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 年)三月,先是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明王朝土崩瓦解。隨后,又是駐守在山海關的明寧遠總兵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十月,清王朝定都北京。時,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是為南明。
一年以后(弘光元年,公元1645 年),清軍在掃清明北方殘余勢力,并把李自成部趕到湖北后,又開始揮師南下與東進,南明尚書史可法率揚州百姓抗擊清軍,揚州城破后,清軍對揚州展開了大屠殺,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眾,史稱“揚州十日”。隨后,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zhèn)江。弘光帝出逃蕪湖。五月十五日,留守于南京的南明眾大臣打開城門,投降了清朝。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俘獲,之后,被解往北京。
南京失陷后,南明四分五裂。各地有野心的明宗室紛紛自立為王,先后有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益王朱慈炲在撫州、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宣布監(jiān)國,但都是曇花一現,有的僅數天就被推翻了。其時,南明已無像樣的軍隊,在清軍南下和東進的過程中,多為當地人民自發(fā)抵抗。其中,尤以嘉定、江陰為最。嘉定人民誓死抵抗,遭到了清軍報復性的“嘉定三屠”;江陰死戰(zhàn)81 日,舉城戰(zhàn)亡。
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宣布監(jiān)國,繼而稱帝,國號隆武。一月后,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宣布監(jiān)國。這時,清后方發(fā)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xù)南進。但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卻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開展抗清斗爭,而是自己之間為爭正統,而相互攻伐。
隆武二年(公元1646 年)六月,清軍再次南下,魯王兵敗,逃到了海上。九月十九日,清軍占領福京,隆武帝被亂箭射死。
十月初五,桂王朱由榔又宣布監(jiān)國,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又援引“兄終弟及”之名義在廣州稱帝,史稱紹武帝。消息傳到時在梧州的桂王朱由榔耳朵里,朱由榔大怒,隨即在梧州稱帝,建立了永歷政權。但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的是,明知清軍正在步步緊逼,兩家還在為爭正統,打得頭破血流。結果清軍一到,朱聿鐭就被清軍俘虜了,此時距他宣布稱帝,才40 天。朱由榔也沒好哪去,清軍一來,就逃跑到了云南……
至此,華南各省反清勢力,已基本被肅清,唯有原朱聿鐭手下的大將軍、后又改投了永歷政權的鄭成功,還在福建廈門一帶堅持抗清。鄭家軍的戰(zhàn)力很強,甚至一度打到了南京,終因內部出了叛徒,鄭家軍不得不退走海上。
1661 年,清軍攻入云南,永歷帝朱由榔隨后流亡到了緬甸。同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并在臺灣建立了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王朝。明鄭王朝名義上是隸屬于永歷政權的,但其實是一個獨立王國。兩年以后,吳三桂攻入緬甸,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
之后,明鄭王朝又堅持了20 來年,在此期間,清朝與明鄭王朝一直是談談打打,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清將施瑯率軍攻占臺灣,明鄭王朝亦隨之灰飛煙滅,至此,清王朝才算是徹徹底底地一統了江山。
說了這么多,無非是想讓大家知道朱彝尊50 歲前,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社會當中。
作為明朝的遺民,在這改朝換代的時代大背景下,他內心對于清朝的統治,也是經歷了一個從抗拒到接受的過程。
據說,朱彝尊早年還從事過一些抗清活動。但隨著清朝在江南逐漸站穩(wěn)腳跟,并推出了一系列發(fā)展經濟,保障民生的舉措后,他也逐漸認清了形勢,從此安心做了清朝的順民。
在明亡后的20 多年里,應該說他一直過得都是顛沛流離的生活。36 歲以前,基本都是靠教書為生,生活很是辛苦,不過倒也以詩詞歌賦,結交了不少名人,如王士禛、顧炎武、屈大均、錢謙益、黃宗羲、查慎行和汪森等;36 歲以后,基本就靠給一些大官充當幕賓為生了,如他曾客居在山西布政使王顯祚、廣東右布政使曹溶、宣府(今河北宣化)守備嚴偉、山東巡撫劉芳躅、潞河(今北京通州區(qū))僉事龔佳育等人幕中,甚至,還成為了納蘭性德的座上賓,生活也就逐漸好了起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 年)正月,康熙皇帝眼見“三藩之亂”將平,國勢基本穩(wěn)定,心中高興,詔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fā)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朕萬幾余暇(‘幾’通‘機’。萬幾余暇:意謂日理萬機之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學之士,用資典學……凡有學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士,不論已仕未仕,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及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p>
時,全國一共有143 名文士獲得了推薦,時年已經50 歲的朱彝尊也獲得了戶部侍郎嚴沆和吏部給事中李宗孔等人的推薦。遂于江寧赴京,準備參加將于來年三月舉行的考試。
博學鴻儒科與雖然也算是科舉考試的一種,但與正常的科舉考試最大的不同,在于正常的科舉考試考舉人必須先考得秀才、考進士必得先考得舉人,而參加博學鴻儒科的考試,并不非得有舉人身份,只要有“在京三品以上官員乃在外督撫布按”的推舉,便可參加考試,一旦考過,即可比照新科進士,授予官職。當然,被推薦之人,絕大部分還是都有舉人身份的,甚至還有一些是已考中了進士,但還在待崗的進士。
考試畢,有50 人通過了考試。其中,一等20 名、二等30 名。朱彝尊考中的是一等,隨后,他就被授予了翰林編修一職,進入“明史館”,參與了《明史》的修撰。
其時,和他一樣是以布衣(即之前沒有任何功名加身的考生)授翰林的一共有四人。除他之外,還有嚴繩孫、潘耒和李因篤。
朱彝尊在成為翰林編修后,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滴醵?,《明史》修完后,他又被任命為日講起居注官,同年秋,他還擔任了江南鄉(xiāng)試的副考官;二十二年,他又入值了南書房,特許紫禁城騎馬,賜居禁垣(景山以北,黃瓦門東南,這里屬于內城,原是不允許漢官居住的);二十三年,又被賜宴乾清宮,還時不時的就會賞賜給他一些肴果,讓他帶給家人。
康熙三十一年,朱彝尊終于64 歲之齡,告老歸田。以后,康熙皇帝幾次南巡,他都有迎駕于無錫,與帝于行宮相見,進所著之書籍,康熙皇帝還賜給了他一塊“研經博物”的匾額。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公元1709 年11 月14 日)子夜,無疾而逝于無錫,享年81歲。據說他在臨終前幾天,還問其孫說:“吾集(《曝書亭集》)不知何時可以刻完?年老之人,不能久待,奈何!”十三日晚間,尚問及刻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