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松
有些年頭沒有吃上柴火灶做的飯菜了,有些懷念,有些不舍,柴火灶那是上世紀(jì)家家做飯做菜的灶臺,那裊裊炊煙就是從這柴火灶里升起,人間的煙火也是從此升騰,大自然的美味也從這里彌漫開來……
柴火灶是用土坯壘起來的,高約1.2米左右,灶臺臺面用水泥和石灰混在一起磨平,灰白灰白的,灶上是一大一小兩口鐵鍋,大鍋一般是用來燒水和做米飯的,小鍋用來炒菜。灶臺上常備油罐、鹽罐、醬油瓶;灶門前常備火鉗、柴刀和吹火筒。柴火灶是母親的天地,每天都能從上面端出可口的飯菜,滿滿的柴火味,滿滿的媽媽味道。
一年四季,母親忙完田里的活,就在那柴火灶旁繼續(xù)忙碌著,生火,做飯、炒菜,鍋碗瓢盆,叮叮當(dāng)當(dāng),煙熏火燎,急急忙忙地趕時間做一家人的飯食。有時我會坐在灶門前一邊燒柴火,一邊看書,灶膛里飄出來的火苗把臉烤得發(fā)燙,身上直冒汗。那時坐在灶邊燒火主要是想吃烤紅薯和甘蔗,把紅薯或甘蔗洗凈,直接放在灶里,用柴火灰埋好,過一陣兒,待飯菜熟了,紅薯或甘蔗也就熟了,把埋在上面的柴火灰輕輕去掉,用火鉗拿出,放一會兒,冷卻,然后輕輕拍打,用嘴吹掉粘在表面的灰塵,吃上一口滿嘴生香。
父親平時不怎么在灶前幫母親,但每到做年夜飯時,父親會和母親一起做飯,父親坐在灶門前,負(fù)責(zé)生火,母親在灶臺前忙前忙后,母親會不時跟父親說:“火燒大一點?!备赣H嗯一聲,加點柴火,兩人相互配合著,好溫馨,不像平時做農(nóng)活那樣,大聲大氣,爭爭吵吵。那時看到父母做年夜飯,心里感到幸福和心安。
漸行漸遠(yuǎn)的流年,再也見不到柴火灶,也聽不到柴火燃燒時畢畢剝剝的聲響,但那股柔和醇厚的味道,將是我記憶中一種永遠(yuǎn)不會褪色的懷念,它是親情,它是人間煙火,它更是我不變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