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英,徐麗麗,徐 明
(江蘇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1153)
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L.) Gray]屬紅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屬大型真菌,常與松屬樹種共生,又名雁來蕈、烏松菌、松樹蘑[1],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我國江蘇、浙江、四川、重慶、云南、廣西、貴州等十幾個省份[2-4]。松乳菇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且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膳食纖維、脂肪酸、維生素等,近年來更是發(fā)現(xiàn)其富含生物活性物質(zhì),具有抑菌、免疫調(diào)節(jié)和抑制癌細胞的作用,是藥食兩用的山林珍品[5-8]。
本文繼松乳菇菌種固體培養(yǎng)基篩選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松乳菇栽培種的培養(yǎng)基配方進行了篩選,并對馬尾松林地播種松乳菇的產(chǎn)菇情況進行了初步研究。測定了維持真菌和寄主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礦質(zhì)元素鈣、鐵、鎂、磷、鉀、鋅在不同馬尾松林分中的含量,以期找尋林間土壤中礦質(zhì)元素的含量對松乳菇出菇的影響,為探索松乳菇最適環(huán)境因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1.1 菌種來源 松乳菇(菌種編號cfcc 83417),引自中國林業(yè)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菌種資源庫,來源地遼寧寬甸;松乳菇(菌種編號SLD 01),采自江蘇溧陽天目湖地區(qū)的馬尾松林內(nèi),實驗室分離培養(yǎng)所得。松乳菇組織分離如下:取野外采摘的野生鮮嫩菌株,需形態(tài)完好,不變色,連根帶土用白細布或白紙包住。在接種箱內(nèi),于菌蓋與菌柄相交處取1小塊組織,用接種針挑入試管斜面,輕輕壓平。由于松乳菇菌根易碎,無需使用刺激性藥物(如福爾馬林)進行消毒。取種菇塊要細心,組織分離全過程需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完成。
1.1.2 菌種培養(yǎng)基制作 母種培養(yǎng)基配制:cfcc 83417的培養(yǎng)基配方為蛋白胨1 g,蔗糖19.9 g,瓊脂20 g,FeSO40.5 g,MgSO40.5 g,KH2PO40.3 g,VB10.1 g,松針水1 000 mL。SLD 01的配方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清水1 000 mL(PDA)。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玉米粉1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K2HPO40.5 g,MgSO40.5 g,松針水1 000 mL。
1.1.3 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 配方①: 松木屑30%,棉子殼57%,麥麩10%,糖、過磷酸鈣、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針水;配方②: 松木屑49.5%,棉子殼36.5%,麥麩10%,糖、過磷酸鈣、玉米粉和石膏各1%;配方③:松木屑38.5%,棉子殼45.5%,麥麩10%,過磷酸鈣3%,糖、玉米粉和石膏各1%。以上配方均裝入12 cm×15 cm的無紡布袋,滅菌后于25 ℃下恒溫培養(yǎng)。每菌種每配方接種20袋,2個重復(fù)。
1.2.1 試驗地基本情況 本次試驗分別選取溧陽市天目湖鎮(zhèn)三勝村小四方村丘陵地、溧陽市天目湖鎮(zhèn)毛尖村馬尾松林地和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善橋林場的馬尾松林作為試驗樣地。
小四方村試驗地選取南坡,為自然生長的松林地,林下郁閉度0.7—0.8。喬木層主要為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25 a以上),其次為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等;灌木層主要為烏飯樹(VacciniumbracteatumThunb.)、金櫻子(RosalaevigataMichx.)、小果薔薇(RosacymosaTratt.)、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 Li]、馬桑(CoriarianepalensisWall.)、杜鵑(RhododendronsimsiiPlanch.),還間有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鹽膚木(RhuschinensisMill.)等;草木層主要有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 Beauv.]、黃茅[Heteropogoncontortus(Linn.) Beauv. ex Roem. et Schult.]、狗芽根[Cynodondactylon(L.) Pers.]等禾本科植物,還間有少量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 Sw.]及苔蘚植物等。
毛尖村試驗地,為農(nóng)田改造的馬尾松林地,植被主要為馬尾松5年生幼樹、構(gòu)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L.) Vent.]幼苗,林下草本主要為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canadensisL.)、狗尾巴草[Setariaviridis(L.) Beauv.]、拉拉秧[Humulusscandens(Lour.) Merr.]、翅果菊[Pterocypselaindica(L.) Shih]。
東善橋林場試驗地選取西南坡,林下郁閉度0.4—0.5。喬木層主要為馬尾松(25 a以上),其次為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苦楝(MeliaazedarachLinn.)、烏桕[Sapiumsebiferum(L.) Roxb.],灌木層為野薔薇(RosamultifloraThunb.)、杜鵑,林下植被主要為蓬蘽(RubuscrataegifoliusBunge)、白茅、黃茅、樟茅。
1.2.2 松乳菇松林下播種方法 本試驗選在夏秋多雨時節(jié),氣溫25—32 ℃之間進行野外馬尾松林地播種。先將供試菌種經(jīng)人工室內(nèi)培養(yǎng)后接入栽培種培養(yǎng)基,于25 ℃下恒溫培養(yǎng)。至菌絲長滿菌袋后,進行野外播種。在試驗地馬尾松樹根周圍處挖出“弧形”槽溝,在溝槽內(nèi)均勻播撒1袋菌種,后蓋上草和松針。每1菌種播種50個溝槽。待45 d后檢查菌絲是否萌發(fā)和觀察出菇情況。
分別于上述3個試驗樣地采集馬尾松樹根周圍土壤。每組設(shè)5個重復(fù)。土壤編號后裝入封口袋中,下同。采集土壤后進行松乳菇菌種播種,每1試驗地至少播20袋松乳菇菌種。
1.3.1 土壤含水率測定 取部分采集的土壤稱得濕質(zhì)量(W),置于烘箱中105 ℃烘干至恒質(zhì)量得干質(zhì)量(DW),土壤含水率(%)=[(W-DW)/W]×100。
1.3.2 土壤礦質(zhì)元素測定 采用硝酸-雙氧水-氫氟酸法進行土壤消解,ICP-AES測定土壤中礦質(zhì)元素含量。采集的土壤自然風(fēng)干,研磨,過100目篩備用。稱取樣品0.1 g(精確至0.000 1 g),加入消解內(nèi)罐中,加入5 mL濃硝酸,放置過夜。加入2 mL過氧化氫,2 mL氫氟酸,旋緊不銹鋼外套,放入恒溫干燥箱消解,于150—170 ℃消解4 h,冷卻后取出,緩慢旋松不銹鋼外套,將消解內(nèi)罐取出,在電熱板上160 ℃加熱30 min,用1%硝酸定容至25 mL。在美國熱電ICP電感耦合等離子發(fā)射光譜儀ICAP6300上測定各元素含量。
將cfcc 83417菌種和SLD 01菌種分別用母種、原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3 d后,轉(zhuǎn)栽培種培養(yǎng)基,放入培養(yǎng)間恒溫25 ℃培養(yǎng)。3 d后觀察,菌株生長速度幾乎一致,菌絲體白色、纖細,深度已達3 cm,平均每天生長1 cm,約占菌袋的1/2,其中配方③菌絲已長達3.5 cm。第6天觀察,菌絲已幾乎長滿菌袋,其中配方③菌絲已長滿菌袋,并有菌絲從菌袋長到菌袋外面。同時,培養(yǎng)7 d后其他2個配方的菌絲也長滿了菌袋。試驗結(jié)果說明配方③的菌絲生長要略快于其他2個配方(見表1)。因此,配方③可以作為栽培種培養(yǎng)的配方,培養(yǎng)出的菌絲粗壯潔白,生長最快,長勢好。
于夏秋多雨時節(jié),氣溫25—32 ℃之間,在3個試驗樣地分別播種用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③培養(yǎng)的cfcc 83417和SLD 01菌種。播種45 d后檢查,小四方樣地的2個菌種均有明顯的菌絲萌發(fā)。秋末、初冬檢查,發(fā)現(xiàn)小四方樣地2個菌種分別在播種槽邊長出32和51個子實體,出菇的溝槽分別占34%和48%,平均每個溝槽出菇分別為1.88個和2.13個,其中叢生菇比較多,且出菇的生長形態(tài)與野生菌相似。而其他2個試驗樣地均未觀察到出菇或現(xiàn)蕾現(xiàn)象。試驗結(jié)果表明,利用野外適宜的馬尾松林資源,在夏秋氣溫25—32 ℃之間播種,可以獲得較多的菌菇(見圖1)。
表1 不同培養(yǎng)配方對不同松乳菇菌種袋裝栽培菌絲體生長速率的比較 d
圖1 松乳菇cfcc 83417(左)和SLD 01(右)野外出菇照片
2.3.1 含水率 不同播種地的土壤含水率如圖2所示。不同播種地的土壤含水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小四方丘陵地的土壤含水率與毛尖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無顯著差異,但極顯著高于東善橋林場的土壤含水率。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2 不同試驗地土壤含水率
2.3.2 礦質(zhì)元素 不同播種地的各礦質(zhì)元素含量如圖3—8所示。土壤鈣、鉀、鎂、鐵、磷、鋅元素含量在不同播種地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小四方丘陵地的土壤鉀元素含量極顯著高于其他2個試驗地;鈣、鐵、磷元素含量極顯著低于其他2個試驗地;鋅元素含量與東善橋林場無顯著差別,但極顯著高于毛尖村林地;鎂元素含量與東善橋林場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毛尖村林地。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3 不同試驗地鈣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4 不同試驗地鉀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5 不同試驗地鎂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6 不同試驗地鐵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7 不同試驗地磷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結(jié)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圖8 不同試驗地鋅元素含量
本文用3種培養(yǎng)基配方分別接種松乳菇菌種cfcc 83417和SLD 01,發(fā)現(xiàn)配方③的菌絲生長要略快于其他配方,6 d后菌絲均長滿菌袋,菌絲粗壯潔白。因此,配方③為栽培種菌絲培養(yǎng)的適宜配方。
有文獻報道,土壤中少量的鈣、鎂、鐵、鋅等金屬元素是外生菌根菌生長所必須的營養(yǎng)元素,有利外于菌根菌的生長發(fā)育,但若濃度過高會起毒害作用[9]。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適宜播種松乳菇菌種的馬尾松林郁閉度為0.7—0.8,林下植被豐富,土壤較濕潤,且含較高的鉀、鋅元素和較低的鈣、鎂、鐵、磷元素。用配方③培養(yǎng)的cfcc 83417和SLD 01栽培種,夏秋氣溫25—32 ℃時,在馬尾松樹根周圍挖“弧形”槽溝,播菌種,覆上草和松針,于秋末、冬初可以長出較多的松乳菇子實體,出菇的生長與野生菌相似。試驗說明,松乳菇可利用馬尾松林地資源進行馴化栽培,具有較為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