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萍
(宜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
路遙短暫的人生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他的人生狀態(tài)也始終像謎一樣困擾讀者,鮮活的性格和過山車般的遭遇讓路遙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而對路遙的解讀就成為理解路遙作品的關(guān)鍵與難點。厚夫先生花10 年時間寫成的《路遙傳》被業(yè)內(nèi)人士評價為“最可信的路遙傳史”,他創(chuàng)作《路遙傳》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是延川第二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與路遙是同鄉(xiāng),20 多年前作為文學青年時,厚夫先生就是路遙的追隨者,與路遙、谷溪、聞頻等人一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而有條件收集路遙的許多資料,并容易從路遙好友那里了解到許多真實事件。當然,這些只是厚夫先生寫成《路遙傳》的一些外在因素。厚夫先生在《路遙傳》中投入的真摯情感,通過還原路遙的人生狀態(tài)來對路遙文學創(chuàng)作精神予以準確把握,才是完成這部優(yōu)秀傳記的根本原因,這一手法正是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知人論世”的回歸。
《路遙傳》的確如作者所言,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這一“功夫”首先表現(xiàn)在厚夫先生對路遙生平資料的收集與甄別上。厚夫先生處理這些資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將采訪、了解到的非書面性的資料直接融入對路遙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之中,使得路遙的形象更加真實,路遙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得到了真切的解釋和還原;另一種方式是依靠引述路遙的回憶錄、采訪實錄、當時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的記錄等,在適當?shù)臅r候加強傳記敘述中的可信度,從而收到了非常好的寫作效果。
對路遙資料的掌握和解讀,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一個亮點,在于厚夫先生不但沒有回避路遙的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還對路遙這些“問題”的始末及其對路遙本人的影響、對路遙遇事所做選擇的評價有清晰的交代,這是厚夫先生將占有資料的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對路遙的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這里可以列舉幾個長久以來困擾讀者的問題:其一,路遙的“政治問題”與“人命官司”;其二,路遙與北京知青林虹、妻子林達的感情問題等。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厚夫先生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回避,也不避諱從路遙的性格和面對的真實情況對它們做出了合理、同情的解釋。
路遙年輕時對北京知青林虹的追求,是有些“好高騖遠”,但也說明了來自貧苦農(nóng)村的路遙是個有理想、有魅力的青年才??;他將招工名額毫不猶豫地給了自己的愛戀對象,雖說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但也看出路遙是個有情有義、有擔當、有出息的青年人。青春不悔,無可指摘。妻子林達也曾是清華才女,當年的文采并不在路遙之下,可見最初二人是有共同語言、擦出過火花的。路遙的性格,有大男子主義,加上生活壓力和他近乎癲狂的寫作狀態(tài),造成二人情感逐漸疏遠。
路遙的人生迸發(fā)出強大的光焰,這一光焰既是因為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充滿了艱辛與苦難、洋溢著不屈和堅韌,又是由路遙的一個個遺憾、讀者的一聲聲嘆息所凝聚的。路遙不是神,有人生缺陷而又無可避免,這或許才是最真實的路遙,有無窮感染力的路遙。
路遙以他執(zhí)著的追求和誠實的勞動態(tài)度,留給這個世界昂揚的精神和美麗的心靈。路遙的寫作視角始終是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精神的不懈追尋與深度還原。路遙明白,來自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適合自己,也很難在中國文學的土地上長久扎根。他說:“當別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國這盤菜的時候,我并不為自己仍舊拿筷子吃飯而害臊?!焙穹蛳壬挠忠粍?chuàng)作成功之處,正是緊緊地抓住路遙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精神這一點,從而將路遙的文學精神得到深度還原。
路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作家,他對城鄉(xiāng)之間的社會生活有著天然的了解,立足在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中來反映舊與新、美與丑、勤苦與得意、高尚與卑微的深刻含義,是路遙文學作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主旨。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熱愛,描繪城鄉(xiāng)之間人民生存的矛盾與艱辛,歌頌真善美。厚夫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加深了路遙的這一文學性格。
對路遙創(chuàng)作和生活影響最大的人是他的弟弟王天樂,他是“孫少平”的原型。在籌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時,路遙與王天樂有過很多次文學談話。他們也曾討論過寫完《平凡的世界》后的計劃,在這個時候,王天樂借著對父親的想念和尊重點出了兄弟二人的鄉(xiāng)土情懷,說到了路遙的心坎里。
“我認為最偉大的作品就是父親種過的地——你假如站在我們村的一座大山上,一眼就能看出哪一塊地是父親種過的:一行莊稼,一行腳印,整整齊齊,清清楚楚;就連地的邊畔也好像是精心打扮的少女,該砍的草一根也不留,該留的山花一朵也不少!父親常說,山里不能沒有花。父親就那么一點個子,往地里一站,你就覺得他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shù)家。大哥,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我可以小視許多偉大人物,但我不敢小視父親。假如他是知識分子,他就一定會站在北京大學的講壇上,點評古今、縱論全球。假如他是個作家,你路遙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他是個農(nóng)民,一個字也不識的農(nóng)民,為了孩子們,受盡了人間的各種苦難,作為兒子,你不讓父親享幾天大福,我覺得干出再大的事業(yè)也是虛偽的。我敢說,這個世界我算是讀懂了父親的一個兒子。”
這是《路遙傳》中最為感人的文字之一。路遙的父親是農(nóng)民,其實他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學,在路遙和王天樂的眼里,父親卻比他們更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更加在平凡中顯現(xiàn)出偉大。其實路遙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又何嘗不是像種地一樣呢!勤勤懇懇地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辛勤耕耘,絕不羨慕別人家的“試驗田”,像牛馬一樣耕種著屬于自己的莊稼。
從《路遙傳》里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路遙身上的品格正是厚夫先生自己的追求,厚夫先生之所以能把路遙的許多“問題”詮釋得生動而合情合理,是因為他常常把自己想成路遙,體知、感受路遙所面對的一切,思考路遙所面對的各種選擇,這樣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和對路遙做出的客觀評價也就順適可信了。這種“知人論世”的創(chuàng)作方式,才是《路遙傳》成功的原因。
“知人論世”就是將自己置身于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中,根據(jù)其經(jīng)歷及身邊的社會現(xiàn)實,了解其人生選擇和解決問題所采取的方法。路遙是站在農(nóng)村與城市的“交叉地帶”的,這是他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他的生命最有感觸的領(lǐng)域。把握了這一定位,并且以相同的視角來解讀路遙,才能逐漸接近那個真實的路遙。厚夫先生的文筆是跟著路遙一起笑、陪著路遙一起哭的。
綜上所述,《路遙傳》是一部足以讓讀者為之感動的傳記作品。當然,除了上面三個最重要的特點外,厚夫先生在謀篇布局上把路遙的家庭環(huán)境、年少生活刻畫得完整而真切,使我們在后來了解路遙的人生選擇時有了很多“心同此理”式的感受。厚夫先生的語言文字非常樸實而有分量,全書的節(jié)奏和敘述的思路線索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厚夫先生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下的苦功夫。這些都成了《路遙傳》中的優(yōu)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