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育生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凝聚社會共識、明德修身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019 年,國家先后頒布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彰顯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有許多實施通道和具體方式,在學校教育時空中,我們要特別重視發(fā)揮集體教育的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任何集體都會通過規(guī)范約束、同伴評價等方式形成一種隱性權威性,這會促使個體在集體中有意識地調適自身的行為以保護自己、贏得尊重。教師是班集體中的首席,教師的“聲音”很可能是班集體隱性權威性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集體中對學生個體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反饋是集體權威性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表達,其效果往往會被接收者成倍地放大,深刻影響著個體的發(fā)展。
交流談心是教師普遍采用的德育手段,但德育實踐告訴我們,許多時候,談心可能往往是教師的“自我陶醉”。筆者在學校里做過一個關于師生交流的問卷調查,在回答“你如何看待老師談心的效果”時,學生們普遍認為效果一般,原因包括:教師帶著有色眼光看人、教師不了解內情、教師講話沒有誠意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具有強烈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師生間簡單的對話交流是無法輕易改變他們業(yè)已形成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
“我們只和分隊發(fā)生關系,我們和個人并不發(fā)生關系,正式的公式就是這樣的?!瘪R卡連柯集體教育中的“平行影響”方法會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fā)。教師應全面審視德育要素,突破慣性思維,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和權威。對集體成員的正確言行進行及時表揚和肯定,讓其在集體的價值引領中得以強化;對集體成員的錯誤言行,創(chuàng)設集體理性探究的空間予以澄清和修正,讓其在集體的價值認同中得以內化。從表面上看,教師減少了與學生個體交流的機會,學生在教師評價反饋時可能臉色平靜、面不改色,但是價值引領的效果會因為集體的隱性權威性的孕育、發(fā)酵和迅速溢散,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
正是由于教師是集體中的首席,所以教師要倍加珍惜、充分呵護集體的隱性權威性。每學期的學生民意測評充分顯示,學生對班主任的評價與班級風氣呈正相關,班主任管理得法與否直接決定其在班級中隱性權威性的高低。我們的一項校園調查結果表明,兩種管理風格會導致班主任集體隱性權威性的喪失:一類是班主任管理過于嚴厲,學生敢怒不敢言,集體凝聚力差;另一類是班主任管理過于松散,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人為制造師生間的矛盾。
前面已經提到,集體隱性權威性主要通過規(guī)范約束、同伴評價等生成,學生是集體的主體,因此集體權威性的有效生成不是教師強制命令就能實現(xiàn)的,而應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一方面,教師是班集體中的首席,意味著教師要用好自己的“腦”、管好自己的“嘴”、控好自己的“情”、踐好自己的“行”,要關注創(chuàng)新治理智慧的生成、價值引領信號的輸出、團隊自治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參與熱情的呵護等集體治理的“四梁八柱”的構筑;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拓展學生價值自主生成的公共空間,創(chuàng)設價值沖突的生活情境,鼓勵集體成員通過公共討論和自我修身的方式,在與同伴的質詢、辯駁中,在反求諸己、盡心知性中,逐漸形成道德推理框架,提升道德判斷能力,最終形成理性自覺和價值認同。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指出:“人是社會的動物,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要求歸屬于一定的集團和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其中的一員并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正是心理歸屬的需求,使得集體心理具有同一性。集體心理同一性制約著整個集體力量的發(fā)揮,在價值觀教育中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的話,能夠點燃整個集體的生命活力,會對浸潤其中的個體產生強大的推進效應;反之,則使價值觀教育流于形式,學生個體對價值觀教育麻木冷漠,更談不上價值認同和價值內化。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遇到過許多“集體沉默”的場景,而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場景出現(xiàn)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舉行升旗儀式時,偌大的操場幾乎聽不到學生唱國歌的聲音;開展愛國主義演講比賽時,班上幾乎沒有人主動報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班會上,很少有學生主動發(fā)言……但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校園藝術節(jié)上,參加表演的班級的學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班會課上,與教師產生共鳴的學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公開課上,優(yōu)秀的學生踴躍發(fā)言、唇槍舌劍……這說明集體沉默是可以破解的。
馬克思在談到人與人的異化關系時認為:“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xiàn)實的關系?!本蛡€體與集體其他成員的關系而言,正是其他成員的存在,才使個體間產生了相互依賴、相互推諉的心理。集體成員越多,個體的責任感越弱,也就陷入了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提出的“搭便車困境”。價值觀教育涉及行為主體內心深處的意義覺醒和價值內化,只有主體間的情理滲透和價值激蕩,才有可能使學生的內心世界被“軟化”,進而打開并覺悟,最終敞亮。對“集體沉默”這一現(xiàn)象的破解,一方面需要教師主動破解自身的沉默,要與學生剖析德育活動內蘊的意義價值;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本著“團隊分解、責任壓實、督促有效”的方針與學生共同商定活動開展的主體參與規(guī)則。教師可以將集體按照一定標準分解成若干小組,生成互相競爭和督促的空間,明確各小組和組員責任,通過組內成員的近距離督促和組間評比等競爭性督促來推動更多德育主體的自覺參與。
推開當前校園內許多教室的門窗,我們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信仰”:努力學習。特別是在高三年級的教室里,無論是水平層面還是垂直層面,360 度無死角地發(fā)出呼喊:努力、努力、再努力。穿越喧囂、褪去浮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僅僅是片面強調“智育”的功利主義的價值態(tài)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吧畈恢寡矍暗钠埱遥€有詩和遠方?!边@句話告訴我們,人活著需要精神層面的充盈。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這才是信仰的本義。信仰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主體對自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普遍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無論對于個體成員還是集體組織都具有凝聚價值共識、動員內蘊力量、決定精神面貌的強大能量。
集體隱性權威性使得集體成員審視自身言行,為集體信仰的產生營造了氛圍,集體心理同一性為集體信仰的產生提供了強大的內卷和吸附機能。在集體中,教師可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軸,以集體心理同一性為主基,以責任感為主核,通過集體LOGO 設計、集體榮譽珍惜、集體活動動員等實現(xiàn)學生的集體身份認同,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團隊成員評議、家校合作共育等實現(xiàn)學生的集體價值認同。所以,我們首先要確定“普遍價值”,其次要敏銳捕捉德育契機,有意地引領集體關注、交流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基于心理、情感、信念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集體信仰會落地、萌發(fā)、挺拔和強壯,學生個體浸潤在其中,會持續(xù)錨定、固定和堅定自身信仰,步履堅定地邁向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民族復興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