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潔
(北票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遼寧 北票 122100)
現(xiàn)階段,常見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青枯病、絲黑穗病。針對這些病蟲害,主要是采用農藥及化學試劑等方法來對其進行防治,保障農民的增產增收。下面本文就將針對常見的玉米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技術進行詳細論述。
大斑病和小斑病是較為常見的玉米病害,主要出現(xiàn)于玉米的葉片,苞葉等或是葉鞘部位。通常小斑逐漸擴展就會變成大斑。大小大斑會致使葉片枯萎,導致玉米減產。特別是當苞葉及葉鞘部位出現(xiàn)大小斑病時,減產問題會極為嚴重。
青枯病多出現(xiàn)在玉米生長階段到灌漿期,患有青枯病的玉米植株其葉片為灰綠色,并且整株會發(fā)生突發(fā)性干枯。鐮刀菌、植株感染腐霉菌是導致青枯病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并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傳染速度較快,經常是在成片玉米地出現(xiàn)。因為青枯病會致使植株枯萎,所以對玉米產量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當玉米整株不吐花絲,且較為矮小,病果穗短小且成黑粉狀態(tài)時,就表明玉米植株已經患有絲黑穗病。而該病害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就是病菌侵染。與青枯病相同,絲黑穗病也是大面積染病,會致使玉米嚴重減產,甚至是絕產。
選用抗病蟲害的品種、對播種期進行調整,科學施肥是農業(yè)防治技術的主要手段。這能夠有效提高玉米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不為病蟲害存活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最終實現(xiàn)病蟲害防治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選擇具有極強抗病害能力的品種,并在最佳播種期進行播種。播種前種植人員還應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避免發(fā)生細菌侵染。
其次,對幼苗進行合理的栽培與管理。種植前應對土地進行翻曬,以提高土地的通透性,不為病蟲害的產生提供外部條件。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及時除草,避免病蟲害發(fā)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種生物來對病蟲害的種群密度進行降低,利用的是生物鏈原理,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具體而言,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種植人員應保護赤眼蜂、草蛉等昆蟲,這些昆蟲是玉米蟲害的天敵,能夠有效減少蟲害的密度;(2)技術人員也應做好生物農藥的宣傳與推廣工作,以此提高種植人員的防治意識,使其可以利用生物鏈原理來殺死害蟲。
總的來說,生物防治技術具有操作簡單、生態(tài)環(huán)保、安全性強等特征。且該技術手段不會使病蟲害出現(xiàn)抗藥性。同時,因為生物防治技術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所以對于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推進也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是采用濕度、溫度、放射能、聲波、熱、電等物理因素來對病蟲害進行消滅,方法較為傳統(tǒng)。如種植人員在玉米田地可以懸掛頻振式殺蟲燈,以此對粘蟲進行誘殺。物理防治技術成本低,且操作簡單易上手,但殺蟲效果不是非常理想,難以做到完全消除病蟲害。
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化學防治是使用最為普遍的的一種技術手段。優(yōu)點是操作簡單、殺蟲效果較好,沒有地區(qū)及季節(jié)的限制。但同時,化學防治技術也有其弊端。如會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出現(xiàn)農藥化學污染,甚至是威脅人畜的健康。針對此,在采用化學防治技術的過程中,就需要盡量發(fā)揮其優(yōu)勢,要選擇效果好且毒性低的農藥。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嚴格依照藥品說明書進行滅蟲,并對農藥的使用范圍及使用濃度進行嚴格把控,避免殺死害蟲的過程中也殺死有益蟲。
綜上所述,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全國均有大面積的種植,做好玉米蟲害的防治工作,是保證種植戶玉米產量的重要手段。為此,就需要對病蟲害的種類進行認真分析,然后根據蟲害類型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手段。同時,玉米品種的培育人員、技術推廣人員,也應與種植人員進行積極配合,以培育出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提高種植戶的病蟲害防治意識,以此實現(xiàn)玉米種植的增產增收,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并最終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