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正偉
俗話說: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往往指日常生活中人們說話不當心,犯了別人的忌諱或觸及痛處,從而造成隔閡與成見。夜讀《康熙王朝》,書中記載,康熙皇帝有一次就碰到這種情況,但他所取的態(tài)度卻別開生面,引人深思。
康熙暮年,牙齒盡脫。有一天,他同皇后帶眾嬪妃在御池釣魚取樂。偶然釣起一只鱉,正準備收竿,鱉卻脫鉤溜掉,一個妃子叫道:“可惜,讓王八逃走了?!被屎蠼硬缯f:“八成是個老鱉,沒有了門牙,所以咬不住鉤子?!?/p>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但是,當著沒有了門牙的皇上,說王八沒了門牙,猶如當著光頭罵禿驢,犯了欺君之罪。大家一時都惶恐不安,人人手里捏著冷汗。也就在這時,偏有一個生事的妃子,“斜視康熙而笑不止”。斜視而笑,那媚態(tài)分明是挑逗:“瞧,罵了你吧!”那眼神,誰都會被撩起火來。
“康熙怒,以為言者無意,笑者有心,因貶妃終身不得近御。”看來,康熙不愧一代名君,他善于明辨是非,不追究皇后“無心”之舉,卻出人意料地貶了妃子“有意之為”??滴踉谔幚怼盁o意”與“有心”之時表現(xiàn)出清醒冷靜的頭腦和敏銳智慧的判斷力,令人叫絕。
“無意”與“有心”屬于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區(qū)分和把握這兩個方面是人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遇到的問題?!兜茏右?guī)》有言:“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币馑际?,無意中犯的過失,叫錯;有意犯下的過失,叫惡。直截了當給“無意”和“有心”下了定義。宋明理學家朱熹也認為:有心者,刻意為之也,自然有痕跡;無心者,不可端倪也,儼然見高格??梢?,“無意”是善良的,“有心”是叵測的。? ? ?
《古今笑史》上有一則故事:昔年,有個人叩問科舉考試能否中選,就寫個“串”字,請測字先生測卜。測字先生說:“不但鄉(xiāng)試得中,禮部的進士考試也能捷足高登,金榜題名?!绷碛幸豢忌谂?,見“串”字吉祥,也書寫個“串”,讓測字先生觀看。先生說:“你不僅不能中舉,還要得一場大病?!眴栂壬@是為何,先生說:“那人是無心寫了個‘串字,所以應當按本字去測,‘串字含有兩個‘中字;你是有心測這個‘串字,‘串下加‘心,乃是個‘患字。怎么會吉利呢?”同一“串”字,無心者兩“中”,有心者為“患”。故事雖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卻反映出有心與無心的區(qū)別之大。
“無意”之言,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毫無針對性和目的性,可謂“無心插柳”?!坝行摹敝e,權衡之后,包藏禍心,懷有不可告人的企圖和陰謀,實屬“有心栽花”。“無意”雖然缺少智慧,但誠實坦率,無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損人利己的初心;“有心”貌似耐人尋味,卻陰險狡獪,有挑撥是非,火上澆油,節(jié)外生枝的成分。如果把“無意”當“有心”,就可能有失公允,做出糊涂的判斷,事后悔之莫及。如果把“有心”當無意,則可能被花言巧語和諂笑令色所迷惑,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讓小人得逞。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是蒲松齡的是非觀、善惡觀,把“心”引入到判斷“無意”與“有心”標準中來是蒲公的一大創(chuàng)造。這四句話還可進一步補充出其未盡的含義,即:“無心為善,應予重賞;有心為惡,應予重罰?!比?,一生都有過失,都有過錯。如果“無心”所犯,爾后又能及時糾改,則情有可原。如果“有意”而為,而且變本加厲,不思悔改,則不可原諒。
佛教有句禪語:要知天上意,須在云中取,要知心內(nèi)事,須辨眼中神。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對待“無心”之舉,一定要明白“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常理,懷著寬恕的心態(tài),原諒對方不小心“一時說漏了嘴”。對待“有意”為之,一定要堅持“火眼金睛”識本心的原則,抱著言者有意,聽者無心的姿態(tài),瓦解對方幸災樂禍,“看水漲河塌”的企圖。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失之理性,不加判斷,就臉紅脖子粗地大動干戈,豈不正好上了“有心”的歪當,反而傷了“無意”的和氣,事后有可能追悔莫及。
(編輯 ?余從/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