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采取混合式專題教學模式啟發(fā)學生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相輔相成中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社會擔當。它以平臺和課堂為依托,把政治認同、理論認可、情感共鳴貫穿在線上平臺搭建和線下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活動的改革促進《基礎》課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體驗和行動中感悟人生。
關鍵詞:混合式;專題教學模式;效果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依靠技術優(yōu)勢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模式,它采用“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的著眼點不同,專題教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基于教材內容又高于教材內容,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整合,專題教學條理性更強,并能夠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中相對滯后的部分?!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探索是落實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亦是順應教育信息化趨勢的嘗試性改革,有助于《基礎》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一、《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設計的總目標
作為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因此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從知識目標上來講,要求大一新生牢固掌握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革命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以及法律相關內容;從能力目標上來講,引導大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能力、慎思篤行的能力、求真求善的能力以及守法護法的能力;從情感目標上來看,引導學生進行理論認可、政治認同,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體驗和行動中感悟人生,從而提高新時代下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勇于肩負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做時代新人?!痘A》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也就是要給予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之上讓學生能與老師在深層的情感世界得到共鳴,深刻理解個體的自我與集體的社會、國家、民族之間的情感維系與力量傳承。
總之,在線上線下的總體設計中,學生需遵循一個要求要求:一個人必須首先是個體和群體中的存在,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相輔相成中去發(fā)現(xiàn)他的社會擔當,最終實現(xiàn)成為自己和奉獻自己的辯證統(tǒng)一,在奉獻自己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完整的人。
二、《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的總體思路
以新教材依據(jù),《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了頂層設計:
(一)宏觀上來講,要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把立德樹人作為《基礎》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政治認同、理論認可、情感共鳴貫穿在線上平臺搭建和線下教學的全過程。第一,從教學組織上來講,線下重理論儲備,線上重現(xiàn)實反思。線下教學通過面對面授課針對各專題中的理論重難點進行系統(tǒng)講授和討論,線上教學通過人機互動圍繞章節(jié)重難點內容一方面進行案例佐證、儲備和反思,另一方面進行理論深度拓展和作業(yè)答疑,最終為課程預習和課后教學反思提供保障。第二,從課程學習上來講,線下重理論目標達成,線上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達成。理論的學習枯燥無味,需要學生更多的自律和他律,因此在線下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堂討論等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基本理論、基本觀點進行講授,做到現(xiàn)場答疑。線上教學主要是運用大量鮮活真實的經(jīng)典案例和相關理論知識針對課堂所學理論進行深度拓展和情感認同。第三,從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來看,線上課前重預習,線下課中重討論,線上線下課后中深入解讀。課程前,加強對課程目標和大學生學前知識儲備實際情況進行考評,在學生知識儲備基礎上調整課程目標;課程中,加強對教學進度和大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考評,在學生知識掌握基礎上調整教學計劃和改進教學設計;課程后,加強對教學目標和大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評,在學生效果基礎上衡量教學目標達成度,以期形成診斷性、形成性和總結性為一體評價機制。
(二)微觀上來看,平臺內容設計以專題為區(qū)分,各專題圍繞基本信息、單元學習、課程活動、隨堂教學、精彩課堂討論等五大部分展開設計?;拘畔ㄕn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基本信息、課程導學信息;單元學習部分考慮到思政課的特殊性,內容布局圍繞2018版新教材按章節(jié)目錄和2019年教育部社科司專題教學指南進行設計,共計16個專題。每個專題包含單元導學、單元資源和單元活動三部分。單元導學主要是介紹該章節(jié)教學內容的ABCD式目標;單元資源主要包括電子教案、電子講稿和PPT、推薦閱讀和推薦書目;單元活動主要包括各種案例討論及理論、實踐作業(yè),具體根據(jù)教學內容會有局部調整。課堂活動部分主要是依據(jù)各單元教學內容的差異化進行視頻教學、案例分析、作業(yè)答疑、研究教學等。其中隨堂教學主要在緒論部分“做時代新人”開展,精彩課堂討論設計圍繞《基礎》課重大的具有價值引領意義的議題展開。
三、《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采用ABCD式教學目標,導向性更強。教學目標撰寫的規(guī)范與否對于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本次教改中項目組引進了“ABCD”式的教學目標撰寫方法,這種ABCD式的教學目標主要源自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A指的是Audience(主體)、B指的是Behivor(行為)、C指的是Condition(行為條件)、D指的是Degree(行為的表現(xiàn)程度)。這種包括教學主體、行為、條件和標準四要素在內的方法被簡稱為ABCD型式。能夠在討論后總結出正確處理人生問題的立場、觀點和幾種方法。”其中A是主體學生,而口述、背誦、舉例說明、鑒別行為都屬于Behivor行為,十分鐘、五分鐘等時間限制則屬于條件Condition的范疇,強化了學習行為要達成的必需條件,Degree行為表現(xiàn)程度則包含行為所達到的結果。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分層教學,所達到的程度也可以進行程度的區(qū)分??梢哉f,ABCD式的教學目標用行為術語來描述學習目標,對學習主體、學習行為、學習條件、學習程度有明確的量化標準,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清晰。
(二)設置推薦閱讀和推薦書目,拓展知識深度和寬度。在學習單元各章節(jié)中設置推薦閱讀和推薦書目。其中推薦閱讀主要是針對每章的教學重難點進行理論文章和視頻案例的同類大劑量推薦、上傳,使學生在同一個問題的學習中有更加自主的選擇學習;推薦書目主要是在每章講完后針對學生最容易疑惑的相關社會現(xiàn)象和理論問題進行拓展閱讀,通過與學生的微信后續(xù)溝通,發(fā)現(xiàn)效果很好。以專題1“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例,推薦書目圍繞“人”、“夢想”、“智慧”、“學?!钡戎黝}詞展開,使學生能夠在新舊時代的比較中反思“二個前所未有”、“三個意味著”、“五個是”,進而精準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在閱讀經(jīng)典、時政追蹤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求真求善的能力,同時也增強《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彈性設置,強化學生學習的深度體驗,最終實現(xiàn)課程本身價值引領的作用。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我的課堂我做主?;旌辖虒W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做導演、做演員,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在專題十二“在實踐中養(yǎng)成優(yōu)良道德品質”和專題十五“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部分,讓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道德、法律理論問題,拍成小視頻并進行線下表演。這種“以身試德”、“以案說法”的方式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與線上平臺相結合,通過情景劇拍攝、主題活動展示參與等方式進行,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有了明顯的改善。尤其是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情景劇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方式做到了“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統(tǒng)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通過新媒體、新手段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到了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tǒng)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tǒng)一。
四、《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主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建設主體性、靈活性鮮明,解決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單一化的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按照中央精神,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依然是課堂教學,但線下課堂教學由于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使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被動接受的情況,進而導致倦怠感,而線上課程更容易讓“人人擁有麥克風”,學生作為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更有容易被調動,從其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其次,《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建設針對性更強,凸顯了教師教學的個人特色,賦予了《基礎》課教學更加多元互動的教學氛圍。《基礎》課作為大一新生最先接觸的思政課,教學氛圍的特征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的認識和接納度。線上平臺賦予了教師彰顯才華的載體,突出了教師個人的理論審美能力,這些個性化色彩的特征使得《基礎》課理論性和趣味性結合,更富有樸素、真切的感染力。
再次,《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建設有利于課前高效預熱、檢驗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人機對話的討論區(qū)和在線檢測、問卷調查等網(wǎng)絡手段,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平等參與概率大大增加,并對學生沒完成的學習任務、不達標的學習內容進行督導和提示,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結合,提升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在“關于升達學院《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的調查問卷”(2020.9)中,關于“你是否贊同《基礎》課教學以后繼續(xù)采用混合式專題教學的形式?”的調查,76.33%的同學明確表示了贊同。
最后,《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建設以情感目標為歸宿,強化了學生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可。《基礎》課混合教學改革最終是要堅持“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標”,在人生觀、理想信念以及中國精神、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的教學中,平臺上大劑量的鮮活案例能夠通過情感渲染增強理論的轉化力和說服力,增強了學生責任感、使命感,情感共鳴得到初步鼓舞,對中國特色“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最終起到政治認同,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傳統(tǒng)教學最難解決的問題,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得到初步體現(xiàn)和落實。
總之,《基礎》課混合式專題教學建設實效性更加突出,通過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專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學生學習的場景性、體驗性、針對性更強,更真實的反映了學生平時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深度,體現(xiàn)了學習考核的過程性。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這種改革對于師生雙方來講,既是一種挑戰(zhàn)更是一種機遇。
參考文獻
[1]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
[2] 郭美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運用慕課教學模式的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8
作者簡介:李艷萍(1983-),女,河南洛陽人,鄭州升達經(jīng)貿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碩士,主要從事古代希臘哲學和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本項目為鄭州市2019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 項目編號2019-SZK-02)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