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秋天,南宋的“行在”臨安,西湖之畔,依然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卻無人駐足欣賞。整座城市被一種前所未有的絕望和恐慌籠罩著,“黑云壓城城欲摧”。
金國皇帝完顏亮調集各路軍隊,又征發(fā)境內女真、契丹、奚人,二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皆令從軍,集結了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侵宋。其中,完顏亮親率精銳,迅速攻克廬州等地,宋軍被斬首數萬,將領紛紛南逃。金兵飛渡淮河,氈帳相望,萬馬齊嘶,天下震動。
南宋君臣已經在江南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久不聞金戈之聲,當年的宿將老兵已經凋零殆盡,“中興四將”老死的老死,被殺的被殺。仍在世的名將當屬劉锜。更可怕的是,“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完顏亮在中原厲兵秣馬,江南卻以為金人虛張聲勢,不以為意。甚至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心念故國的金國使臣施宜生,來到臨安后,冒著生命危險,暗示南宋大臣“今日北風甚勁”,怕他們不理解,還借索取筆墨的時機,進一步暗示道“筆(必)來,筆(必)來”。可惜他的預警并沒有完全打破南宋朝廷的茍安幻想。
直到金兵渡過淮河,南宋朝廷才如夢初醒,很多大臣打算逃命,高宗也想再次“浮海避虜”,被人勸住,才起用六十三歲的老將劉锜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jié)制諸路軍馬,鎮(zhèn)守揚州,抵御金軍。但為時已晚,金兵勢如破竹,宋軍紛紛潰散,劉锜雖然在皂角林戰(zhàn)役中勉強“慘勝”,然而局部戰(zhàn)役的勝利無法扭轉戰(zhàn)爭大勢。雪上加霜的是,主帥劉锜病勢沉重,只能靠人抬著擔架移動,靠喝粥維持生命,不得不把指揮權交給副帥王權。王權畏金如畏虎,出征之前與妻兒垂淚訣別,被催促幾次才上路。一到戰(zhàn)場,他便率部聞風而逃,一直逃到南京附近的采石,把整個淮河西部防線暴露給金兵,于是大事更不可支。劉锜也被迫退守江南,防守長江這一道最后的防線。
這時,宋金決戰(zhàn)聚焦在長江東岸的采石,此處江水平緩,山勢險峻,為江防必爭之地。當年隋將韓擒虎率軍渡江,攻克建康,滅亡陳朝,便是在采石夜渡。這時,守衛(wèi)采石的宋軍只有一萬八千人,且都是王權帶回來的敗軍之卒。接替王權擔任守將的李顯忠還未到任,軍中無主,群情惶恐,還沒等金兵渡江,便有許多軍漢結伴逃散。
歷史的走勢似乎已經毫無疑問,一萬余名疲弱不堪的宋軍,如同待宰的群羊,困守在采石這一隅之地。而數十萬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在水一方,飲馬大江,歷史的舞臺似乎又要重演韓擒虎滅陳的故事,而且更為波瀾壯闊。
整個江南籠罩在一片深沉的絕望之中。
然而,這時候,一個小人物突然闖入歷史的舞臺。
他就是虞允文,時任參謀軍事,一個人微言輕的參謀,來自偏遠的四川隆州,已經五十一歲了。他在四十三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又熬了好幾年,才做了中書舍人。
他出現在采石,也是偶然。他只是奉命帶著一些銀兩、酒肉、棉衣來犒勞部隊。他到達軍營之后,看到士兵“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好像刀俎上的魚肉,而“敵騎充斥”,金人的偵察部隊已經在做渡江的準備。
隨從們勸他放下這些物資,快快撤走,反正朝廷只是派你來勞軍,又沒有什么守城的職責,何必在這里送死?這個文官卻搖了搖頭。他召集全部軍官,斟滿酒,大聲說:“諸君!國家養(yǎng)育你們這么多年,現在后退一步就是大江,后退是死,戰(zhàn)死也是死,為何不能為國家而死呢?”這些軍官都很羞愧,有的低頭不語,有的自言自語:“我們也想出力,但是軍中連個主將都沒有,這仗怎么打?”虞允文聽了之后,登上高臺,面對所有將士,振臂一呼:“李顯忠還未到任,我受朝廷之命前來督師,現在聽我命令!我與你們一起殺敵報國!”他的隨從驚呆了:咱們沒這個任務啊。宋軍將士看著這個身材單薄、鬢角斑白的書生,感受到他必死的決心,受到鼓舞,都站起來穿好盔甲,決心死戰(zhàn)。
史書記載下了這樣一段對話。
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zhàn)。”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zhàn),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他帶著將士們到達江邊,這時,完顏亮傲然坐在臨時搭建的高臺上。完顏亮模仿漢高祖,于前一日以白馬、黑馬祭天,并向部下許諾,先渡江者賞賜黃金。虞允文趕緊把戰(zhàn)船分成五隊:“其二并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zhàn),其二藏小港,備不測。”剛剛布陣完畢,完顏亮親自手持小紅旗,指揮數百艘戰(zhàn)船渡江,瞬間便有七十艘戰(zhàn)船到達宋軍陣地,宋軍不敵其鋒芒,開始退卻。
危急時刻,虞允文沖到最前線,激勵將士。他拍著軍官時俊的背說:“以前聽說你膽略過人,現在看來跟女子也沒啥區(qū)別?。 睍r俊聽了,羞愧難當,“即揮雙刀出,士殊死戰(zhàn)”。允文又命令埋伏起來的宋軍以海鰍船沖擊敵人,這種船比金人的大船小很多,非常靈活機動,擊沉了不少敵船。就這樣,一直廝殺到了黃昏,宋軍殺死很多金兵,自身傷亡也很大。
這時候,有一支從光州敗退下來的宋軍路過附近,虞允文靈機一動,派人送給這些潰兵旌旗和戰(zhàn)鼓,命令他們奔赴山后,張滿旗幟,擂鼓吶喊。金兵懷疑南宋的援兵到了,開始后退。虞允文又命勁弓部隊,尾擊追射,于是大敗金人,殺敵四千余人,俘虜五百余人。完顏亮惱羞成怒,把所有退回來的金兵全部砍頭,從此金軍銳氣頓滅。消息傳到臨安,官民一片歡騰。
金軍于是放棄進攻采石,轉而進攻鎮(zhèn)江。老將劉锜正在那里養(yǎng)病,朝廷派虞允文前往協(xié)助。當他探望躺在病榻上的劉锜時,劉锜拉著他的手說:“疾何必問!朝廷養(yǎng)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儒生,我輩愧死矣!”
此時,完顏亮因采石戰(zhàn)敗,憤恨不已,下令三日渡江,否則殺掉隨軍大臣,造成人人自危,而北方又生內亂,于是軍心搖動。完顏亮被身邊將士刺殺,金軍隨即撤回北方。
南宋終于化險為夷。后世史官在編纂《宋史》的時候,寫道:“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p>
虞允文這個小人物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擔當起無人擔當的職責,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他后來輔佐宋孝宗,經營四川,銳意北伐,成為一代名相。
毛澤東在閱讀采石之戰(zhàn)的歷史時,寫下批注:“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呂氏春秋》有言:“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比说囊簧P鍵時刻也許就那么一兩次。如果虞允文在那一刻,放棄擔當,選擇了茍且偷生,那么歷史的走向將會如何呢?
(林冬冬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蘇東坡的山藥粥》一書,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