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澤艷
90年人生歷程,70載地質生涯,何立賢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貴州,獻給了祖國的地礦事業(yè),做出了輝煌的業(yè)績,培養(yǎng)了幾代地質人才,凝聚成了“重視野外工作,倡導求實學風”的求實精神。
1920年6月12日,何立賢出生在貴州西部一個耕讀家庭。1936年,他從水城縣冬季師訓班畢業(yè),然后進入貴陽達德學校學習。由于積極活躍,品學兼優(yōu),不僅被免了幾學期的學費,還被選舉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組織過抗日宣傳。
1938年,何立賢進高中。從修文高中到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再到內遷重慶的國立十二中,他的高中讀了三所學校。不過,在國立十二中的那段經歷,對少年何立賢影響尤為深刻。那時,由于他成績名列前茅,且體育、文藝樣樣不落人后,博得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班主任李壽季便為他申請了補助貸學金。
李壽季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弟弟。何立賢說:“我走上地質之路,是受李老師的影響。他在講地理課時,告訴我們,中國礦產資源豐富,開發(fā)礦產能振興工業(yè)使國家富強,教我們什么是火山爆發(fā),什么是礦石,講閃亮的黃金,黑色的煤礦,透明的水晶……”這些新奇知識,加上對李四光先生的景仰,青年何立賢對地質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46年,何立賢從中央大學畢業(yè),并以第四名的成績如愿考進了地質學家的搖籃——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這里,他得到了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教授的直接指導、調教和訓練,受到從實際出發(fā)、重視實踐的求實學風的熏陶。他從標本分類編錄做起,學到了重視實際資料、重視野外調查的地質工作理念。
那時,所里但凡有野外工作,他就主動爭取。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兩年多里,他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野外工作。他說,在野外看到了許多地質現(xiàn)象,得到了優(yōu)秀地質專家的言傳身教,增長許多見識,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取得了不少野外工作的經驗,終身受用,受益無窮。
在后來的地質工作總結中,他說:“野外是地質工作創(chuàng)新的源泉。要學習,要多跑野外,對前人不要迷信,對書本不要迷信,對老師也不要迷信?!贬槍τ行┤伺鲁钥啵瑘D享樂,輕視野外工作,依賴先進儀器設施、在洋人的文獻中走不出來的情況,他更是強調,要重視野外工作,倡導求實學風。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的祖國建設急需大量的礦產資源。1950年3月,何立賢主動加入了由地質學家樂森璕、路兆洽帶隊的西黔探礦隊,進入貴州水城觀音山開展鐵礦詳細勘查工作。不久,因工作安排,樂、路兩位隊長均被調回,探礦隊里就剩何立賢一位技術人員。于是區(qū)域地質測量、礦區(qū)填圖、巖心記錄、槽坑編錄等工作就全由他一人承擔。
沒有老師求教,沒有先例借鑒,他就日以繼夜,邊干邊學邊實踐,開創(chuàng)性地工作。1952年,野外工作基本完成。兩年多時間里,他編制提交了《水城觀音山鐵礦初步地質調查報告》《水城觀音山鐵礦地質簡報》等成果資料,計算出了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326.7萬t。
水城觀音山鐵礦區(qū)工作告一段落后,他立即轉戰(zhàn)遵義團溪和尚場一帶,開展錳礦的勘查找礦工作。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努力,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新型碳酸錳礦。滿懷成功喜悅的何立賢趁勢追尋,通過相似類比分析,推斷出銅鑼井可能有相同的錳礦。果然,1953年底,他們在小林灣巴蕉灣溝中發(fā)現(xiàn)了碳酸錳礦。
那段時間,以何立賢為首,勘察隊伍先后探明的團溪中型錳礦和銅鑼井大型錳礦,不僅使貴州成為我國的重要錳礦資源基地,并使銅鑼井成為全國儲量名列前茅、海內外知名的大型錳礦,為以這兩個錳礦床為原料基地,建成全國規(guī)模最大、集采選冶為一體的錳系鐵合金生產基地(遵義鐵合金廠)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是遵義錳礦區(qū)找礦勘查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刻,1955年何立賢被調入新組建的西南地質局526隊任技術負責,開展松桃地區(qū)鉛鋅礦的普查勘探工作。
當時,權威專家學者和部里來的領導大多認為這里的鉛鋅礦類似于美國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儲量可能達20萬t,前景良好,要求上20萬t的勘探任務。
但是,何立賢作為526隊技術負責人,頂著壓力,提出了否定意見。他以扎扎實實的野外地質觀察調查成果為根據(jù),指出松桃地區(qū)鉛鋅礦的礦石分布特征是星星點點的星散狀分布,通過勘查資料,用面含礦系數(shù)的統(tǒng)計計算的定量分析,證明該區(qū)鉛鋅礦規(guī)模不大,前景不好。他的判斷得到了西南局燕登甲等領導的支持,因而避免了繼續(xù)大干快上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費。幾十年來的找礦實踐也證實了何立賢當時的判斷。
何立賢先生一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他把對地質勘查和地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思考,形成了一些短小精干、令人警醒、難以忘卻的格言、警句?!案愕刭|研究、礦床研究,容易出成果,容易‘國際先進‘世界領先,因為研究對象是獨一無二的。貴州的汞礦就是如此,務川汞礦更是這樣?!彼@樣鼓勵貴州一線的地質科技人員。
面對用人上的唯學歷唯學位的傾向,他指出:“工人里面有人才,博士里面有庸才?!薄耙氐赖?,重業(yè)績”。他鼓勵年輕人要敢想敢干,說:“人們常常祝愿別人‘心想事成,一定要敢想。心不想,事不成?!?/p>
在討論如何實現(xiàn)找礦突破時,他說:“選好熱愛地質、基礎扎實的年輕人,去填圖,填圖,再填圖。從1:20萬,到1:5萬,再到1:1萬,乃至1:5千,步步深入。自然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彼f,找礦,地質是基礎。大礦不是一蹴而就找到的。要捕捉信息,追根溯源,由淺入深,由小到大;要根據(jù)實際需要,運用有效的一切先進技術,但是不能生搬硬套。(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