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阿莉
(甘肅省甘谷縣農業(yè)農村局蔬菜產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甘肅甘谷741200)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所轄磐安鎮(zhèn)、武家河鎮(zhèn)、古坡鎮(zhèn)的南后山大部分地區(qū)屬于西秦嶺北緣地帶,海拔1400~2400m,屬典型梁峁溝壑地貌類型,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9.2~8.1℃,降雨量470~500mm,日照時數(shù)1800~2000h,無霜期160~176d,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由溫和濕潤向冷涼濕潤過度,空氣清新,土質肥沃,腐殖質含量高,農田用水以自然降水為主,四周無污染源,施肥主要以腐熟農家肥為主。但是該區(qū)域作物種植結構單一,常年以種植小麥為主,產量低而不穩(wěn),嚴重影響了當?shù)厝罕娛杖?。為了調整當?shù)禺a業(y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甘谷縣農技人員通過多年的嘗試與實踐,引進種植高原夏菜菜豆,并利用該區(qū)域自然優(yōu)勢,配合施用復合肥,使之成為高原夏菜菜豆種植的優(yōu)質生產基地,現(xiàn)已成功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南后山高原夏菜菜豆種植技術。目前該區(qū)域菜豆種植面積已達到0.17萬hm2,產量37500kg/hm2左右,產值120000元/hm2以上,菜豆遠銷西北5?。▍^(qū))及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多個?。▍^(qū))大中城市,彌補了夏季蔬菜供應的缺口,滿足了蔬菜市場需求,提高了當?shù)剞r民的經濟收入,已成為精準扶貧助農產業(yè)之一?,F(xiàn)將甘谷縣南后山高原夏菜菜豆標準化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海拔1600~1800m南后山區(qū)的小溪流地帶及灘、坪、灣、梯田地。
選擇抗病、豐產、優(yōu)質的菜豆品種,如泰國新選超長架豆王、綠意架豆王、紅秀架豆王、精選泰國架豆王等。
中早熟品種,株高3~3.5m,嫩莢綠色,圓長,棍棒形,單株結莢36個左右,莢長28cm,莢粗0.6cm,平均單莢重14g,該產品從播種至采收嫩莢60d左右。
中熟品種,株高3.5m,嫩莢綠色,圓棍形,無筋,無纖維,品質鮮嫩。平均莢長25.5cm,平均莢粗0.9cm,平均單莢重14g,平均單株結莢53個,從播種到采收嫩莢75d左右。
中熟品種,株高3.5m,嫩莢綠色,圓棍形,無筋,無纖維,品質鮮嫩。平均莢長25.5cm,平均莢粗0.9cm,平均單莢重14g,平均單株結莢53個,從播種到采收嫩莢75d左右。
中熟品種,平均莢長26cm,平均莢粗1cm,平均單莢重13g,平均單株結莢53個,從播種到收獲嫩莢75d左右。
選擇前茬未種過豆科作物的地塊,避免因重茬導致病害流行。
選用土層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由于菜豆有根瘤,固氮能力強,吸收氮肥中50%靠土壤供給。因此,播前一般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75000kg/hm2作基肥,然后深翻25~30cm,整細耙平。
壟高10~20cm,壟寬60~70cm,溝寬50~60cm,壟中距120cm。
膜帶寬70~80cm,帶間距40~50cm,鋪膜時要求整平、貼緊、壓嚴。
用種37.5~45kg/hm2。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種。按行穴距(60~70cm)×60cm破膜點播,播種深度2~3cm,每穴點播2~3粒種子,保苗2株,點播22500~27000穴/hm2,保苗45000~54000株/hm2,點播時將種子平放,均勻擺布。
播種后15d左右開始出苗,為防止幼苗鉆入膜下而燒苗,要及時放苗,放苗后用土將地膜口封嚴,防止土壤水分流失。
出苗后,真葉平展即可定苗,每穴保苗2株,若有缺苗及時補栽。
菜豆秧苗6片真葉后,頂端開始甩蔓,應及時搭架,避免掉蔓。支架應選擇長2.5m以上、直徑0.8cm以上的木條或竹棍,以4根為1組插成“人”字架,插木條或竹棍時,應離菜豆根部15cm以上,避免傷根;每2行之間相互錯開,不致相互遮陰。
開花初期穴施尿素+磷二銨=15kg+15kg;開花結莢期每月各追尿素+磷二銨+硫酸鉀=15kg+10kg+5kg。葉面噴肥必須選擇在無風的晴天,早上9時前或下午4時后。水分管理:“見干見濕”,雨季注意排水,雨前穴追化肥,澆滲追肥。
菜豆主要病害有疫病、褐斑病、炭疽病、根腐病、銹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紅蜘蛛等。
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藥劑防治,達到生產安全、優(yōu)質綠色菜豆的目的,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農藥。
一是選用抗病優(yōu)良品種。二是加強中耕除草,收獲后及時清潔地塊,清除病殘體,防止病菌在病殘株體上越冬。三是實行輪作倒茬,避免病蟲害連作危害和傳播。四是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蓋,可預防土壤病菌傳播。
一是通過懸掛粘蟲板或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可誘殺害蟲。二是當發(fā)現(xiàn)有病株或病葉時應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傳染其他健康植株。
12.4.1 疫病 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菜豆的葉、莖及豆莢,可用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或新制霉素等農藥。
12.4.2 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菜豆葉片,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
12.4.3 炭疽病 真菌性病害,危害菜豆的葉、莖及豆莢,可選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防治。
12.4.4 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和莖基部,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混合噴灑。
12.4.5 銹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800倍液噴施防治。
12.4.6 蚜蟲 成蟲和若蟲危害菜豆嫩葉、嫩莖、花及豆莢,可用1%阿維菌素1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20%氯氰菊酯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噴霧防治。
12.4.7 紅蜘蛛 菜豆上的紅蜘蛛又稱豆葉螨,主要危害葉片,可用35%殺螨特乳油1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15%噠螨靈乳油3000倍液、73%克螨特2000倍液噴霧防治。
噴施殺蟲、殺菌劑時,前2次間隔7~10d噴1次,以后10~15d噴1次。
當菜豆嫩莢長至莢長25~30cm,莢粗0.6~1cm時,及時采收。采收過早,會降低產量;采收過晚,豆莢纖維增多,影響品質及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