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軍 徐月恩
【摘要】脫貧攻堅新聞報道是一項時間跨度長、覆蓋范圍廣的重大主題報道活動。本文以阜平縣脫貧攻堅新聞實踐為典型案例,對重大主題宣傳中如何把握“時空維度”進行了探討,提出把握新聞事實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鮮明特征、注重脫貧信息的橫向傳播等觀點,并就觀點的實現路徑進行了經驗總結。
【關鍵詞】扶貧攻堅 新聞報道 時空維度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看望慰問貧困群眾,提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自此,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在阜平縣吹響。7年多來,阜平縣脫貧攻堅工作扎實推進,2020年2月,該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仡櫩偨Y保定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保定臺)對阜平縣脫貧攻堅工作宣傳報道的新聞實踐,我們認為,把握好重大主題報道的時空維度對深化新聞宣傳效益、配合社會建設重點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時間維度:新聞報道緊扣扶貧攻堅的階段性特征
時間維度具有單向線性流動的特點,不可逆轉,不能重復。阜平縣在長達7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每個階段都緊扣黨中央國務院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整體部署,呈現出不同時期的鮮明特點。保定臺對阜平縣脫貧攻堅工作的新聞報道也因之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征。
1.引導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fā)脫貧信心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這是阜平縣脫貧攻堅伊始保定臺宣傳報道的主基調。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是革命老區(qū),是當年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國重點貧困縣。如何利用時間節(jié)點,充分反映當地人民群眾從思想認識到行動作為上的轉變,實現習總書記擘畫的脫貧攻堅藍圖,保定臺因勢利導,對貧困群眾的脫貧愿望、脫貧認識轉變進行了大力度跟蹤報道,烘托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的濃厚氛圍。同時,深入剖析了一批典型案例,引導群眾樹立正確脫貧觀念,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打好輿論基礎。如:2013年記者在阜平縣駱駝灣村采訪時了解到,以前阜平縣開展扶貧工作,在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激發(fā)內生動力上做得不夠,扶貧基本上是上級直接給貧困戶發(fā)錢,錢發(fā)完了也就花完了,貧困人口狀況基本上還是在原地打轉,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還有個別貧困戶認為國家支持、干部幫扶是理所當然,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再有,要想富,先修路,但阜平縣在一次扶貧修路過程中涉及幾戶人家的豬圈需要拆除,村民向工作隊和包村干部談條件:不給50萬元不讓拆。還有村民本村修路時在旁邊觀望,說風涼話。記者對上述事件及時進行采訪報道,并配發(fā)點評,擺事實講道理,促進當事人認識轉變,并通過當事人轉變的事實教育帶動其他群眾轉變落后思想。通過新聞報道的引導,觀望、說風涼話的群眾逐步加入到發(fā)展生產、修路施工等隊伍中。通過勞動中的收獲,貧困人口享受到了脫貧成果帶來的實惠,也堅定了他們脫貧奔小康的信心。
2.傳播產業(yè)信息,培育脫貧動能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發(fā)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qū)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yǎng)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xiāng)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贝撕笠欢螘r期,保定臺把阜平縣脫貧報道的重點調整到了如何培育脫貧產業(yè)、建立當地脫貧經濟支柱上。如:2014年,通過專家調研發(fā)現,阜平縣大部分區(qū)域適宜發(fā)展香菇產業(yè),在幫扶干部和各級黨政部門協調支持下,阜平縣很多貧困人口將發(fā)展香菇種植作為實現脫貧的產業(yè)項目,保定臺安排專門記者對此跟蹤報道。針對建起香菇產業(yè)園后有的村民擔心香菇如何賣出去,有沒有最低保護收購價,發(fā)生自然災害后村民的損失怎么補救等,連續(xù)推出了《產業(yè)扶貧托起群眾致富夢》《外地企業(yè)收購阜平香菇》《香菇大棚吸引青年回家創(chuàng)業(yè)》《村民香菇有了保險》等多篇報道。為阜平縣香菇產業(yè)扶貧提供良好新聞傳播支持,促進了這一扶貧項目的發(fā)展。截至2019年底,阜平縣食用菌規(guī)模園區(qū)近百個,產值突破4.5億元,直接帶動農戶2.6萬余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000多戶),實現戶均年增收萬余元。
3.精準扶貧下的新聞策劃與傳播
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與此同時,阜平縣脫貧攻堅進入精準扶貧階段。保定臺新聞報道及時調整跟進,從群眾的所思所盼人手,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對精準扶貧進行宣傳配合。電臺電視臺先后推出《扶貧干部工作日記》《記者蹲點報告》《“老貧農”的脫貧過程》《“我的幫扶故事”——第一書記說扶貧》《易地搬遷村的笑聲》等阜平縣精準扶貧報道,助力當地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新聞創(chuàng)作中,要求記者深入一線采訪,抓取第一手材料,不能簡單照抄照搬文件語言,摒棄空話套話,摒棄機械堆砌數字,避免主觀定性宣傳。通過生動講述典型人物的親歷故事,反映不同貧困主體的精準脫貧過程,真正起到了助力精準脫貧的輿論引導作用。
4.聚焦啃下硬骨頭,真實反映脫貧狀況
2018年以后,脫貧攻堅進入爬坡過坎、沖刺攻堅階段。保定臺新聞宣傳一方面繼續(xù)加大阜平縣扶貧措施、扶貧成效的報道,在助推阜平縣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努力幫助其營造奪取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聚焦當地真實的脫貧狀況,直面問題和不足,助力打牢阜平縣脫貧出列的業(yè)績基礎。在編輯部統一策劃安排下,幾路記者帶著任務,數次深入阜平縣貧困鄉(xiāng)村采訪,反映群眾的真實聲音和生活狀況,對照脫貧標準找差距。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有些基層干部工作不扎實、村民對國家扶貧政策知曉率偏低、有些地方扶貧政策落實不到位、個別村民“兩不愁三保障”不達標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保定臺組織采制播出了《不讓一個兒童輟學》《做好回頭看確保扶貧政策落到實處》等一批新聞稿件、點評短評,促進了當地有關部門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問題和不足的整改。
二、空間維度:新聞宣傳注重脫貧攻堅信息的橫向傳播
阜平縣脫貧攻堅不是孤立的新聞事件,它與國家其他地區(qū)的扶貧攻堅工作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本地主流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及時對外傳遞阜平縣脫貧攻堅故事,同時,把外地扶貧攻堅有效做法和經驗傳播到阜平當地,對促進各方扶貧攻堅的合作共贏具有重要建設性意義。新聞實踐中,保定臺對阜平縣扶貧攻堅報道的“空間維度”主要做了如下舉措:
1.做好脫貧攻堅經驗的跨區(qū)域交流
首先是阜平縣脫貧攻堅經驗的對外推介。阜平是國家級貧困縣,位于太行山一燕山集中連片貧困區(qū)的核心位置,其貧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脫貧攻堅做法與經驗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復制性。在7年多的脫貧攻堅中,阜平縣領導重視、起步較早、工作扎實,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脫貧攻堅實踐經驗。依托阜平縣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我們通過多媒介多渠道大力推送阜平扶貧新聞故事?!缎∠愎阶龀煞鲐毚螽a業(yè)》《易地搬遷:改變貧困人口的命運》《光伏發(fā)電助力貧困人口增收》等作品通過全媒體向不同地域的受眾廣泛傳播,使阜平縣脫貧攻堅經驗在更廣范圍得到借鑒。同時,保定臺對阜平縣脫貧典型的報道,也在更廣范圍產生積極影響。如“自我奮斗,通過生產千層底布鞋擺脫貧困的張永紅”“在村里香菇大棚上班實現致富的王常喜”“在硒鴿健康產業(yè)園就業(yè)脫貧的李勃誼夫婦”等,一個個來自基層脫貧典型的暖心故事讓人們認識到,只要有堅定的脫貧意識,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奮斗,就一定能夠過上好日子。
其次是將外地脫貧攻堅經驗和技能向阜平縣推送,供當地借鑒。保定臺對農節(jié)目開辟“他山之石”專欄,連續(xù)播出外地扶貧知識和動態(tài)。臺屬各新媒體平臺也結合各自特點,轉發(fā)或制作推送扶貧內容作品,供本地借鑒。同時,保定臺還專門開通覆蓋阜平城鄉(xiāng)的大喇叭有線廣播“對農節(jié)目”,精選國內前沿扶貧信息,每天制作播出1小時節(jié)目,傳播扶貧新聞信息、扶貧科技知識等,助力扶貧攻堅。
脫貧攻堅信息的跨區(qū)域傳播和雙向互動交流拓展了阜平縣脫貧攻堅視野,有力促進了當地扶貧工作的開展。
2.做好脫貧攻堅產業(yè)經濟的跨區(qū)域傳播
第一,新聞報道整合社會力量,助力扶貧產業(yè)的形成。在新聞報道促進脫貧攻堅產業(yè)經濟形成與發(fā)展中,保定臺注重運用多媒體渠道,突破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空間限制,讓阜平扶貧產業(yè)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支持。如,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干部2015年到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黑崖溝村開展駐村幫扶,通過實地調研發(fā)現,黑崖溝海拔高,陽光充足,發(fā)展光伏發(fā)電項目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駐村干部和當地干部群眾研究確定了發(fā)展光伏產業(yè)的脫貧計劃,但1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村里拿不出。了解情況后,保定臺對這一新聞進行了報道,并通過“兩微一端”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此后,素不相識的各地網友發(fā)起網上“眾籌”,黑崖溝光伏發(fā)電項目啟動資金得到解決,順利建成投產。僅此一項,村民每人每年增收1000多元,達到了穩(wěn)定脫貧標準。
第二,新聞宣傳聚焦本地優(yōu)勢,助力扶貧產業(yè)融入社會經濟大循環(huán)。阜平縣有核桃、大棗、蘑菇等特色農產品和獨特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保定臺在阜平縣扶貧攻堅宣傳中特別注重了新聞宣傳與促進當地產業(yè)發(fā)展的結合。如:現場直播“2019年農民豐收節(jié)”,保定臺通過新媒體平臺重點對阜平縣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進行推介。網絡直播式新聞報道跨越了新聞傳播的空間局限,在方便各地受眾遠距離了解阜平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的同時,加深了對阜平特色產業(yè)與獨有資源的認識,帶動了阜平產品銷售和旅游業(yè)興起。
3.做好脫貧攻堅人文交流的跨階層互動
扶貧攻堅中,新聞傳播不僅承擔輿論引導、經驗交流、促進經濟建設職責,還有組織社會活動職能。新聞實踐中,保定臺首先注重提高新聞宣傳實效,組織社會各階層參與扶貧。如:充分利用新聞報道發(fā)起多種扶貧社會捐助活動,僅2018年保定臺就組織扶貧捐助活動20余場,向貧困人口捐助款物價值40余萬元;同時,還發(fā)起城市居民到阜平縣貧困村“認養(yǎng)一棵果樹”活動等,收到良好成效。其次是架起溝通橋梁,就脫貧攻堅話題促進城鄉(xiāng)居民跨地域、跨階層溝通互動。如保定臺在新媒體平臺新聞板塊開通扶貧新聞留言板,暢通社會各界參與渠道;在新媒體平臺交流板塊進行扶貧話題議題設置,組織社會各階層與貧困人口就扶貧話題開展網上對話等?;咏涣鞯捻槙常龠M了貧困人口與主流社會扶貧價值觀念的統一。
三、結語
脫貧攻堅宣傳是一項時間長、范圍廣的重大主題報道。新聞實踐中應遵循新聞規(guī)律,根據事件發(fā)展過程進行全方位“鏈條式”報道脫貧攻堅活動,并著重突出不同階段的顯著特征。同時,脫貧攻堅報道要堅持新聞報道的關聯性原則,讓脫貧報道走出當地,讓各地扶貧信息流入本地,讓不同階層受眾互相了解。通過主流媒體的傳播參與,促進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
(本文編輯:黃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