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guī)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xiāng)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7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高位推進,40多次國內考察涉及扶貧工作,連續(xù)6年召開跨省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2個省區(qū)市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充分發(fā)揮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激發(fā)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凝聚起全社會扶貧開發(fā)的強大合力。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講好中國的扶貧故事,要緊扣決戰(zhàn)決勝主題,把握全面收官特征。主流媒體充分發(fā)揮黨和人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宣傳解讀脫貧攻堅政策措施,發(fā)展創(chuàng)新媒體議程設置,融合多種宣傳報道手段,助力社會各界對脫貧攻堅工作有更清晰、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新聞工作者奔赴基層、扎根群眾,貫徹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吹響決戰(zhàn)決勝的沖鋒號,奏響脫貧攻堅的交響曲。
“以人民為中心”,講好貧困地區(qū)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感人故事。主流媒體記者深入連片特困地區(qū),走村入戶進行采訪,駐村蹲點開展調研?!鞍鸦鶎优鼙榕苌钆芡浮?,用最真實、鮮活的素材,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十八洞的19張笑臉》以圖文搭配音視頻的形式,用19張十八洞村村民的笑臉,引出19個靠雙手擺脫貧困的奮斗故事?!缎↑S花大產業(yè)》,“小黃花”成為農民的“致富花”。異地幫扶的“閩寧鎮(zhèn)”,向社會展示易地搬遷給貧困群眾帶來的新生活、新變化?!包S河水甜,共產黨好”,從茅草屋到小洋樓,大局著眼,小處人手,以當地百姓的幸福生活,繪就一幅幅“美麗鄉(xiāng)村”的新畫卷。
把新聞寫在大地上,講好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的奮進故事。主流媒體依托全媒體矩陣,精準定位、創(chuàng)新形式、融合報道,統籌做好系列專題策劃。廣播訪談《“新愚公”李保國》通過大量生動、感人的幫扶細節(jié),講述這位扎根太行的扶貧干部35年的風雨路、魚水情?!峨訒洝芬跃W感十足的短視頻形式,將扶貧干部宋鵬通過一碗臊子面帶領甘肅隴南大寨村脫貧致富的奮斗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新聞工作者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推廣扶貧經驗,宣傳先進典型,彰顯攻堅路上的情懷、擔當。
經過7年多精準扶貧、4年多脫貧攻堅戰(zhàn),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新聞工作者深入踐行“走轉改”“三貼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做精做深扶貧報道,抓好用好先進典型,把各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方法、扶貧扶志扶智的新舉措充分展示和彰顯出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展示近年來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為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戰(zhàn)營造氛圍、提振士氣。堅持正面宣傳,加強建設性的輿論監(jiān)督,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在報道過程中發(fā)現潛在矛盾、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群眾訴求,自覺擔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攜手打造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越到緊要關頭,越要真抓實干,越要克難奮進,越要堅定信心。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期待新聞工作者發(fā)揮更大作用,做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為奪取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作出貢獻。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