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亮,黃龍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五工程分公司,武漢430000)
某隧道左線起訖樁號為ZK12+994~ZK14+337,長1 343m;右線起訖樁號為YK13+016~YK14+361,長1 345m。
隧址覆蓋層主要發(fā)育于進出口及沖溝內(nèi),厚度不均,下伏基巖為砂巖、泥質粉砂,局部夾頁巖。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碎屑巖基巖裂隙水。地下水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主要取決于3個因素為:(1)巖石性質,主要以裂隙、風化裂隙作為入滲途徑;(2)地形地貌,總體坡向為東西向,地表水以面流形式排泄,大氣降水沿巖體裂隙向下滲流補給地下水,同類巖石組成的低洼處比山坡處入滲量大,尤其是洼地處入滲系數(shù)為最大處,大氣降水入滲量大,相反地形坡度越大,此時易形成面流沿坡面向低處排泄;(3)地質構造為單斜地層,巖層產(chǎn)狀為240°~274°∠13°~34°,隧道出口段為順向坡,進口段為逆向坡。
1.2.1 大氣入滲法式中,a為降水入滲系數(shù),%,查表獲得;F為計算塊段匯水面積,km2,從平面圖中按匯水面積量?。籔為年最大降水量,mm,取2 130mm。
根據(jù)式(1)計算得到各段涌水量預測如表1所示。
表1大氣入滲法隧道涌水量預測
1.2.2 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法
式中,Q為隧道涌水量,m3/d;M為地下徑流模數(shù),m3/(d·km2);A為隧道通過含水層的地下集水面積,km2。
根據(jù)1∶2000地形圖量測,隧道涌水量預測見表2。
表2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法隧道涌水量預測
隧道涌水量預測結果均大于100m3/d,屬小涌水。同時,出洞口的兩鉆孔內(nèi),發(fā)現(xiàn)有承壓水,持續(xù)涌水約26d水量基本不變。推測本隧道ZK13+580~ZK14+339、YK13+560~YK14+361段,地下水開挖前期應是小涌水,長時間后應以淋雨狀為主;水量受季節(jié)影響明顯。
隧道的涌水量除了與大氣降水和地下水徑流有關,還與圍巖完整性、裂隙發(fā)育程度、滲透路徑等有密切關系。
本隧道總體巖層傾向大樁號,有利于地下水順層面及其他裂隙下滲;砂巖、石英砂巖地層,總體屬含水、透水層,地下水儲量推測較豐富,且雨季儲量更加豐富;部分地表徑流水因圍巖裂隙發(fā)育,且受隧洞穿越斷層破碎帶附近影響,圍巖較松散,開挖爆破振動揭穿或破壞了原有富水帶結構,徑流水借巖層傾向的條件,向圍巖壓力釋放的掌子面出噴涌而出[1]。
另隧道主要涌水段圍巖為強~中風化砂巖、石英砂巖夾頁巖,不屬于宜產(chǎn)生溶洞的可溶性巖層條件,可以排除出現(xiàn)溶洞的可能性,對此主要考慮斷層和裂隙水的影響[2]。
隧道進洞開挖后呈雨淋狀。當開挖至K14+295掌子面處時,呈中小涌水,采用水桶接水測量法測得最大出水點涌水量為1 200m3/d,洞口至掌子面總涌水量4 000~5 000m3/d,涌水量遠超過預測涌水量。繼續(xù)開挖后,涌水轉向仰拱底多處股狀涌水,表明該洞段地下水較為豐富。同時對隧頂旁部分地表徑流水減少及2個鉆孔承壓水涌水情況消失的觀察,證實了以上造成隧道洞內(nèi)涌水的原因。
通過對泉水出露點的現(xiàn)場調(diào)查,隧道左右側500m范圍內(nèi)的地下水泉出露點有1處,如表3所示。當?shù)鼐用裰苯釉谌巯掠涡藿ㄐ钏兀饕糜谏钣盟?/p>
表3調(diào)查區(qū)水源點情況
該點地下水出露點位于隧道進口K13+240左側沖溝處,離隧道軸線約280m,為下降泉;隧道底高程約920m,地下水出露點S1高程為886.8m,位置低于隧道底高程。
隧道施工后對S1水源點的出水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其出水情況如表4所示。
表4調(diào)查區(qū)水源點出水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該地下水出露點用作當?shù)鼐用耧嬘盟?,水源點出水量一方面受季節(jié)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受區(qū)域內(nèi)地下水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影響。
3.3.1 經(jīng)驗公式
結合大量具體工程實踐,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鐵路供水水文地質勘測規(guī)則》編寫組的朱大力、李秋楓列出了用以粗略評估隧道排水影響半徑的經(jīng)驗計算式:
式中,R為隧道涌水影響半徑,m;K為裂隙巖體等效滲透系數(shù),m/d。
該公式簡單易行,可以粗略評估隧道穩(wěn)定滲流過程中排水影響范圍。
根據(jù)式(3),各段施工排水影響半徑為:K13+010~K13+850段砂巖排水影響半徑約292m,K13+850~K14+360段石英砂巖排水影響半徑約為261m。
3.3.2 解析法
解析法,是根據(jù)地下水動力學原理,用數(shù)學解析的方法對給定邊界值和初值條件下的地下水運動建立解析式,從而達到預測隧道影響范圍的目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R為影響半徑,m;H為潛水含水層厚度,m;K為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m/d;W為降水補給強度,m/d;μ為重力給水度,無量綱;t為排水時間。
式(4)和式(5)分別適用于含水層沒有補給時和有大氣降水補給時的影響寬度。
隧道受地層巖性、構造等因素,不同單元參數(shù)各不相同。本次計算所需的滲透系數(shù)、重力給水度等參數(shù)的選取參照區(qū)域水文地質報告中的相關資料,并結合隧道附近已有鉆孔資料以及巖石試驗確定;降雨補給強度依據(jù)隧道穿越區(qū)區(qū)域內(nèi)都勻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含水層厚度從各隧洞縱剖面量取平均值;排水時間預計隧道開工到施工完成約1.5年。采用解析法得到該隧道施工排水后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半徑如表5所示。
表5解析法表計算隧道排水影響半徑結果表
綜合以上各表,隧道洞內(nèi)滲水、涌水影響半徑約為260~430m。
隧道施工對各水源點的影響具體如表6所示。
表6隧道排水施工對水源點影響
從表6來看,S1位于隧道進口K13+240左側280m,屬于砂巖、石英砂巖裂隙含水層,富水性中等。該點低于隧道底高程,現(xiàn)有地下水出露,處于隧道施工排水影響范圍內(nèi)。該點與隧道地下水系統(tǒng)有直接的水力聯(lián)系,隧道開挖后地下水直接從隧道中排走,加快了地下水的滲流,造成山體里的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導致該點地下水量有所減小,但不會導致斷流。因此,12組居民用水受隧道施工排水的影響較小,不會造成該水源點斷流[3]。
富水隧道滲水量大,應綜合考慮除大氣降水、地下水徑流以外的巖性、裂隙發(fā)育、滲透路徑、爆破振動、巖層走向、地表植被及地表沖溝水量等各種影響因素,預判隧道進洞后水量情況。在隧道施工前應重視水文地質的調(diào)查工作,并對隧道進洞后涌水造成的影響范圍進行分析,為協(xié)調(diào)解決隧道建設與水源供水問題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