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以簡析西漢早期獅子山楚王陵兵馬俑藝術造型之風范為題,通過其與秦始皇兵馬俑群及咸陽楊家灣陶俑形制細節(jié)差異的對比,揭示出楚王陵自身特有的藝術風貌及造成其獨特藝術風貌的社會歷史根源。
【關鍵字】俑;兵馬俑;藝術風范(風貌)
一、徐州西漢獅子山楚王陵情況簡介
獅子山楚王陵是一座以山為陵、鑿山為藏的大型西漢崖洞式陵墓。據(jù)考證,這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劉戊的祖父即西漢第一代楚王劉交,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胞弟弟,劉戊作為第三代楚王與當時的漢景帝劉啟是堂兄弟,地位非常顯赫。從這一背景來看,如果不能說該墓墓葬及陵墓形制甚為西漢初年社會形態(tài)及經濟制度的縮影的話,那至少部分或典型性地囊括于其中卻并不為過。從這一角度來講,深入研究這座陵墓及其陪葬物,從而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西漢初年的社會形制是相當有意義的。
二、徐州西漢獅子山楚王陵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及藝術風貌
(一)特殊時代背景下俑的濫觴
俑,原是古代一種陪葬用的俑人,主要用作明器,一般多用木制或陶制。陶俑的大量出現(xiàn),重視厚葬的社會風氣是其產生的土壤。1984年在江蘇徐州獅子山意外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漢代兵陣俑群。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進行,2002年11月196個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兵馬俑終于重見天日,部分陶俑色彩保存完好,現(xiàn)已全部進入漢兵馬俑博物館收藏。
盡管這三座墓葬在縱向來看所屬的年代不盡一致,橫向來論墓主的身份不盡相同,但基于他們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大且氣勢宏闊的兵馬俑群,所以運用類比的手法以抽出研究對象——獅子山兵馬俑的藝術風貌,似乎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二)關于秦陵兵馬俑與楊家灣兵馬俑藝術風貌的回顧
震撼世界的秦陵兵馬俑以其恢宏整體的氣勢、寫實個體的精妙以及塑造工藝的繁雜令人驚嘆不已,進而當之無愧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臨潼秦俑的藝術風貌大致可概括為:
1、軍隊組織方面,分為戰(zhàn)車俑、騎兵俑與步兵俑三部分;
2、俑作外形方面,比真人(馬)稍高,大約180cm左右,雙足底有托盤;
3、俑作裝備方面,多著戰(zhàn)袍與鎧甲,不戴盔帽;
4、人物動作方面,多為呆板的立姿,跪射俑動作亦顯呆滯;
5、細部刻畫方面,注重寫實,幾乎按真人的面貌一一塑出。
1970-1976年發(fā)掘的陜西咸陽楊家灣4、5號墓為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年代約在西漢文景時期(179—141BC),該墓為漢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葬。咸陽楊家灣兵馬俑的藝術風貌可簡單概括為:
1、軍隊組織方面,騎、步俑各自獨立成坑,異于秦陵俑坑車、步、騎兵混編的情況;2、俑作外形方面,俑高度約為50-68cm之間不等,大約為真人的三分之一,雙足足底已無托盤;3、俑作裝備方面,注意頭部保護,每俑皆有盔帽之物;4、人物動作方面,咸俑步伍皆站立,動作略顯呆滯,整齊劃一,騎俑跨騎馬背,披黑鎧甲;5、細部刻畫方面,面部方圓、厚唇、多蓄胡須,表情略顯呆滯,色彩保存好,以紅、白、綠色為主。
從以上對楊家灣漢兵馬俑的藝術風貌的概述中來看,這批俑作的基本特征——精致、單純、洗練而又不失自然的特質便躍然紙上了,這一點與秦俑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一絲不茍是完全迥異的。
(三)從楚王陵出土兵馬俑的細部特征析獅山俑的藝術風范
從藝術造型細節(jié)方面來看,獅子山兵俑的臉型均為上寬下窄的瓜子臉型,且不留胡須,這一點與臨潼秦俑、咸陽楊家灣俑的面寬唇厚又蓄胡須所體現(xiàn)的健壯關中人形象判若二別,它要想表達的或許在于展示異于關中人的東夷人面貌清秀的藝術特點,然而在視覺傳達上卻給人以全然一新的新風貌,加之楚國社會信巫術崇浪漫的自然主義情懷,自然滲透出以這一陵墓兵馬俑為代表的,表奏當時楚國社會人文地理因素的自然主義色彩。這可為獅子山兵馬俑具備的又一藝術特色。;
就陶馬來看,獅子山陶馬的形體特征與秦陶馬相接近,幾乎都展示出“頭大、腿短、身肥”的藝術特色,這與腿長身高、頭頸高昂、面骨棱角分明的楊家灣陶馬有很大差別,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如果暫把秦陵陶馬所具備的這一特點歸咎為雕塑技術尚欠發(fā)達之因素的話,那么或許獅子山陶馬若干年后的“再回歸”可視為這一民族、這一地域變化了的審美情趣反作用的緣故。因為任何一個朝代其藝術風格的形成,必然都與其風靡的美學思潮有關。這著實為獅子山兵馬俑藝術風范表現(xiàn)性之三。
總的來看,獅子山兵馬俑盡管在制作上不及楊家灣兵馬俑工整嚴謹,施彩方面不及咸俑的色彩豐富與保存完好,但它卻更重視雕塑自身的表現(xiàn)性——藝術風格與前代秦陵兵馬俑的逼真寫實和英武雄健相比有明顯不同,同時又迥然相異于后來的東漢俑作的活潑律動,而是以謹嚴洗練、寫意浪漫為特點。可以說它的存在基本上屬于一個過渡性的,但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中間階段。其藝術風格的演變一方面反映了漢迥于秦的社會風習,另一方面也映射出時代的變遷給人們帶來的審美觀念的變化。
三、結論
通過與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咸陽楊家灣兵馬俑細部特征方面的比較得出:秦俑屬寫實風格的藝術作品,咸俑則表現(xiàn)為洗練精致的藝術風貌,而獅俑則是西漢楚國藝術家在繼承秦代陶塑藝術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俑的臉部刻畫保持了秦俑之寫實特點,形體上則采用寫意的手法。
總之,無論是秦始皇兵馬俑還是楊家灣、獅子山兵馬俑,其藝術風范的形成都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觀念與社會風氣的再現(xiàn)與反映,因為透過對藝術作品美學價值的評判而去探究人造物形態(tài)背后揭示的觀念意義才是美術考古學的本質之所在。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史·工藝美術卷》史仲文主編: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5(175-176)
[2]《中華藝術通史·秦漢卷》劉興珍,李永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163-166)
[3]《中國藝術學》彭吉象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4-45)
作者簡介:劉佳麗(1985-),女,漢族,山東濰坊人,文學碩士,威海職業(yè)學院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