者美疵并見,后世有美而無疵?!盵2]至明末,不少士人對此有所反思與補救,如明末清初福建汀州府文壇領(lǐng)袖李世熊。
李世熊(1602—1686),字元仲,別號媿庵,自號寒支道人,汀州寧化人。 他是古今中外學者公認的汀州府文壇領(lǐng)袖,“以長汀為中心的閩西北地區(qū)第一位重要的文學家,對清代閩西北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了深遠的影響”[3]。 李世熊的序文數(shù)量眾多,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序文并非 “工巫祝之辭”,而是 “習頌道誼耳”[4]181,可謂是“曠瑋而不詭于儒,引之類迂索亦得理也”[4]172。所謂的 “道誼” 與 “理”,是指其序文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寄托其扶植世道人心的苦心。
明末清初時,受經(jīng)世致用實學思潮的影響,文學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 “興復古學、 務(wù)為有用” 的主張。 “興復古學、 務(wù)為有用” 的主張既針對明末“游談無根” “束書不觀” 的士風,也針對當時空疏不當、 脫離現(xiàn)實的文風,它主張文章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要有為世用。 李世熊的序文便體現(xiàn) “興復古學、 務(wù)為有用” 的主張,其序文皆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如 《春秋存俟序》:
古之著書立言者,嗚呼! 世有早暮,傳之久有衰盛,何也? 曰其人之時也。 著書者慮無不想,構(gòu)至精靈交冥,誠不可滅。 數(shù)極而見,故曰時也。 何以言之,昔者漢初左氏無傳而公、 谷、 鄒、 夾四家并行,胡母生、董仲舒、 公孫弘,皆治 《公羊》也……魏代始稍行世,及杜預(yù)集解于晉,穎達修書于唐,左氏大張而公、 谷浸絀矣。 此左氏之時也矣。[4]111
《春秋存俟序》是李世熊為其友人余希之、余賡之兄弟所作之序,其首先 “溯諸傳源流興廢”[4]112,論證諸傳的流行 “各有其時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 此文目的在于打破了經(jīng)典神圣不可違背的神話,論證經(jīng)典是時代的產(chǎn)物,要反映現(xiàn)實、 服務(wù)現(xiàn)實。 此文體現(xiàn)李世熊的疑古精神,疑古是為了打破常規(guī),更好地為現(xiàn)實服務(wù)。 與 《春秋存俟序》相呼應(yīng)的還有 《春秋涉錄序》,其進一步闡述經(jīng)典應(yīng)為現(xiàn)實服務(wù)的觀點:
《春秋》救亂之書也。 今所不能救者三事,執(zhí) 《春秋》議之可乎? 《春秋》傳曰:“邾庶其竊邑來奔而魯始多盜?!?今者召大盜而賞之皂牧、 輿馬、 冠蓋、 佩劍,儼然為萬夫長。 于是戎心胥效,盜乃繁興。 至勤司馬而治之,此臧武仲所不能詰也,宜乎寇禍之半天下也。 且弄兵潢池,竊天子沮洳之地,悍然夷傷命吏,抗王至無等矣。 天子哀其窮愚,貸以不死,令灑濯厥心,供王所事,不惜高官尊秩,次續(xù)被膺。 此斧鉞之余軀,幸而長見日月,得作朝廷之名號,控制市夷。[4]127
《春秋涉錄序》作于崇禎乙亥年 (1635),此年李世熊 “單車走泉州、 出安海,潛觀鄭蜚虹。 時鄭與撫臺鄒不合,鄒為兵部鄭猜而剃發(fā)”[5]400,顯然 《春秋涉錄序》的創(chuàng)作,有現(xiàn)實針對性。 鄭蜚虹是鄭芝龍,鄭氏以海盜起家,至明末已成為聲勢浩大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明廷無力剿滅,只能對他招撫。 鄭氏勢力極大、 聲望日隆,隆武期間,更是被視為南天一柱,其子鄭成功也同樣被寄以厚望,黃宗羲 《鄭成功傳》記載曰:“隆武奇之,撫其背曰: ‘惜無一女以配卿,卿當效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儀同駙馬?!?李世熊于鄭氏聲望日隆之際,單車走泉州、 出安海,潛觀鄭氏,可見他對鄭氏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而事態(tài)發(fā)展也驗證了他的懷疑。 李世熊 《春秋涉錄序》既針對招安鄭氏這一具體事件,也針對明末的撫盜之策。 文章以 “ 《春秋》救亂之書也” 的議論開篇,顯然是針對明末的撫盜之策而發(fā)。 李世熊極為關(guān)注朝廷的撫盜之策,多次論述撫盜之弊。 撫盜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錯過了將寇賊一網(wǎng)打盡的最佳時機。 他認為明末的撫盜之策之所以弊病叢生,皆是世人不善學經(jīng)典之過,沒有將現(xiàn)實與經(jīng)典相結(jié)合,“此無王之最,《春秋》所重絕也”,“此 《春秋》討罪之義不明,致獎貪誨盜,茍茍偷生”[4]128。
李世熊除認為經(jīng)學通世外,史學同樣要發(fā)揮史學經(jīng)世之能。 甲申國變后,李世熊撰寫了《狗馬史記》,目的并不僅僅只是辛辣地諷刺士林百態(tài),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 《狗馬史記》的撰寫而達到告誡世人,進而樹立綱紀倫常的目的,如 《狗馬史記序上》:
紀治亂,必審其正傾;定正傾,必測其表晷。 晷正,則南北陰陽與俱正也。 地晷于天圣,人晷于天地;物晷于人。 彝晷于夏,比其傾也,天表移而圣晷匿,罔兩樹臬而試陰陽之器,罔兩樹臬則必于夜也。 不則,酸雨毒霧也;不則,萬目皆盲也。 何也? 晷不可見也。[4]132
李世熊這里所言的 “晷”,指的便是社會風紀與綱紀倫常。 李世熊認為國家若要實現(xiàn)國富民強與長治久安,必須要定 “正晷”。 由此可見,李世熊 《狗馬史記》的撰寫就是要 “正晷”,是要樹立正確的社會風紀與綱紀倫常,這是李世熊經(jīng)世致用學術(shù)思想的體現(xiàn)。
李世熊的 《家譜后序》同樣體現(xiàn)其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shù)主張,他自述編寫 《家譜后序》緣由時曰:
崇禎之季,國無睦臣,枝黨相龁,不旋踵而宗社淪墟。 毒之流也,使野無睦俗,鄉(xiāng)邑相仇,田丁斬木而攻城郭,所在毛起轉(zhuǎn)徙之處,視棄其宗如割荼也,則家無睦族矣。[4]164
可見李世熊之所以編寫家譜是源于家國慘禍,大到國家而言,國無睦臣,黨爭激烈,最終至禍起蕭墻;小到宗族而言,宗族仇殺,骨肉相殘,如明末丙戌六月二十六日寧化的黃通之亂,“黃通率田兵千數(shù)人,襲入邑城,殺其族衿黃欽鏞,并侄黃招,掠殷產(chǎn)百數(shù)十家”[6]。 因此李世熊編寫家譜的最直接目的,在于通過血親的認定,喚醒宗族之間骨肉親情,從而增進宗族團結(jié),促進親族和睦,互幫互助,共同抵御強敵;進而從宗族擴展至國家。 可見李世熊編寫家譜,背后是有其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shù)主張的。
綜上所述,李世熊的書序文既體現(xiàn)其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思想,也是明季 “興復古學、 務(wù)為有用” 的文學觀點的體現(xiàn)。
李世熊序文的第二個特點是將扶植世教人心的苦心貫穿于壽序文的寫作中。 與書序文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不少流弊相似,明中后期后,壽序文的創(chuàng)作同樣出現(xiàn)了不少弊病,如:
嘗讀史,見唐穆宗誕日,群臣欲舉賀,宰相韋綬抗言于朝,謂古無賀誕之禮,事宜罷,穆宗從之。 近世震川先生屢言古無賀生辰者,不知起何人,然震川所作壽文數(shù)十篇,終未能免俗也,特其言頗裁而有體。 今則濫矣,遠則飛仙佛祖,近則圣賢卿相,備奉而加尋常之人。 稱者忘其妄,受者不為慚愧,率天下而昏夢,其衷可乎哉![5]504
可見明中后期后,壽序文的創(chuàng)作充斥著應(yīng)酬之風和諂媚之辭。 李世熊卻將扶植世教人心的苦心貫穿于壽序文的創(chuàng)作中,大大提升了壽序文的品格。
“以壽祝人” 多是壽序文的主題,然李世熊卻針對明末 “士風澆漓” 的狀況,突出強調(diào)修壽要與修德相結(jié)合,重點強調(diào)對社會風紀和綱紀倫常的遵守和堅持。 李世熊極其贊同韓非 “人之性壽” 的觀點,認為所謂的 “性壽” 指的是仁者壽,如他在 《周太翁朱太君七十偕壽序》中舉例言之: “太翁為廉干吏,直冤獄而不自為名,好施人而不自為仁,緩急人而不自為義,少時割萬金產(chǎn)與豪并而不以為怨,長推萬金與兩弟而不以為慈”[4]172。 周太翁顯然是仁者,為人申冤屈,樂善好施卻不留名,輕錢財重情義,是德風德行的典范。 對周太翁的仁善之舉,朱太君表示理解與支持,“惟太君贊之并加摯焉”[4]172。在 《陰慶余七十壽序》中,李世熊進一步闡發(fā)了仁之于性,是 “性固有之也”[4]183,并通過陰慶余德釋偷兒、 代償完婦等事跡展現(xiàn)了德者風范。 他認為在德風德行面前,功名富貴與神仙厭世之事都是過眼煙云,“君子于是嘆有道之稀而益悼末世之鄙也。 家有休德,不奉承其遺則,乃求瑯函、 寶笈、 希洲島、 遼闊天宮渺茫之事,何其愚”[4]183。 他認為 “世乃有不修性壽而修仙壽者,不已惑乎”[4]184,而性壽之修則歸根于 “忠即遂忠,孝即遂孝,義即遂義”[4]184,而 “自古奇峻沉毅之士,皆有攝服群力之才,乘時勢而用之。 至于張弛藏發(fā),裁決于神智,不為運會所撼移,此惟根抵忠孝至情”[5]441。 羅君某甫就一心皆出于忠孝至情,他 “少嘗從事戎幕,通敏見事于當事,非心所好,輒謝去之,返居舊里”[5]441,返鄉(xiāng)之后,面對 “兵火之后,田廬荒毀,井巷蕭然。 君躬先率作,勤講藝值,令山林疆畝,悉無閑曠,于是流亡返集,不逾年而煙火千家,遂扶植瘠羸,賑給婚喪。 子弟尤貧者,各授以事而食之,使習勤而不為素食待舉火者數(shù)十宅。 暇則訓習技擊,連為保甲,儼然有干城之望”[5]441。 羅君不僅事功斐然,且 “孝友至性”,事母至孝。 “戀侍老母如嬰孺,同子侄弦誦……諸郎以文為種,以武為植,各盡其材,為時名彥。 而君獨徜徉丘里,粥粥若無能,是何為者耶!”[5]441在 《邑丞周公壽序》中,李世熊還闡述了儒道互補的養(yǎng)生法,如 “公儒者,本周岐仁厚之遺,發(fā)洙泗立達之緒,矢水檗而去其矯,躬道學而去其迂”[5]438,并在閑暇之余,以山水之樂自娛,“惟擁封萬卷以自怡,哦松則聲出金石,角韻則卷錯璣珠,真若煙云生其官舍而山水繞于階除者,雖游人放士不蕭閑與此也”[5]438。這都是因為他以 “仁義為必可行,詩書為必有用,以清凈代法律”[5]439,所以李世熊認為 “古至人之為壽者,專氣致柔,希言自然,而人莫知其極,后古之賢者效之,導引屈伸,不傷人亦不傷神”[5]439。 李世熊在 《陳昆良六十壽序》中進一步表達了修壽應(yīng)與樹德相結(jié)合的觀點:
凡人信有千歲之運,終不信有萬年之人,則不知千歲不可株待而萬年可坐券也。 列子曰: “生民不得休息者四: 為壽與名,位與貪也。 有是四者,畏鬼、 畏人、 畏威、 畏刑,此之謂遁人。 可僇可治,制命在外,反之則天下無對。 制命在內(nèi),蓋無壽則天無對也。無譽則毀,無對也;無貴則賤,無對;無富則貧,無對也。 一以為純常,一以為猖狂。雖天地覆墜,猶之指肘屈伸也。 此之謂休息,以此相人,則天下多遁人而陳先生獨有其無對,獨有其萬年矣。[4]181
李世熊以上所言,天下之人皆希望長壽卻多迷戀世俗富貴權(quán)勢,這無非是世間帶著鐐銬的囚徒而已。 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為追求功名利祿,世人多磨滅自己本性,所以李世熊認為世人多屬“遁人” “可僇可治,制命在外”。 世人要長壽,應(yīng)要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保持自己的天性與本心,成為 “天下無對,制命在內(nèi)” 之人。當然僅有如此是不夠的,為何李世熊認為 “天下多遁人”,而陳昆良 “獨有其無對,獨有其萬年”,是因為陳昆良不僅保持了自己的本心,更是仁人義士的典范,如:
先生生而早孤,負懷霜雪,抑塞磊落。當其搘拄巨紳,叩閽以雪父仇也,孝烈之聲已悚動乎天下。 及解東林之黨獄,護死義的遺孤,天下瞻矚以為賈彪、 嬰杵未足多也……既而權(quán)奸敗,南都覆,間關(guān)萬里,卒無所遇。 然后喑臥毯車,固窮以老,撰著眢井之文,凄吟月泉之社,與鼎翁、 皋羽亦異代同悲矣。[4]181
陳昆良雖 “生而早孤”,但仍具有高潔的志向與品格。 “全性保真” 并不意味著逃避世事,陳昆良為人子孝,“叩閽以雪父仇”,仗義護東林死義之遺孤,是為大義。 天下太平,辭官不出,天下有難,則 “徒步南返,麻鞋謁帝,慷慨敷陳”,可謂是大忠大孝。 明朝滅亡后,陳昆良更是嚴守明遺民的氣節(jié)與立場,他無愧是立德與修身的典范。 同是此典范的還有李世熊的友人林澹若:
予因曾子弗人識澹若,望其眉宇廓落有奇氣,汪然無涘也。 間談詩賦文詞,則以為文人矣。 既乃精論法書名書,鑒別三代、 漢、秦以來金石銘識,則又以為韻人矣;次乃及青鳥、 岐黃、 遁奇、 壬乙之學,則又以為博通多材之人矣。 所交自孤狷、 涼狂、 儒緩、通俠之士,異調(diào)而同諧。 每過從必傾尊烹茗,雅歌投壺,不則選石聽泉,問竹移花,從老衲話閑候月,終無細碎市闤事得掛吻眉者,則又以為歷落澹淡之人矣……疏既上,天子壯之,急下兵部議,而部臣寢格不行,未逾月而燕京陷。[4]177-178
林泓,字澹若,福建建陽人,乾隆 《福州府志》有其傳曰: “輕財任俠,凡詩賦書畫六壬遁甲之學罔不究心?!盵7]李世熊在 《林澹若七十壽序》中用詩畫的語言形容他的博學多才及淡然處世的魏晉之風。 然盡管林澹若平時逍遙出世,忠貞之心卻始終未變,他不汲汲于膚淺的功名利祿,而是有 “挾尺劍囊,矢伏闕下,片言移人主意” 和 “與天下吏民更始” 的宏圖大志。在國家危急時刻,他應(yīng)科舉,上策論,為的是能為國家興亡盡綿薄之力;明亡之后,他嚴守明遺民的氣節(jié),不仕清廷,以詩酒自娛,以岐黃之術(shù)濟世。 林澹若同樣是立德與修身的典范,李世熊認為每人 “全性保真” 的方式或許不同,有人選擇儒家立世,有人選擇道家逍遙,也有人選擇佛學的超脫。 但不論何種方式,在國家危難之際,都應(yīng)以忠義為本:
奚羨壽不矜貴矣,奚羨名不鬻勢矣,奚羨位不貪富矣,奚羨貨視世間人鬼威刑攖撓酷烈如颶風拂石,嵬岳相遭而已,誰得治之哉! 而或者以興亡牽恨桑海,傷神憂郁焚和,宜非延生之理……即國亡廟墟,惓惓大義若使立文明之朝,服高曾之矩,其哀傷愴恫不萬萬于此乎?[4]181
可見,在李世熊看來,“性壽” 就要撇除貴、富、 位、 威等外在束縛,“全性保真”,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這是修身的基本。 修身還需以忠義為本,事有可為,則盡忠保國;事不可為,則嚴守遺民的氣節(jié)與底線。 修壽與樹德相結(jié)合的論斷顯然有現(xiàn)實針對性,針對的是明末惡劣的士風,更與其重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踐履的實學思想有關(guān)。
李世熊 “曠瑋不詭于儒、 迂索亦得理” 的序文,不僅擴充了序文的社會內(nèi)涵和審美內(nèi)涵,也擺脫了應(yīng)酬之風。 李世熊的序文創(chuàng)作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明末 “士風澆漓”,士人多寡廉鮮恥、腆顏求生之輩,所以他才將扶植世教人心的苦心貫穿于壽序文的寫作中。 明末士人游談無根,學問空疏,不切實用,故而李世熊的書序文中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提倡 “務(wù)為有用”。 可見李世熊的序文創(chuàng)作,有深刻的現(xiàn)實因素,也反映了時代思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