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偉,韓根鎖,王 敏
(寶雞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陜西 寶雞 721001)
食用菌由于種植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成為寶雞地區(qū)農(nóng)業(yè)增效、農(nóng)民增收、產(chǎn)業(yè)脫貧的“助推器”。但隨著食用菌栽培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蟲害發(fā)生也日趨嚴重。我國每年因蟲害所造成的損失一般在10%~30%,重者高達50%,嚴重影響了菇農(nóng)的經(jīng)濟效益和種菇積極性。目前,寶雞地區(qū)為害食用菌的主要害蟲有菌蚊、菌蠅、螨類、跳蟲及線蟲等,筆者重點介紹為害食用菌最嚴重的害蟲——菌蚊。
菌蚊主要有糞蚊科的黑糞蚊、眼蕈蚊科的閩菇遲眼蕈蚊、癭蚊科的真菌癭蚊、菌蚊科的多菌蚊。
屬扁雙翅目糞蚊科。成蟲體長2.3~2.7mm,體寬0.3~0.6mm,觸角10節(jié),復眼發(fā)達,胸部高而隆起,翅端鈍圓,翅前緣3條脈粗壯,翅呈亮藍色金屬光澤。腹部8節(jié),雌蟲各節(jié)圓筒形,雄蟲尾部有向下彎的鉤狀突起,肉眼可觀察到[1]。卵乳白色,長約0.22~0.24mm,橢圓略帶腎形,表面光滑。幼蟲4齡,初孵幼蟲白色,后隨著蟲齡增加體色漸深至米黃或黃棕色,背部有黑點或黑線,頭部黝黑發(fā)亮,高齡幼蟲體長約3.0~4.0mm。蛹褐色,長約3.0~3.5mm。
屬雙翅目尖眼蕈蚊科,又名黃足菌蚊。成蟲體長2.5~3.5mm,褐色或暗褐色,復眼發(fā)達,觸角16節(jié),呈絲狀。幼蟲5齡[2],細長,白色,背部有黑線,頭黑亮,高齡幼蟲長約4.0~5.0mm。蛹褐色或黑色。
又名菇蚋,屬雙翅目癭蚊科。成蟲體長約1.0~1.5mm,淡褐色,復眼大,觸角8節(jié),呈念珠狀。翅寬大有毛,翅脈簡單,足細長。卵長約0.22~0.26mm,初為乳白色,后變淡黃色。老熟幼蟲長約2.0~3.0mm,桔黃或淡黃色,頭尖,化蛹前中胸腹面有一突起劍骨,端部大而分叉。蛹淡黃色或桔紅色,長約1.5~1.6mm[2]。
屬于雙翅目菌蚊科,以古田多菌蚊為優(yōu)勢種。成蟲體長約2.5~4.5mm,觸角較長,翅膜半透明,背部隆起。老熟幼蟲體長4.0~6.0mm,白色或米黃色,頭部黑色發(fā)亮。蛹為紅褐色[5]。
一是以幼蟲侵害菌絲體或子實體,造成食用菌產(chǎn)量下降或失去商品價值;二是蟲體攜帶病菌和螨蟲,使病害和蟲害交叉感染,加重污染和為害程度。
寶雞地區(qū)從3月初越冬代成蟲或幼蟲開始活動,每年發(fā)生多代,溫度在16~28℃時,幼蟲為害重,繁殖快。春、秋各出現(xiàn)一個高峰期,以秋季為害較重,交叉感染較多[4]。以蛹或卵越夏,以蛹或幼蟲形式越冬或無明顯越冬期。成蟲有趨腐性和趨光性,常棲于人類活動不易觸及的磚縫等縫隙處和培養(yǎng)架高處。幼蟲食性雜,適應性廣,可為害多種食用菌,生活周期短,繁殖快,隱蔽性強,喜腐殖質(zhì),常集居于垃圾、廢料、死菇等不潔之處取食[6]。
菌蚊的無公害防治是以防為主,綜合防治,以防成蟲為主。考慮到食用菌生長周期短,子實體直接為人所食用,且食用菌屬于大型真菌,對農(nóng)藥敏感等特點,應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慎重選擇化學防治,必要時選擇低毒高效無殘留的食用菌專用殺蟲劑。
搞好菇房內(nèi)外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清除蟲源。菌蚊是雜食性昆蟲,菇房周圍的雜草、糞肥、廢料等都是菌蚊的孽生場所。因此及時清除菇房內(nèi)外的廢料、垃圾、廢棄的菌袋、枯枝落葉及磚石瓦塊,必要時對菇房周圍進行化學殺蟲。菇房要遠離倉庫、飼料場、垃圾場等場所,菇房內(nèi)要徹底清掃干凈,特別注意磚縫、架子等藏匿害蟲的地方噴灑菊酯類殺蟲劑殺滅。栽培前,用磷化鋁6~15g·m-2或40%的敵敵畏1mL·m-3熏蒸悶棚72h,然后充分通風。培養(yǎng)料應該按要求嚴格處理。栽培室的門窗和通風洞口要裝70目的紗網(wǎng),防止成蟲飛入產(chǎn)卵。出菇期,被害的菇蕾要摘除撿出,集中深埋或燒毀,不要隨便丟棄。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棚內(nèi)加高壓靜電滅蟲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在采光口懸掛粘蟲板誘殺棚內(nèi)雙翅目害蟲。
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Bt)防治菇房雙翅目害蟲,當菇房溫度達20℃以上時,防治效果達80%以上。將苦楝樹皮、葉或果熬成黃色液體過濾后,將熬制的原液噴灑菇房菌袋、菇架及菇房空間,防效可達85%[3]。
作為防治不及時,菌蚊發(fā)生較重時的補救措施,化學防治也必不可少。當蟲害發(fā)生嚴重時可選5%銳勁特1 000倍液噴灑菌筒周圍,或出菇期間選用菇蟲凈1 000倍液噴霧,4~5d1次,共噴3次。成蟲發(fā)生初期也可用10%蚊蠅凈煙劑熏殺,7d后再熏-次,連續(xù)3次,基本可保證出菇期不受該蟲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