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卓彬 陳佳慧
吉林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如今翻譯已然是新形勢下的熱點,把翻譯做好更是參與翻譯活動必循的首則。而翻譯認知在翻譯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譯者的思維方式。就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正式學習翻譯理論的時間有限,在翻譯理論方面的認知也不及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全面。本文對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在翻譯相關認知上的差異進行調查研究。
1.本文通過網絡發(fā)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語言類與非語言類專業(yè)大學生就其對翻譯的認知展開調查。問卷設計從翻譯概念、方法以及原則這三個角度出發(fā),旨在通過調查研究對象對翻譯的認知情況來分析其中的差異,最終收回有效問卷共217份。
2.詢問翻譯行業(yè)資深人士關于翻譯認知的見解,根據他們的建議對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的翻譯認知結果深入剖析,探尋差異所在。
調研對象為吉林外國語大學在校本科生,筆者將調研對象分為三類:一為語言類專業(yè)接觸過翻譯理論知識的學生,即已在課堂上系統(tǒng)地學習翻譯技巧的學生,如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專業(yè)的學生、英語學院大三接受翻譯訓練課的學生等;二為語言類專業(yè)未接觸過翻譯理論知識的學生,即在學習和理解外語的過程中也間接接觸了翻譯,如西方語學院、東方語學院、文學院備考四六級的學生等;三為非語言類專業(yè)未接觸過翻譯理論知識的學生,即未接受專業(yè)翻譯技巧指導,通過翻譯進一步了解自身所感興趣的外國事物,如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的學生。
著名語言學家Roman Jakobson認為翻譯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語際翻譯、語內翻譯和符際翻譯。根據問卷結果分析,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大學生大都把“翻譯”這一概念禁錮在不同種語言間語義的理解和表達上,把“翻譯”局限于語際翻譯當中,實際上這一認知過于狹隘。語際翻譯是眾人皆熟知的不同種語言間的“切換”,相對于語際翻譯,后兩者的專業(yè)術語對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可能略顯陌生。語內翻譯是同種語言不同語言符號間的相互解釋,如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轉換、方言和普通話的轉換。符際翻譯即用非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解釋語言符號,像手語表達、樂器演奏這一類。相比之下,語言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填寫問卷時,能夠有意識地將語內翻譯和符際翻譯歸類至翻譯行列。對于三種翻譯類型的實例大學生普遍比較熟悉,可一旦涉及術語歸類便可發(fā)現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在宏觀概念認知上不夠清晰。這種認知差異的形成筆者大致歸結為兩點:一是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鮮有機會接受翻譯專業(yè)教師的指導,在自主探索中方向不明確;二是用于翻譯學習的參考資料分類不明,線上線下的翻譯學習資料魚龍混雜,學生難以判別優(yōu)劣。
翻譯方法的認知及運用是提升譯文質量的加分項。大學生參與翻譯活動涉及源語信息的獲取和譯入語的再表達這兩個過程時,翻譯方法是他們銜接這兩個過程的重要橋梁,對翻譯方法的認知更是能調動譯者的翻譯思維,從而使他們的譯文更自然易懂。筆者以問卷中涉及到直譯或意譯的方法選用的翻譯結果為例對比分析:“Every life has its rose and thorns”,這句英文中的“rose”象征著生活中的幸福,而“thorn”象征著生活中的困苦,意為“人生自有甘苦”。問卷翻譯結果中,非語言類專業(yè)學生的譯文基本上類似于“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玫瑰和荊棘”,在筆者看來此處直譯所得的譯文有些突兀,源語作者的意圖也變得模糊。然而語言類專業(yè)學生的譯文將意譯運用得惟妙惟肖,如“人生總有起起落落”、“人生都是苦樂摻半”、“人生都有其光彩和黯淡”,將這些譯文獨立于英文源語看不生澀別扭,里面辭格的運用在趣味性上更是優(yōu)于第一種直譯的譯文。
由此可見,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由于翻譯方法認知的匱乏,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大都未有意識的采用某翻譯方法,沒有技巧性的支撐,致使他們中大部分人的翻譯行為趨于停留在文字表層轉換。而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得益于翻譯方法的認知,在翻譯時往往會有意識地借助一些翻譯方法,對源語進行解構和新的建構,盡可能讓譯文貼合源語文章。
嚴復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是對系統(tǒng)接觸過翻譯知識的學生影響較深的翻譯原則,尤其是“信”和“達”,這兩點通常是接觸過翻譯知識的學生規(guī)范自身翻譯行為的首要準則。問卷中翻譯題的結果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在參與翻譯活動時,力求譯文達到忠實和流暢,既要避開自己的翻譯作品陷入生硬牽強的窘境,又要能表達出源語作者的意圖,盡可能地縮短讀者和原作品的距離,使譯文易于讀者理解接受。他們對翻譯原則的嚴格踐行成了參與翻譯活動時有別于非翻譯專業(yè)學生的優(yōu)勢。
在調查過程中還發(fā)現,雖然未接觸過翻譯專業(yè)知識的學生對自身所運用的翻譯原則不夠清晰,但是他們在翻譯時體現的創(chuàng)造性卻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會大幅拓寬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在不脫離原文意思的情況下,他們的譯文也有驚鴻之處。如問卷翻譯題“如何翻譯‘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本題源語出于一對夫妻間的輕嗔)”的譯文結果中,非語言類專業(yè)本科生的譯文里面出現個別譯文“你怎么這么不開竅”,充滿了夫妻在生活中的煙火味兒,表達得十分傳神。
絕大多數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翻譯認知上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認為翻譯只是文字的堆砌,將各個單詞的意思相互聯結便是翻譯,故而對翻譯概念認知、翻譯方法認知以及翻譯原則認知的所持態(tài)度不嚴謹,覺得只要詞匯量足夠大,便能做好翻譯,從而忽略了翻譯認知的作用。不同于單純的外語學習,翻譯的學習有自身的特性和規(guī)律性,如果把翻譯學習比作蓋房,那么對翻譯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認知等同于加固地基。倘若地基不穩(wěn)固,那么就此建起房屋的安全性便不言而喻,同理,沒有一定的翻譯認知停留在字面的“雙語轉換”(翻譯)質量一定不高。不僅如此,對翻譯的準確認知,有利于調動譯者個人的翻譯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其加強洞穿語言表層結構、挖掘核心意思的能力。這些都是對個人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大有裨益的。結合本次調查,從語言類與非語言類專業(yè)大學生對翻譯認知的差異分析,筆者認為非語言類專業(yè)對翻譯感興趣的學生應進行相關的翻譯理論學習,減少認知偏差;而語言類專業(yè)的學生要在務實翻譯認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個人參與翻譯活動時發(fā)現、分析以及解決翻譯難點的能力。通過有意識地進行翻譯認知的學習及實踐,來達到讓自己翻譯水平更上一層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