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彬
在初二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被大家所反復(fù)熟讀的課文,那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前不久我與學生們一起深讀了這篇文章,并且感受較多。這些感受不僅來自課文內(nèi)容所給我?guī)淼那楦猩系墓缠Q,但是更多的情感沖擊還是和學生一起閱讀這個過程帶給我的。
《背影》這篇文章講述的是真摯的父子之情,帶領(lǐng)讀者感受父愛的偉大,培養(yǎng)對長輩的敬愛之情?!氨秤啊笨梢钥闯墒歉赣H的一種特殊“面貌。以“背景”為題,一是表明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印象之深,二是為抒寫父愛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都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對于我來說這種情感是很好感受的,因為在我的生命中父親扮演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我能在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屬于父親的關(guān)懷。這些屬于父親的關(guān)懷仿佛是歷歷在目,回首望去,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的父親似乎也是這樣的。尤其是在我外出求學期間,父親送我離家時總是站在村口張望我,那只不過那時看到“背影”是父親。在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總是禁不住潸然淚下。通過文中仿若能看見那時“角色互換”的我和父親。甚至在講這篇的課文的時候,我也幾次忍不住的哽咽。
因為這樣存在著這種真切的感情,所以我就急切的想讓我的學生們感受這種深切濃厚的特殊的“父愛”,于是上課時我慷慨激昂的向他們介紹與作者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理清文章線索,感知文中父親的形象。試圖通過品味文中樸實自然的語言,體會文中真摯的父子之情,感受父愛的偉大,培養(yǎng)對父輩的敬愛之情??墒窃趯嶋H上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能夠準確的把握課文的基礎(chǔ)知識,但是在體會感情的時候終究還是少了點兒什么。
在第一課時下課后,我便回到辦公室尋找問題的所在之處:為什么學生不能真切的體會到《背影》中所帶給讀者的感受?突然,我的腦海中閃現(xiàn)了一個小的想法:年齡差異。因為年齡差異,使得我和我的學生沒辦法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我的學生大多是十六七歲正好處于青春叛逆期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好是和父母極其容易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所以他們不能從課本內(nèi)容中感受到這種真切的真實的情感。
于是第二課時的時候,我便放下課本,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入手。帶他們?nèi)ジ惺苋粘I钪胁唤?jīng)意小事透露出來的那種父母親情。這個過程就像是我握住他們的手去感受太陽的溫度,去感受藍天,就像是《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感受世間萬物一樣。果然,這種用一顆心焐熱另外一顆心的方法引起了他們情感上的共鳴。進而使他們更好的感受到課文中所傳達的那種真切的思想感情。
這次的思想共鳴是我從側(cè)面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只學習課本上文縐縐的內(nèi)容確實是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剛需”,但是文學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也是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東西。學生們在平常的學習中不能只學習課本上所傳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課文中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不能讓學生們變成只會朗朗讀書的“沒有感情的小怪物”,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為父親的感情做了基調(diào),使我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了父親的背影。同時這次看到父親背影的不僅僅是我,更重要的是有我的學生。
陶淵明在詩中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眱?yōu)秀的文章與學生同閱讀,共欣賞,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中,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與學生一起品味文章的妙處,在與作者、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中產(chǎn)生共鳴,在感同身受中蕩滌心靈,熏陶情感,開闊視野,提高能力,提升素養(yǎng),從而達到讀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