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塔在回水泊梁上。
回水泊梁是四川營山朗池鎮(zhèn)綏山梅家橋的一座山梁子,綏山位于老縣城最東,為老縣城周圍群山中的較高處,坡緩。那時,老縣城從塔下向西延伸,非字型鋪開,兩邊繁復(fù)的街衢讓老縣城形似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在明媚的陽光云海中乘風破浪,向著天邊浩蕩前行。是的,特別到了早晨,朝霞滿天,從老縣城向東望出去,回水泊梁上聳立的那座尖尖的白塔就會泛發(fā)出一種佛性的光芒,把整個營山擁入一片金光燦爛的油畫之中。
朋友帶我看塔,我還在犯嘀咕。大塔小塔,高塔低塔,我自謂見過不少,更是搜羅了不少關(guān)于古塔的故事。在國內(nèi),那名塔是一數(shù)一大堆,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三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最為有名,回龍塔能比得了么?當然最讓人耳熟能詳?shù)漠敂?shù)杭州雷峰塔了,蛇仙白素貞為了愛情,水漫金山,她的故事在中國自是家喻戶曉的了。這回龍塔蝸居于川東北一隅,有看的必要么?朋友似乎猜透我心思,說,走吧,有故事的。
那晚,我們是從白塔公園正門口進入綏山腳下的,夏夜的悶熱有若一張大網(wǎng)罩住了我們。園內(nèi)人不少,綠樹間似有涼風在吹拂,進入園內(nèi)乘涼的居多,他們或坐,或圍圈,就那么隨意地聊著天,這些大抵是本地人。燈光和人影,在明暗交錯。公園入門處,一座人像雕塑矗立在我們面前,很高大,須仰視才行。雕像為清人打扮,長辮,長髯,長袍,衣袂飄飄,風度翩翩。有人就著從樹影中穿出來的燈光圍著雕塑底座上的文字在看,有人對著雕塑在拍照,這些人對雕塑的好奇,顯然如我,非本地人所為。天上是有點點星光的,那星光微弱地掉進公園的陷阱,與燈光混為一體。我抬頭凝視向雕塑,那座閃著光的白塔就搶鏡進入我的眼中,從我這個位置看,那塔就如從影影綽綽的樹影中長出來的,成了雕塑的背景,一幅喧賓奪主的背景。而塔的背景是天空,此時,塔亮,天空暗,這組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圖畫,雕塑暗,塔亮,天空又暗,共劃三個層次,把這幅畫調(diào)成了一杯夏夜的雞尾酒,一下子有點夢幻,讓人微熏了。
細看了那塔,塔通白,打上夜光,那塔又濡出了一點淡紅。不用說,這定是白塔公園的出處了。得到了朋友的印證。朋友又指指雕塑說,楊縣令,造塔之人。借著光,我能勉強看清雕塑底座上刻下的文字。楊上容,道光二年進士,曾任營山縣令。介紹不齊全,有出生年份,而無卒年月。我推斷這楊縣令定是后來從營山改任其他地方官職了,其記載或許就此橋斷。我耿耿于懷他女性化的名字,對此不釋懷者,還有同行者。楊縣令進士出身,尊崇文化,他欣喜于營山人才輩出,文脈昌盛,但困惑于沒出一位大家。這位縣令是風水學(xué)的篤信者,他登上老縣城最東邊的綏山山頂,望遠。眼底營山縣城由西向東鋪排,狹長,綿延十數(shù)里。若船行河中。顯然這大船缺桅嘛。楊尚容想,缺桅當然就缺助力嘛。營山文廟高聳于縣城之中,無力借風,其背后的奎星樓,又似舵,紙市、外南、鹽市、小北四街若櫓。河中有船,船上有舵,有櫓,唯獨缺一只桅,有船而無桅,當然無法蕩舟江河而遠航,這是文運不昌之根本。遂決于最東頭綏山之頂修建一塔,以助文風。果然,塔成后,營山連續(xù)三年出了九翰林,正應(yīng)此塔九層橫額“文運出?!敝徰浴?/p>
此塔立于回水泊梁上水流回環(huán)處,因此被命名為回龍塔。后來,此塔經(jīng)風沐雨,不得不以石灰粉墻,粉過之后,這塔就白若乳酪,因此民間便直接簡稱呼其為白塔了。
回龍塔下的廣場叫做進士廣場,我們沿著林蔭道前行,身旁不時可見塑有有名有姓的從營山走出來的進士雕像,由于燈光弱暗,我們也就沒有細看了。不遠處立有一進士榜,上刻有明清時期營山五十七名進士的名字,每一名進士最終官居何職官至何地皆一目了然。難怪,朋友說清代《營山縣志》開篇序言就是:科第仕宦,綿綿繼繼,甲于蜀都。稱甲,那可不是能夠隨便稱的,而這營山配得住,僅清代就出有進士26人,居全省一百多個縣的第五名,這排名當然是杠杠的。后人曾贊曰:白塔城,文風正,朗水清,樂升平。是的,仰首望去,回龍塔似船桅,船行碧浪之中,回龍塔又似巨筆,直指魁斗,塔上文星高照,燈月增輝。究其文脈之源,當出于此。
登石級而上,壁上的回龍塔記是營山一位有著九十高齡的老先生所作,我用手機拍了下來,容后細讀之。再上行,白塔便顯露真容。塔呈六棱錐形,共九層,逐級上收,檐牙高啄,巍然指天,每層六門,有敝有閉;底屋門柱上刻石為聯(lián):底柱枷闌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啟綏山。上款書:道光甲申孟春。門額上陰刻“回龍塔”三字;三五六九層分別鐫刻:威震江河、小鷹塔、光耀紫極、文運出震等,橫批于石額上;塔剎為圓錐葫蘆狀三級構(gòu)成,均系青灰陶鑄。每級葫蘆之間施蓮花座銜接。底級葫蘆四方刻有二龍搶寶圖于其上;一二層塔身原有彩繪的,日深久了,就模糊不清了。二層門首原有銅鑄二龍戲珠圖案,只可惜在清末民初時遇雷擊,被毀之。近兩百年過去了,現(xiàn)在我們還能見到回龍塔的原貌,實屬不易。
出于安全考慮,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再登塔而望城小了。據(jù)說塔內(nèi)有三級八十八步,盤旋而上,直通塔頂,憑欄遠眺,綏山巍峨,朗水為帶,天高地闊,盡收眼底。站在塔下,旋望四周,綏山腳下,現(xiàn)代營山韻味十足,時代廣場的燈光彩秀和巨高音樂噴泉將夜色攪得風生水起,讓人疑似置身于天上人間。再回望這塔,這更像極了一枝巨型桅桿,攜了營山向著美好未來昂首前行。
在回龍塔下方,是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著名的云鳳書院。我們姑且不論這楊尚容當初建回龍塔是否有迷信的成份在里面,單就他將建塔所搭建的木架撤下來,當做廢物再利用,在塔下不遠處又建起了一座書院的行動來看,恐怕也只有他作為一個地道的文化人才能有的想法。所以我說,這楊尚容,他才是營山真正的文脈之所在。那時的綏山,植被豐茂,有若一座小型森林,楊尚容發(fā)動百姓,伐木,取石,燒磚,起木架,搭木梁,每天幾百工匠,共耗時幾個月,硬是將這九層之塔一級一級地砌了上去。塔建起來了,塔成而料余,塔周石料木料堆集如山。楊尚容沒容細想,大手一揮,新建一座書院,人要讀書,才能延脈,人要讀書,才能繁盛。建書院,人們更是積極的,很快,書院建起來了,僅隔回龍塔二百米。云鳳書院在營山繁榮了一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止,書院雖然廢止了,但書院的傳統(tǒng)卻保留了下來,精神傳承了下來,書院變成了學(xué)校,學(xué)校沿襲了文脈,那文脈也就長久地駐留在營山。這是營山之幸,這是文脈之幸,也只有文脈才有可能得以如此長久地傳承。
歷史,有時是用來讓人回望的,就如綏山的回龍塔一樣,就如云鳳書院一樣,一旦屹立在此,就會有掩飾不住的氣場,就會有掩飾不住的文脈澎湃、璀璨以及仰望的高度。
南池書院
西溪河從嘉陵江分支,繞藏珠山挽一大句號,隨之潛入淺丘不見。
藏珠山,不名,且小。四面環(huán)水,草木蔥蘢。
朝陽罩頂,漫山金光。
有說金光是由山中所藏金、銀、硨磲、瑪瑙、琥珀、琉璃、珊瑚等七種寶藏誘發(fā)出來的,故山頂一寺,曰七寶寺。此寺前身相傳為何氏家廟,何氏在四川省嘉陵區(qū)七寶寺鎮(zhèn)屬大姓,其老祖信佛出家,擇其最頂房屋為廟,后因家廟香火鼎盛,遂被收歸為關(guān)押云貴川等區(qū)域的高級別犯戒和尚的戒律院。
是先有七寶寺,后才有南池書院的。南池書院,坐落在藏珠山上。寺前院后,寺廟書院并存。說到南池書院,須提到一人:王灝。捐資者,創(chuàng)建者,離退休官吏。清康熙初年,王灝出生于離藏珠山不遠的王家嘴,庚子年中舉(1720),雍正甲辰年(1724)進士,授官初任湖南耒陽,再令粵東歸善、博羅、陽春、石城、東莞諸邑,后任廣東直隸連州知府,陛奉直大夫。
這官做得夠大了。乾隆七年(1742),七旬王灝解綬回鄉(xiāng)。
榮歸故里,植桑東籬,悠然南山。歸隱的王灝,本打算靜心捧讀千里迢迢馱回的書,然而,他靜得了心么?他望著堆在屋角的滿廂書,誰能與之分享?家鄉(xiāng)貧窮,寒士們?nèi)雽W(xué)無門,貧窮代際傳遞!辦私學(xué)!心念只一閃,就在王灝心中生根,勢不可擋。三千余金!王灝將歲俸所積的真金白銀擺上桌面,說要辦學(xué),家人皆贊。
先選址,王灝早瞧上藏珠山,此山是懸于溪中的小島,清幽寧靜如桃園,僅一石拱橋與世外相聯(lián),自己年少時也曾于寺內(nèi)讀書游玩,而寺廟只占據(jù)山頂北面小部分,南面空蕪,雜草叢生,山勢呈梯級向上,其勢如一本疊加之線裝書,沒有比在此建一座書院更合適的了。
乾隆庚申年(1740年)8月正式開工,最先名龍臺院,王灝長子王元臣督建,他帶領(lǐng)家人和幫工先梯次鏟平南面后山,在第一層級建四合小院文星樓,然后依山勢開建第二層級,辛酉年(1741年)4月兩級完工。
書院既成,誰為先生呢?原任云南河陽令的庚子舉人杜厚庵夠格吧,他來掌院!博士杜潤可以吧,作教務(wù)!私學(xué)不比公學(xué),沒影響誰敢將子弟送來。兩位先生立馬提升了龍臺院的逼格,求學(xué)人眾,連鎖反應(yīng),聲譽日隆。
二位先生離世后,王灝又親自解囊相授,并命其長子督學(xué)。至此,龍臺院辦得風生水起:“環(huán)南邑庭州縣,文風丕振,蒸蒸乎有白鹿之風焉。”
良好學(xué)風得承襲,王灝既歿后,延己卯年(1759年)舉人何立成先生任主講。又十余年,再聘先生門人乾隆丁酉年(1777年)舉人杜如川掌教。如川一邊講學(xué),一邊向上級官府申請褒揚王灝,還同增生張寰集舊時館友并同義士各捐資培修一次,恢復(fù)舊貫。至今書院內(nèi)還有殘碑詳載其事。至道光癸巳年(1833年)又培修一次,欲立題名碑未遂。
書院坐北朝南,布局整齊,規(guī)劃井然。所有房屋全木結(jié)構(gòu)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采用傳統(tǒng)均衡對稱方式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再以廂房、廊廡連接,形成封閉性較強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同治壬申年(1872年),龍臺院據(jù)此意正式更名為南池書院。
南池書院的開辦也由此達到鼎盛:“將前后山長,來學(xué)群賢,自大科而下,凡明經(jīng)食飽與游泮者,共百余人,皆詳載焉”。貢生王秉縉曾為之詳敘。
南池書院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才完全建成,前后跨度11年。階砌黝堊,床窗幾席,煥然大備。房屋47間,兩廊4間,廚廄4間,建筑占地面積2600平米,建筑面積1800平米??赡苓B王灝都沒想到,高峰期學(xué)生有300余人,這應(yīng)算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杏壇奇跡。清代詩人盛英作詩盛贊王灝:
山水徜徉娛晚年,水情山意兩纏綿。
林泉人在羲皇上,詩禮身為黨塾先。
濟濟諸生侔魯國,皤皤一老繼蘇仙。
他時歸去如公否?此日憑君卜未然。
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之下,王灝慷慨解囊捐資興學(xué),又盡其擅長的經(jīng)學(xué)與詩文教化于人,其遺風流韻延續(xù)百余年,在川北一帶,遐邇咸知,生徒眾數(shù),考取功名者,皆效仿先生,回鄉(xiāng)謝師訪友,捐資助學(xué),已成風氣。
只是后來書院規(guī)模因勢縮小,然而延師授徒,始終未廢,直至清朝末年書院制度徹底廢止。
書院最早出現(xiàn)在唐玄宗時期,發(fā)展于宋代,當時基本上是由富商、學(xué)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xué)舍,或置學(xué)田收租,以充經(jīng)費。提起書院,肯定大家都知道,湖南長沙千年岳麓書院最為著名,一代理學(xué)宗師朱熹曾在此講過學(xué)。清朝康熙四十九年的粵秀書院雖為書院之首,但它屬于官辦書院。
私學(xué)書院能有如此規(guī)模和保存277年還完整如初的,在全國,在四川已不多見,南池書院在川當數(shù)首位。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南池書院已正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
去南池書院,就從南充嘉陵城區(qū)出發(fā),走G75蘭海高速轉(zhuǎn)遂西高速,差不多30分鐘就能到達。
站在藏珠山下楊公橋上,能瞧見綠樹掩映中的南池書院飛檐翹壁,灰墻青瓦,一派莊嚴與神圣,隱約有寺鐘幽幽響起,靜,深,遠。
衣袂飄飄,捋須踱步,背手昂首的王灝一定還站在院中那株遒勁古柏之下,是的,這位世上最儒雅先生一定還在頷首微笑,親切慈祥地迎接你的到來。
古寺藏書院,七寶寺再添一寶了。
拾級而上,進入左右內(nèi)院,書院建筑層層迭進,錯落有致,層與層之間有一小平臺,形成內(nèi)小天井,敞亮通透,光線極佳。南池書院上一級即為文昌樓與奎星樓,樓的下層是學(xué)子齋舍,上層兼作藏書和祭祀之功,院內(nèi)通道均由青石板鋪就,清爽干凈。建筑全為木架結(jié)構(gòu),重重疊疊擺布,為防火,天井內(nèi)都放有一長方形蓄水池。
與文昌樓平行推進的是后院,出后院是大殿,也叫后講堂,兩側(cè)有數(shù)十間禪房。穿過中院,到達前殿,即前講堂,這是一個敞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增修。推開兩扇沉重木質(zhì)大門,進到前院,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山門,條石臺基,檐柱下有石雕瑞獸形柱墩,前院門上一扁牌,上書“七寶莊嚴”,是由南充籍明代進士杜伯宣時任陜西布政史左參政時題書的。
往前是山門,上有時任中央警衛(wèi)團的七寶寺校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同志題寫的“四川省南充市七寶中學(xué)”幾個字。
南池書院能如此完整保存,就多虧了這新學(xué)的舉辦。
1912年,三次進京考舉不中的金寶人何淦侯先生在張瀾先生支持下,在南池書院舊址上興辦金寶高小,接上書院香火。1925年,吳季蟠奉中央之命,在南充建立中共北川支部,這是川北最早黨組織,也是四川最早黨組織之一。教師蘇俊成為南充第一個地下黨,隨后他在教師和學(xué)生中發(fā)展任濟民、任白戈等黨團員,蘇俊還在校成立川北地下黨第一特殊支部,以南池書院為中心,轟轟烈烈開展抗捐、游行等活動,成立武工隊,燒哨棚,武裝奪槍,迎接解放等,學(xué)生黨團員、劉胡蘭式的女英雄趙全英在被敵人殺害于西橋河畔時,年僅18歲。
1948年,羅克正、何伯莊、李詢芻等社會名流在南池書院舊址辦南池中學(xué),從此校走出過3名兩院院士,和無計其數(shù)的社會賢達。
至此,歷經(jīng)百年的南池書院到達了最輝煌。書院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有效載體,一千多年的書院史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教育組織,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保留下來的書院遺址越來越少了。南池書院能完整保存,除了地理位置較偏僻外,重要的是因為它合并和增強了其學(xué)校功能并作為現(xiàn)代學(xué)校的補充而幸免于損毀,這才有了今天的古原貌呈現(xiàn)。
前不久,一位七寶寺籍的有識之士計劃投資千萬對七寶寺和南池書院進行原貌維護和打造,但愿這位先生能先行考察,將寺內(nèi)各種古物古跡作全面登記,或修復(fù),或收藏,然后完整保存,建博物館,以長久展示。
站在藏珠山巔,可看到,昔日四面環(huán)水的藏珠山現(xiàn)只有三面環(huán)水了,其中一面在七十年代學(xué)校建設(shè)中,因擴建操場而填平。這多少有些令人遺憾和失落。但前寺后院的格局依然,莊嚴仍然,神圣依然。
太陽斜斜地照在藏珠山上,樹影婆娑,古色古香,清幽雅靜,隱現(xiàn)的南池書院遠離了塵世和喧囂,是一個讀書清修的絕佳去處。
側(cè)耳靜聽,似有朗朗的讀書聲從參天古木、幽篁蔽日的圣境中舒緩傳出。
天笙寨
去天笙寨時,天氣已晴好。
一路都是陽光,斑斑點點落在柏樹上,落在竹林里,落在瓦房上,也落在我額頭上,隨手一抹,暖暖陽光居然有一種濕漉漉的絲滑,若一縷繚繞在山間的薄霧,在輕輕地水漾。
時值暮春,天氣仍陰晴不定。昨天斜風細雨飛了一天,天陰地沉,溫度下滑,厚衣著身,正擔心周末是否可以成行,今晨一覺醒來,窗映紅日,陽光燦爛。
的確,這個春天有些特別,宅家日久,宅出郁悶來,出去走一走的念頭特強烈,好在天笙寨離我不遠,恰巧我又沒去過,聽人說那兒藏有寶,便約一撥人去探,去尋,這絕對是春天里再好不過的一件事了。
車下大通高速,轉(zhuǎn)入一條正維修的村道,道窄,兩旁灌木伸到路中間,放眼一望,以前是封山育林,現(xiàn)在是草木漫天。
同行朋友說,前邊那條路十幾年前還是羊腸小路,那年溫家寶總理視察四川南充時,曾停車徒步從此小路走過??绰?,那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就是。當時溫總理穿一雙旅游鞋健步如飛,邊走邊查看農(nóng)田莊稼長勢,并與一位種菜老農(nóng)攀談,了解當?shù)孛裆?。溫總理走后,那位農(nóng)民居然還不知道剛才與他交談的人是誰。
轉(zhuǎn)過山埡口,彌陀院村就到了。
我們停下車問一路人,天笙寨往哪兒走?他楞了一下,沒聽懂的樣子,然后似乎又懂了,指著左手邊的山頭說,喏,上面就是天星寨。我知道他口中所說的天星寨就是我們要去的天笙寨。順著他指的方向仰望上去,那山巔,眾綠簇擁,依稀可見有建筑的亮檐翹角飛出來,我們猜那定是天笙寨了。
天笙寨的名字我早知曉,至于寨子名字是哪幾個字,我沒認真考究過。這地兒以前屬天星鄉(xiāng)管轄,天星鄉(xiāng)的名兒就是根據(jù)這寨子來取的,所以當?shù)厝硕冀刑煨钦?/p>
不管叫天星寨,還是天笙寨,那個“寨”字是相同的,說明這山巔第一個出現(xiàn)的建筑是寨子了。至于寨子到底存在多少年,大概沒人說得清。
我訪問了幾個當?shù)乩习傩?,他們都幫我糾正說是天星寨。我問為什么,他們說都這么叫。是的,一個地方的歷史,不僅靠記載,重要的還是人們的口口相傳。
傳說很久以前,有人站在山頭上,頓覺風水奇妙,除去至高點不說,開闊,敞亮,一覽眾山小,四周九山環(huán)衛(wèi),呈一呼百應(yīng)狀。此人便建家寨于山頭。寨子建好后,家人卻不愿上山來住,畢竟山高,生活起居皆不方便。這寨子便只住他一個人。偌大一院落,住一人是很寂寞的。每當夜晚來臨,此人便在寨子每個角落點上香燭,燭光搖曳,樹影搖曳,微風吹拂,涼風習習,山外天空繁星點點,疑似仙境。明明滅滅的燭光,眨著眼睛的星星,分不清辨不明,遠遠看去,滿山皆繁星。于是,這座山寨便被人稱之為天星寨。
寂寞生遐想。這位住在山巔的人,他把那口飲水甘泉稱著母子泉,說飲此泉定得貴子。他把寨子兩邊那棵大小黃桷樹稱著母子樹,據(jù)說有母子樹家庭定能興旺發(fā)達。他勸人在寨門前捐建六十步吉祥石梯,稱人爬上去就走過一甲子,人生迎來第二春。久而久之,山寨上留下了豬兒墳、九龍朝圣、神龜石、插旗山、日月島等廣為流傳的傳說。這些新奇而又神秘的傳說,讓人回味無窮。
是的,每一座山,都是自然山水之精華,蘊育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天笙寨絕不例外。塵世風雨,歷史風雨,往往交織在一起。
公元1258年,有軍隊從重慶釣魚城攻過來,此山作為一個戰(zhàn)略阻擊至高點,而被建成一個堅固城堡。寨子擴大到12個天井、72間房,分前后寨門,山寨共三層,層層疊疊,站在最高處,有俯視三界之意。第一層天井,用巨石圍成,兩邊有護衛(wèi)城堡,第二層供戰(zhàn)備存儲之功用,第三層是瞭望臺。寨子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可屯兵,可積糧,可保民,可抵抗,可求援等,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物資存儲基地而存在,其建筑風格與周邊文武寨、順天寨以及蓬溪境內(nèi)的高峰山相似。只可惜,寨子沒能抵擋住那次進攻。之后,房屋多被毀,后經(jīng)多次維修重建,也難現(xiàn)昔日之輝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每一座山頭,都有一個深刻的故事,如果你沒發(fā)現(xiàn),那是你沒深入。以前,天笙寨有輝煌,今后,天笙寨同樣有故事。
一次航拍,意外發(fā)現(xiàn)了天星寨形似一把古樂器——笙,于是,天笙寨的名字又叫開了,沿用了。
從天笙寨出來,我看見太陽移到了寨子飛檐上,若點起的一盞風燈,瞬時照亮了整條山溝。微風過處,山溝里那些綠樹翻起的浪濤呼呼有聲,在山溝激蕩。聽,那不是古笙發(fā)出的美妙樂音么?
【作者簡介】黎杰,四川省作協(xié)會員,《鳳埡山》主編。其散文見于《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四川文學(xué)》《天津文學(xué)》《草原》《牡丹》《散文百家》等。出版散文集《給愛一點空間》《等愛的槐花》《此情不關(guān)風月》《我想陪你看風景》等。2016年獲四川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