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 管燕凌
摘 要: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nèi)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奮斗的歷史。面對兩大任務,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觀念。
關(guān)鍵詞:近代化;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
一、經(jīng)濟工業(yè)化——洋務運動
清朝末年,我國實行閉關(guān)鎖關(guān),對世界局勢一概不知。當時的西方國家已經(jīng)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急需尋找國外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西方列強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隨著戰(zhàn)爭的失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我國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就是在清政府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所進行一次自救運動。在洋務運動前已有開明人士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理念。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目睹了列強的堅船利炮,提出了剿夷的八字要訣“器良、技熟、膽壯、心齊”。[1]魏源撰成《海國圖志》,明確提出編寫此書的目的“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2]
洋務派繼承和發(fā)展了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展了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提出“自強”的口號,“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以制器為先”,“識時務者莫不以采西學制洋器為自強之道”。[3]建立一批軍事工業(yè),如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結(jié)、福州船政局等,對抵御外來侵略起到一定的作用。70年代至90年代為解決原料、資金、運輸?shù)确矫娴膯栴},以“求富”為口號創(chuàng)辦一批民用企業(yè),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等等。民用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促進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例如:1877-1889年,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等輪船公司與輪船招商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旗昌公司破產(chǎn)。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與招商局達成協(xié)議:中外公司在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tǒng)一價格。眾所周知,洋務運動最終的結(jié)果沒有使我國走上富強道路,甲午戰(zhàn)爭清朝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從而表明單單追求堅船利炮仍不能真正救亡圖存。鄭觀應說:“余平日歷查西人立國之本,體用兼?zhèn)洌庞跁?,議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此其體;練兵、制器械、鐵路、電線等等,此其用。中國遺其體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捍格,難臻富強”。[4]先進的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進入了第二階段。
二、政治民主化——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同一時期的日本和我國一樣是封建國家,同樣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命運。經(jīng)過明治維新,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日本??涤袨樵蟀l(fā)感慨:“夫以中國二萬里之地,四萬萬之民,遠比日本,過之十倍,而為小夷慢侮,侵削若圭羊縛豕,坐受剝削,恥既甚矣,理亦難解”。[5]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開始變法救國,希望通過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挽救國家,在政治、思想、經(jīng)濟、軍事和文教等各領(lǐng)域?qū)嵭懈牧?。然而遭到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發(fā)動戊戌政變,逮捕“戊戌六君子”,本次變法僅維持103天。變法失敗后,除京師大學堂與保甲法外,其余都被廢除。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散,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總之,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在思想上文化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甲午中日的戰(zhàn)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真正的救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通過創(chuàng)建團體、報刊、學會等方式傳播革命思想,最終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打開了近代進步潮流的閘門。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傳主權(quán)在民、自由平等、三權(quán)分立的思想。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進入到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時期。辛亥革命給了國人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但卻沒法像魔棒一樣,給中國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6]盡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政府改頭換面了,但它的精神實質(zhì)還與過去一樣。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只變革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國,需要從思想層面進行社會變革,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近代化的探索進入到第三階段。
三、思想的科學化——新文化運動
1917年5月,陳獨秀說:“若就‘吾國之恢復帝政,垂辮纏足,罷學校,復科舉,一切布舊除新之事,征諸國民,難?!粸槎鄶?shù)贊成。”清王朝的皇冠落地,整個社會卻依然籠罩在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由辛亥革命喚起的希望與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的黑暗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產(chǎn)生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運動。[7]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為代表。李大釗說:“孔子是歷代帝王專制的護身符?!标惇毿阏J為:蓋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捉膛c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此義愚屢言之,張(勛)、康(有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8]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文化進行尖銳的批判,抨擊舊道德舊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陳獨秀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shù)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边M行文學革命,不作無病之呻吟,提倡白話文。新文化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閥門。
先進的中國人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經(jīng)歷了學器物、學制度、學思想文化由表及里,逐漸深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認識世界同時又認識自身。研究世界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資本主義的探索發(fā)展歷程與我國正好相反。先思想啟蒙(文藝復興),到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法國大革命、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再到發(fā)展技術(shù)(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所以是這種情況,是由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決定的。
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腳步并非一條直線。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觀念層面,國人每向前邁進一步都異常艱難,但卻是一種不斷提高的過程。[9]綜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赴后繼。而今天“中國夢”的筑建,更在少年。正如梁啟超先生所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注 釋
[1] 林慶元.(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林則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40.
[2] 魏源.海國圖志原序.姜龍,董玉海主編.揚州歷代名著[M].揚州:廣陵書社,2017.118.
[3] 田正平,肖朗.論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階段的成就、特點與問題[J].教育研究.1998(10)61.
[4] 鄭觀應.南游日記[A].鄭觀應集(上冊)[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67.
[5] 中國史學會編輯,剪伯贊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67.
[6] 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頁.
[7]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8] 陳獨秀《復辟與尊孔》,《新青年》第三卷六號
[9] 《世紀之交的回望與斷想》
作者簡介:田鵬(1990-),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濮陽市油田第一中學歷史教師,研究生,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管燕凌(1986-)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濮陽市油田第一中學歷史教師,本科生,現(xiàn)為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