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玉
(甘肅省靖遠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甘肅靖遠730600)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于黃河上游,年均氣溫9.5℃左右,無霜期172 d,降雨量241.8 mm,自然條件適宜黃芩生長。靖遠縣種植黃芩歷史久遠,但是由于管理比較粗放,經(jīng)濟效益不高。藥農(nóng)多用種子撒播,撒播出苗率低,單株占用土地空間大,黃芩生產(chǎn)很不穩(wěn)定。黃芩黑膜穴播育苗相對撒播育苗提高了黃芩在山區(qū)旱地育苗的成活率和單位面積藥苗數(shù)量,藥苗長勢較強,易越冬,與藥苗共生的雜草少,生產(chǎn)上移栽用苗完全達到標準。靖遠縣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播種育苗的保障系數(shù)比較高,但是夏季也是蒸發(fā)量最大的時期,黑膜穴播育苗保水保墑能力大大提高,藥苗的肥水利用率較高?,F(xiàn)將靖遠縣黃芩黑膜穴播育苗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選擇地勢比較平坦、土層相對深厚、排水良好、無地下害蟲為害的砂質(zhì)壤土,忌重茬。耕翻整地時施入腐熟充分、打磨細碎的農(nóng)家肥37 500~45 000 kg/hm2、過磷酸鈣375~450 kg/hm2作基肥,耕深25~30 cm,耙細整平以便于覆膜。
為解決黃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人工除草問題,需選擇黑色薄膜,黑色薄膜有利于增溫保墑、防除雜草。整地后需及時覆膜,以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選用0.01 mm 厚、1.2 m 寬的黑色薄膜,覆蓋壟面,不起壟,地膜直接覆在整好的地面上,壟面100 cm,壟間距20 cm,覆膜后蓋土壓實。地膜覆好后,用點播器在膜面上打穴眼,穴眼深3 cm,穴距9 cm 左右,行距3 cm 左右,打眼器直徑為9 cm,播種行數(shù)為8 行,育苗時邊打孔邊播種。注意膜間距過小不利于田間管理,過大會降低對土壤的利用率。
播前精選種子,除去霉壞、破碎、混雜和遭受病蟲危害的種子,發(fā)芽率應達到80%以上。
播前曬種2~3 d,以便提高種子發(fā)芽率、降低含水量、增強酶的活性,同時還能殺死寄附在種子表面的害蟲和病菌。曬好的種子播前在地板上搓傷種子,劃傷種皮,以促進種子發(fā)芽。
當?shù)?—5 月播種育苗。眼打好后將20~30 粒種子(由于是旱地育苗,所以播種時應加大播量)均勻的撒入穴眼,用0.5 cm 育苗基質(zhì)蓋住種子,再用1 cm 厚細河沙封口,以利于蓄水保墑和防止板結(jié)。注意覆沙量過厚、沙粒過大容易造成土壤沙化,還不利于出苗。
幼苗出土后及時松土除草,以淺除為主。以后除草按田間草情而定。追肥視苗情而定,土壤肥力差可追施一次,定苗后追施尿素60~75 kg/hm2。
苗高3~5 cm 時進行疏苗,除去病殘株和過密株,當苗高5~7 cm 時定苗,定苗時每穴保留15~20 株,保苗127.5 萬株/hm2左右。
一般情況下在育苗前灌足底水即可,出苗后不澆水。黃芩怕澇,雨季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免爛根、死苗,降低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4.4.1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4.4.1.1 葉枯病。多發(fā)于高溫多雨季節(jié),如不及時防治可由點片發(fā)生蔓延至全田。開始從葉尖或葉緣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病斑,然后向內(nèi)延伸,使葉干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選擇地勢高、通風好的地塊種植,秋后清園,清除帶病的枯枝落葉和殘枝,消滅越冬病原,實行輪作。少量發(fā)生時,挖除病株燒掉。病害發(fā)生時選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9 天噴藥1 次,連續(xù)噴灑2 次。結(jié)合噴施微肥加入丙森鋅(安泰生)代森錳鋅等保護劑,保護劑和治療劑應交替使用。
4.4.1.2 根腐病。栽植2 年以上容易發(fā)病,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低洼、積水的地塊,根部呈現(xiàn)黑褐色病斑以致腐爛,進而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實行輪作,雨季注意排水,及時除草,加強苗間通風,發(fā)病初期用1%硫酸亞鐵溶液在病穴澆灌消毒。
4.4.2 主要蟲害及防治措施 黃岑苗期易受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危害,害蟲咬斷根部,使植株死亡,造成缺埂斷壟。防治方法:一是秋后清園,處理枯枝落葉等病殘株。二是播前曬種,殺死寄附在種子表面的病菌和害蟲。三是可噴澆1 000~1 500 倍液甲拌磷,也可采取毒餌誘殺,用辛硫磷7.5 kg/hm2拌麩皮45~75 kg,于傍晚時分均勻撒于田塊。為確保不造成農(nóng)藥殘留,在黃芩采收前40 d 停止使用任何農(nóng)藥。
在3 月上旬至4 月上旬移栽的最佳時期進行種苗采挖。
挖苗時苗地要潮濕松軟,以確保苗體完整,不斷根。挖出的種苗要及時覆蓋或假植,以防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