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臣
(商丘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河南 商丘 476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見多發(fā)癥之一,雖然不危及生命安全,但持續(xù)、反復的腰痛及腰腿麻木等癥狀,常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會導致殘疾,令患者生活難以自理,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著負擔,臨床對早期發(fā)病者多主張非手術治療。中醫(yī)學針刺療法是治療LDH非手術特色療法之一,尤其芒針治療,可刺“深邪遠弊”,直達病所,可治毫針及藥物所不及的病位,有助于矯正腰椎異常結構,減輕神經壓迫,緩解疼痛癥狀[1]。2016年5月—2018年4月,筆者采用傳統(tǒng)針刺聯(lián)合芒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4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商丘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收治的168例LDH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齡28~64歲,平均(45.6±2.3)歲;病程1~7年,平均(3.3±1.2)年。對照組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齡27~65歲,平均(45.2±2.7)歲;病程1~8年,平均(3.5±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實用骨科學》[2]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X線、CT、MRI檢查確診。有腰部勞損史或扭傷史,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腰痛,且腰痛向骶部、臀部、下肢呈放射痛,伴有馬尾神經癥狀、腰部活動受限、骶棘肌痙攣、神經分布區(qū)域感覺異常及肌力減弱等改變;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膝反射、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神經根張力試驗及股神經牽拉試驗呈陽性。
①治療依從性較好者;②精神狀態(tài)良好,能夠與醫(yī)護人員較好的溝通者;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①伴有易出血傾向者、凝血功能異常而不適合針刺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伴有腰椎關節(jié)結核、惡性腫瘤、腰椎骨折、椎體滑脫、腰椎關節(jié)先天畸形者;④嚴重骨質疏松癥、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指征、馬尾神經受壓迫、針刺皮膚部位伴有皮膚炎癥、破潰、燙傷未愈者;⑤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治療依從性差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取穴:雙側腎俞、大腸俞、膈俞,及腰陽關,阿是穴。操作方法:取穴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采用直徑為0.30 mm、長度為40 mm的華佗牌毫針(由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20511)直刺1~1.5寸,行平補平瀉手法,使針感傳至患肢末端,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 min。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芒針為主治療,取穴①主穴:L5~S1突出者取關元,L4~5突出者取大腸俞。②配穴:氣海俞、秩邊、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懸鐘。操作方法:選取直徑0.40 mm、長度為175 mm的華佗牌一次性無菌芒針(由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60203),常規(guī)消毒主穴、配穴皮膚。在主穴位置,以直刺或斜刺進針2.5~3.5寸,針尖偏向脊柱方向,采用雀啄手法行針30 s~1 min,以患者下肢有明顯走竄感為宜,3次為度。若針下有骨樣感,即達到相應椎體的橫突或椎弓根,針尖向外繞過橫突或椎弓根,使針尖到達椎間孔附近,再以雀啄手法行針,直至出現(xiàn)上述放射樣針感。3次為度,不留針。配穴使用直徑為0.30 mm、長度為75 mm的華佗牌毫針直刺或橫刺,針刺適當深度后,行捻轉提插手法直至有脹麻感為度,留針15~20 min。兩組均1次/d,連續(xù)治療5 d后休息2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按照參考文獻[3]的標準。該量表共包含3個項目,分別為臨床體征(6分)、日?;顒邮芟蕹潭?14分)、主觀癥狀(9分),該量表得分0~29分。得分越高,提示腰椎功能改善越明顯。JOA癥狀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JOA量表總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按照參考文獻[4]的標準。該量表中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采用直腿抬高試驗評定直腿抬高幅度。抬高角度越大,提示LDH病情改善、神經根受壓程度緩解越明顯。
按照參考文獻[5]的標準。該量表分兩部分,分別為軀體生活自理量表(6項)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項),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按照《骨科學》[3]及JOA評分評定臨床療效[6]。顯效:腰痛等主要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或明顯改善,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JOA改善率≥75%。有效:主要癥狀好轉,直腿抬高試驗≥60°,JOA改善率≤50%~7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58,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療效對比 例
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評分VAS、JOA、ADI及直腿抬高試驗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程纏綿,病情易反復。西醫(yī)學研究表明:LDH主要是因腰椎軟骨板突出,腰椎體偏移,上下關節(jié)錯位,腰椎間盤突出的髓核使受累神經過度牽引,或機械壓迫神經根及周圍組織,致使神經根缺血,并引起神經根腫脹、充血、炎性改變等,而產生神經痛,誘發(fā)腰腿疼痛[7]。臨床治療LDH主要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對早期發(fā)病者多主張非手術治療為主,尤其中醫(yī)外治療法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師和患者的重視。中醫(yī)學認為:LDH屬“痹證”“腰痛”等范疇,多因素體肝腎虧虛、外傷、外感風寒邪濕等原因,致使氣血不和,經絡痹阻,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引起腰部疼痛;同時氣血虧虛,氣血不能通達于下肢,筋脈失養(yǎng),致使下肢疼痛、麻木[8]。因此,臨床治療應以補肝腎、祛寒濕、行氣血為治療原則。
針灸是中醫(yī)外治LDH主要療法之一,因病位在足太陽膀胱經,因此臨床取穴以足太陽經為主;配以足少陽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等腧穴及經外奇穴、阿是穴,通過針刺腧穴,可疏通經絡,調理經氣,對治療LDH療效肯定[9]。本研究于傳統(tǒng)針灸治療中,取雙側腎俞、大腸俞、膈俞、腰陽關、阿是穴,行平補平瀉手法治療,以壯腰補腎,調節(jié)經絡氣血?,F(xiàn)代研究認為:通過針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神經根營養(yǎng),促進局部無菌性炎癥吸收,減輕腰椎部位肌肉痙攣,激活神經沖動傳導,減輕椎間盤對神經根的機械壓迫作用,從而改善臨床癥狀[10]。然而,由于LDH病灶較深,普通毫針針刺時,因針短刺淺,往往影響治療效果。芒針是一種特制的長針,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fā)展而來,具有體長刺深的優(yōu)勢,善于治療“深邪遠痹”。對LDH輔以芒針療法治療,可使針感直達病所,刺激感強,擴大針感,并可透穴透經,直達脊神經處,有助于刺激神經傳導,促進病變處炎性改變分解消除,加快水腫消退,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一步改善脊神經根壓迫程度,并有利于促進神經元修復,改善LDH病情[11]。此外,芒針治療取穴較少,本研究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病位,分別取關元穴或大腸俞。關元穴為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可培腎固本,激發(fā)腰骶部經氣;大腸俞屬足太陽膀胱經,是通利腰膝之效穴。輔以氣海俞、秩邊、環(huán)跳等配穴可活血通絡,緩急止痛。諸穴配伍,在芒針足夠透刺深度治療下,可提高疏通經絡、氣血通暢效果,以產生良好的改善作用[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VAS評分、JOA評分、直腿抬高試驗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1)。隨訪6個月,治療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結果提示:相較于傳統(tǒng)針灸治療,對LDH患者采用以芒針治療為主的針刺療法,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傳統(tǒng)針灸聯(lián)合芒針治療LDH的臨床效果確切,有助于改善腰椎功能,緩解腰痛癥狀,提高直腿抬高幅度,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