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 周勝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疑問”當作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將“興趣”當作一把鑰匙,體會數學知識的奧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很多都是照本宣科,學生感覺課堂非常單調和枯燥。教師在課堂中應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將數學課堂趣味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質疑,讓學生敢于表達,敢于“說”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很多學生在課堂中不會“說”,也不愿意“說”,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設計有效的“說話”途徑,激發(fā)學生說話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針對數學問題“說”不同見解,給思路表達不清晰和不完整的學生改進的機會,讓數學課堂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手里拿著一個用鐵絲圍成的長方形,說道:“我要變一個魔術,將這個圖形變形,你們猜會變成什么形狀?”學生對變形結果產生了種種猜測,教師將長方形向一側拉伸,形成一個圖形,教師讓學生說出新圖形的特點,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1:對面兩條邊平行,永遠不相交。學生2: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也相等,對角也相等。學生3:我發(fā)現兩個相鄰的角相加是180°。教師讓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相似的圖形,學生踴躍舉手,“學校移動門上有這個圖形”“七巧板中有這個圖形”“小區(qū)花園有這樣圖形”……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教師為學生講解這種圖形叫“平行四邊形”,并總結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上述案例,教師要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主動發(fā)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驅動力,引發(fā)學生“說”的欲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它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把握提問技巧,提出的問題要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核心,讓學生不僅要說出這是什么,還要探究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組超市購物圖片,其中有幾張圖片吸引了學生注意:5 個蘋果重1 千克,一盒餅干重120 克,一袋面粉重10 千克,一袋瓜子重450 克。這時教師提問:“從圖片中,你們發(fā)現了什么?”“什么樣的物品用克作單位?什么樣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這時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圖片中表示重量的單位不同,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苯處熥寣W生感受一下1 千克和1克的重量,接著問:“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根據教師的提示,學生說出了“1 千克=1000 克”,教師繼續(xù)提問學生:“1000 克水和1 千克鐵哪個更重呢?”“你的體重是用千克還是克來表示呢?”隨著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學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內容。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上由學生感興趣的購物開始導入,通過提問帶領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思考后“說”出想法,并且在說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訓練良好的表達技巧,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進行規(guī)范、推敲,讓學生能夠準確、有條理地“說”出想要表達的思想,將學習數學知識和組織語言相結合,用“說”來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優(yōu)化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例如,在教學《減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出了一道練習:小明去超市買了15 個蘋果,他每天吃一個,六天后還剩多少個蘋果?學生很快列出算式:15-6=?并計算出結果為9。教師讓學生說出算理,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計算方法,由于學生較小,因此,教師規(guī)范了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首先說出計算順序,其次分步說出計算結果。按照老師的指導,學生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計算方法。學生1:我是數出來的,先數出15 根小棒,拿走6 根,剩余9 根。學生2:我先將15 分解成10 和5,用10-6=4,然后4+5=9。學生3:我將6 分解成1 和5,先用15-5=10,再用10-1=9。教師繼續(xù)提問:“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將減法運算法則進行了總結。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制訂一定的規(guī)則,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更加具有邏輯性,引導學生養(yǎng)成有條理、有步驟地回答問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說”中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構建“疑”“趣”相結合的課堂,引導學生“說”出疑問,有效傳遞知識,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在“說”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實現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