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 盼
自小知道,橘子皮是一味藥,治感冒咳嗽。只要著了涼,背上稍稍有點涼,尚未咳出來,母親就嚷著,踢被子了吧,衣服穿厚實一點!臨吃飯,臨睡覺,將一個搪瓷大罐端出來,讓我走到罐前,頭上罩一塊毛巾,將我的頭摁近罐蓋,把蓋子打開,一股騰騰的熱氣蒸上來。“先蒸,再把湯喝了!”
待熱氣慢慢消散下去,我端起杯子,將里面的料兒都吃個一干二凈。里面有啥?橘子皮,生姜,放點紅糖。每天都這么來一下,居然也不用吃藥,感冒就漸漸好了!
因此,我也繼承了這個習(xí)慣。后來,尋醫(yī)問藥方便了,也不用再拿橘子皮兒當(dāng)藥吃,但仍然曬干,用來做香料泡茶燒菜,卻是一種老傳統(tǒng),老習(xí)慣。
橘皮經(jīng)放,越放越香。老家做辣豆腐,豆腐里面摻進(jìn)蝦米、臘肉、辣椒和橘子皮末兒,放在火上烤,噴香。橘子皮燉肉燒魚,那是常料兒。有橘子皮燉的肉,跟沒橘子皮燉的肉,就少那么一點特有的香味兒。
素常,我在桂花樹下拾掇點橘紅的、金黃的丹桂銀桂兒,曬曬干,再弄點老枇杷葉,剪碎了,曬曬干,再將橘子皮曬曬干,放一點蜂蜜——一杯自制的桂花止咳茶就泡好了!除了老家送來的土蜂蜜,其它都自己拾掇,不花錢。泡在玻璃大壺里,有黃有綠,養(yǎng)眼。
橘子皮兒,也就是陳皮。中國的陳皮,要數(shù)廣東新會的最聞名。淘寶上點開了看,哇,一百多塊一斤。中國茶博會在杭州開,正好在會場,逢著新會縣城的陳皮商人,看到橘子皮兒一剝?nèi)陜海排酶浠ㄋ频模化B疊碼起來,扎好捆好,盛在特制的透明器皿里。價格按照年份,好似建德五加皮、紹興花雕,幾年陳,幾年陳,放得黑黑的,三百多塊一斤!
亞洲的土壤,大概特別適合產(chǎn)橘。越南橘子運到杭州,十塊錢三斤。浙江各地都產(chǎn)橘,柑橘多,便宜,黃巖蜜桔一斤也要將近五塊。要我說,再把多下來的橘子皮做陳皮,做香料,那用處就大了!
書上寫,以前的貴婦住的是“椒房”,就是夯土的泥筑,加進(jìn)了“椒”這樣的香料,除濕,透香,不知道有沒橘枝兒。讀古書,就知道,古代的人并不落后,生活里頭有大講究,精美著呢。要我說,其實這些我們看上去隨意扔的東西,古人都用得好好的,比我們有心呢!
橘子,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水果,在古代卻不是尋常之物。看屈原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橘子,可是皇宮里的稀有果味兒,且,不是容易遷徙的品種,有著堅定不移的高潔品質(zhì)。因此,古人有將自己比作丹橘而自薦的,譬如張九齡,“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歲有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亦有劉伯溫《賣柑者言》,雖然只是買到了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橘子,但因此引發(fā)的時政之感,卻也有一番質(zhì)樸的治國道理。
自然,橘子皮兒還能做燈,冰心的小橘燈,守著童年,守著純真,守著對未來的祝福與希冀!
夏秋,橘子上市的季節(jié),我少不得買上幾袋,吃完橘子,將橘子皮放太陽底下曬。有一天,回家遲了,大概橘子皮干兒剪得一瓣一瓣的,太陽底下,透香,橙黃,招眼兒,居然還招了順手牽羊的主兒。
如今,吃完橘子,我還是將皮兒到處晾,車上也是,桌上也是。這都是外婆身上傳下來的習(xí)慣,可惜如今的年輕人不懂得,不時興了。我想,眼里看到的,會成為記憶,看似不經(jīng)意,卻儲存著,到了哪天,孩子獨立過生活了,這些習(xí)慣就會重新呈現(xiàn)出來。這就叫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