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東 莊瑞寧 蘇鈴愉
關鍵詞新時代 陪審員 人民陪審員制度
一、我國目前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立法創(chuàng)新
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來源于古希臘,由古希臘首創(chuàng)的陪審制度為中世紀的歐洲各國提供了重要的司法案例。在之后,被歐洲少數(shù)國家所繼承,并盛行于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多年之后,又被英美兩國發(fā)揚光大。從世界陪審制的歷史演進來看,陪審制度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民眾綜合素質及認識水平的提高逐漸完善的。如果超越客觀條件和社會承受力追求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快速擴張,都不可避免地會導向低質或異化的結果。在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發(fā)展必須要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必須要對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系統(tǒng)性作充分的評估,走漸進發(fā)展的道路。在新時期,我國必須進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深入改革,將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我國不斷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新,以此符合我國國情,推動我國司法進步。
(二)存在司法人員壟斷司法權的現(xiàn)象
受古希臘封建思想的影響,我國目前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司法人員壟斷司法權的現(xiàn)象。古希臘陪審制度中存在大量的封建思想的基礎,這對我國后期的人民陪審制度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在司法人員壟斷司法權的情況下,司法權力缺乏民主化,同時也很難避免司法人員對司法案件的錯判。司法人員壟斷司法權,容易導致司法人員產(chǎn)生對司法案件先入為主的偏見思想。而在產(chǎn)生偏見思想的情況下,往往會產(chǎn)生人情案和冤假錯案,導致司法的不公正。因此,司法人員對司法權的壟斷是我國司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問題。
(三)缺乏民主權利的普遍化
我國目前的人民陪審員總體數(shù)量仍然不足,且具有固定化的趨勢。人民陪審員數(shù)量不足,無法保證民主權利的普遍化,尤其陪審員組合的固定化,難免會出現(xiàn)司法不公正的現(xiàn)象。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建立之初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司法的民主性,但是由于沒有明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與義務,導致無法保證廣泛性的民主。
因此,在新時期、新思想、新方法的指導下要進行徹底的改革,從各個層面出發(fā),對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進行個性化并且針對化的改革,以此來保證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民主化與科學性。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作用
(一)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程序
人民陪審員制度就是保證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程序的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程序,就是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民主性的保證。在維護司法權威的基礎上,要與民主性相互制約。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司法程序,能夠有效地保證司法過程的公開性,讓人民群眾在公開透明的環(huán)境下進行司法程序的審核。只有在司法與民主相互作用的條件下,才更有利于保證司法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人民陪審員制度以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程序的形式來保證公眾對于司法權的分享與制約。
(二)制約專業(yè)法官審判權
人民陪審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制約專業(yè)法官的審判權。如果專業(yè)法官的審判權長期得不到制約,就無法保證司法過程的公平性,同時也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人情案。在專業(yè)法官完全擁有審判權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xiàn)法官先入為主的偏袒性思維,在這樣的思維條件下,就會非常容易出現(xiàn)冤假錯案。所以制約專業(yè)法官審判權,不僅僅是為了保證司法權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在我國司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公開透明,也需要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完全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三)體現(xiàn)司法民主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體現(xiàn)司法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目的是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司法審判活動,并讓民眾的參審作用更好發(fā)揮出來。這就要求制度發(fā)展堅持實事求是、務求實效,統(tǒng)籌考慮技術環(huán)節(jié)和民眾的參與意愿、參與能力,多做打基礎、利長遠、聚共識的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審判的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進策略
(一)加強立法,彌補立法缺陷
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斷地加強立法,彌補立法缺陷。我國舊時期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缺陷的主要問題就是對立法的忽略,而在新時期,對司法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必須要重視加強立法,彌補立法的缺陷。加強立法,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fā):一是對陪審員自身權利與義務的制約與明確。要想完善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就必須要在立法中明確陪審員自身的權利與義務。讓人民陪審員在法律的制約下,充分行使自身權利,履行自己該履行的法律義務。二是對人民陪審員范圍的確定,由于對陪審員約束范圍的不明確,也很容易出現(xiàn)司法勾結的情況。代表人民民主的人民陪審員沒有相關的約束,不能真正地代表民主。三是對陪審案件審核流程的約束,對于賠償案件審核流程,必須要有法律的約束。只有嚴格遵守法律的流程制度,才能充分保證司法過程的科學性與民主性。
(二)改革陪審員人數(shù)制度,提升陪審員人數(shù)制度的科學性
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不能忽視對陪審員人數(shù)制度的完善?,F(xiàn)階段我國的人民陪審員人數(shù)較少,并且陪審員出現(xiàn)了固定化的問題。在人民陪審員人數(shù)較少的情況下,很難做到民主的普遍化。培訓人員人數(shù)較少,無法保證人民陪審員對司法過程的完全參與。這也就意味著無法保證對司法過程的完全監(jiān)督,人民陪審員并不能完全地參與司法過程,難以保證司法過程的人民民主。所以對于培訓員人數(shù)較少的問題,需要做出制度的創(chuàng)新,從制度層面出發(fā),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進行陪審員人數(shù)制度的改革,同時也要改變陪審員固定化的問題。
(三)立法明確陪審員自身權利與義務
人民陪審員對自身權利與義務的不明確,就無法保證其充分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所以針對人民陪審員自身的權利與義務,必須要做出立法明確。在立法的基礎上,才能夠對人民陪審員自身權利進行充分制約,并強制其履行其義務。在缺乏立法明確的情況下,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陪審員在執(zhí)行時行使權利,而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同時也存在著人民陪審員無法完全行使自身權利的情況,人民陪審員對自身權利的不明確導致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對民主的忽略。而人民陪審員對自身義務的不明確,間接的忽視了司法的權威。為了充分保障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民主性,并且保證司法的權威就要從立法層面充分明確人民陪審員自身的權利與義務。
(四)明確陪審案件范圍
陪審案件范圍是在司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對于陪審案件范圍的明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陪審案件范圍,往往是聽從專業(yè)司法人員的建議,而在新時期立法改革中,必須要改變缺乏立法的缺陷。從立法的層面出發(fā),明確陪審案件的范圍,使司法過程中的陪審范圍擁有法律制約。明確陪審案件范圍,充分發(fā)揮人民陪審制度的作用。
(五)重視陪審員制度的系統(tǒng)性、程序性和實效性
為了避免人民陪審員制度名存實亡的問題,就要重視陪審員制度的系統(tǒng)性,程序性和實效性。所謂系統(tǒng)性,就是要將整個陪審系統(tǒng)化,在立法的保證下使每一項司法案例都在同一系統(tǒng)之中。所謂程序性,則是保證人民陪審制度公正公開的重要武器。在法律強制的程序中,不忽視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司法內容的確定,以此來保證司法過程的公開透明。所謂時效性,強調的是對司法過程任一環(huán)節(jié)的及時性反饋,讓人民陪審員和當事人能夠在最及時的時間內發(fā)表自己意見,了解案件譯情。
(六)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
新時期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就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在新時代核心價值理念的引導下,創(chuàng)造出屬于新時期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使得改革之后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符合時代潮流,適應新時代的變革。
(七)不能忽略對陪審員的監(jiān)督管理
改革完善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不能忽略對陪審員的監(jiān)督管理。任何制度下的人員活動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制約,不能全憑自覺。在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過程中,要充分完善對陪審員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使得陪審員在制度的制約下,明確自身權利與義務,不做法律不允許的事情,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同時,對于陪審員的監(jiān)督管理也要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因為陪審員自身的行為會直接關乎到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民主性,直接關乎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以法律作為約束的基礎,更加能保證陪審員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充分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受損失。
四、完善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積極意義
(一)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擴大司法民主
針對我國原有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缺陷,需要進行新時代的完善。對于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與改革,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擴大司法民主。從法律的角度出發(fā),用法律來制約權力機關的權利,保證人民群眾的司法權利。從司法角度充分擴大司法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有效避免了專業(yè)法官對司法權的壟斷
對于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無疑有效避免了專業(yè)法官對司法權的壟斷。在這種情況下,使我國的司法案件處于一個較為民族化,較為公開的環(huán)境之中,有利于保證我國司法結果的公平公正,保證人民的司法權利。
(三)減少司法與民眾的隔閡,增加公眾的司法認同感,維護社會穩(wěn)定
對于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有效減少了司法機關人員與民眾的隔閡,同時增加了公眾的司法認同感。由此更好的維護人心的穩(wěn)定,保證民族的團結,推動社會的長治久安。
五、結語
在過去社會各界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認識不夠,導致了對人民陪審員制度重視度的缺乏。在長期忽視人民陪審員制度民主性的條件下,無法保證司法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由此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而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司法民主性的重視,同時掀起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浪潮。在完善新時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我國的司法民主,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專業(yè)法官對司法權的壟斷。在新時期,通過司法的改革,減少了司法人員與民眾的隔閡,增加了公眾對司法的認同感,進一步的維護了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