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建國 趙藝穎
2019年3月,“夸夸群”在網(wǎng)絡走紅,“夸”和“求夸”成為流行用語,各類“夸夸群”紛紛被組建并迅速壯大。網(wǎng)民們一邊明目張膽地求夸,一邊絞盡腦汁地夸人,一起投入到這場盛大的網(wǎng)絡狂歡中。隨著“夸夸群”娛樂性的增強,各類“夸夸群”聊天截圖在社交媒體上蔓延傳播,引發(fā)媒體關注,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環(huán)球網(wǎng)等加入了討論,國外媒體也進行報道,還被《奔跑吧兄弟》《快樂大本營》等高收視率電視節(jié)目所關注。
“夸夸群”的盛行與狂歡,形成了網(wǎng)絡亞文化的新風格。作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流行文化現(xiàn)象,目前對“夸夸群”的探討尚不夠深入。本文從“夸夸群”的群體特征、風格呈現(xiàn)、心理成因和文化癥候等方面,分析群體求夸和夸人的根源,探討“夸夸群”所體現(xiàn)的群體價值觀,反思“夸夸群”泛濫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夸夸群”最早起源于2014年豆瓣用戶“樂樂”建立的豆瓣“相互表揚小組”,與“夸夸群”的不同之處在于,這個小組里大家是在真誠互夸并分享正能量。隨后,許多高校也開始組建類似的互相表揚群聊。2019年2月28日,浙江大學市場營銷專業(yè)大二女生蘇嘉琪建立起了浙江大學校內第一個“夸夸群”。①“夸夸群”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真正走紅是在2019年的三八婦女節(jié),一位叫 Sally的女網(wǎng)友分享了男友送給自己的奇葩禮物——被拉進“夸夸群”,進群后被陌生人瘋狂夸獎,時間到后又被踢出群,這件事在微博上獲得了可觀的熱度,登上熱搜榜。于是,一些此前建立的“夸夸群”也開始引發(fā)關注。因為新奇有趣,“夸夸群”進一步在全國各地的高校蔓延,從清華、北大到復旦、西交,許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除了高校以外,以小區(qū)、公司為單位的“夸夸群”也相繼出現(xiàn),還有不少網(wǎng)民通過自己的朋友圈來組建“夸夸群”。
夸贊互動以調侃風趣的語句傳遞了支持與肯定,給人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正面反饋,讓人產生“我有優(yōu)點”“我值得被夸”的心理感受。同時,“夸夸群”具有半匿名、半公開的性質,如高校“夸夸群”、職場“夸夸群”等,有細微的圈層連結但并非緊密關系,避開熟人社交中的避諱與束縛,滿足了人們微妙的社交需求。所以,“夸夸群”巧妙地滿足了人們內心對被贊美與被關注的渴望,讓青年網(wǎng)民在其中獲得了某種認同,進而在社交網(wǎng)絡中養(yǎng)成互相贊美的習慣。
隨著“夸夸群”逐漸增多,群內開始出現(xiàn)明確的限制性群規(guī),如“這里沒有諷刺,沒有杠精,只有夸夸”,“發(fā)一句話然后求夸,群里的小伙伴就會開始夸你”。群規(guī)強調“夸夸群”的互夸特色,將“夸夸群”與其他群進行了區(qū)分,并規(guī)定了互夸流程和句式規(guī)范。先是求夸者分享一件事,再說“求夸”,其他群成員則回復求夸者,根據(jù)求夸事項不遺余力地表達贊美。例如:“求夸:每天寫稿好孤獨,求夸”,“回復:每天寫這么多,業(yè)務能力和大腦得多強大,我一個月才寫一篇,夸!”;“求夸:我今晚做了飯,求夸”,“回復:還沒下鍋就令人食指大動,中華小當家是以你為原型的嗎?夸!”等等。通過夸贊氛圍的渲染,“夸夸群”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由于“夸夸群”的流行,其商業(yè)價值被深入挖掘。2019年3月,淘寶、閑魚平臺上許多店鋪比如夸夸兔推出了付費“夸夸群”,交上一筆錢就能讓自己或親友享受規(guī)定時間內的定制夸贊服務。這種付費“夸夸群”是為被夸者量身定制的,在開始服務前還會要求提供被夸者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齡、愛好、是否有夸贊重點等。服務按照時長收費,一開始收費較為便宜,大概10元就能被夸10分鐘。過了五天,被夸三分鐘就要15元,價格翻了五倍。②目前,“夸夸群”服務收費平均約為40元/5分鐘起。除此之外,還有人基于“夸夸群”做自媒體,比如微信公眾號“今日夸夸”“夸夸群總群”、小程序“夸夸”等等。通過公眾號和小程序收集展示各高校、平臺夸夸群的群號以及精彩夸贊語錄,宣傳并組織人進“夸夸群”,還設立投票、投稿等互動方式并制作“夸夸群”周邊產品作為獎勵來鼓勵網(wǎng)友積極參與“夸夸”活動。付費“夸夸群”和“夸夸群”自媒體的出現(xiàn)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夸夸群”,對“夸夸群”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夸夸群”的成員不僅通過分享成就來求夸,還以各種無意義話語作為求夸理由,如“我快睡著了,求夸”,“我打了好幾分鐘的嗝,求夸”,“我室友是女的,求夸”等等;有人通過角色扮演來求夸,故意假裝與大家生活有關的某一角色如宿管、保安等作為噱頭;有人甚至并沒有求夸,只是發(fā)了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問號都能在“夸夸群”里被夸贊。而夸贊也逐漸演繹出不同的類型,既有真誠贊美也有夸張吹捧,用文言文、網(wǎng)絡流行語、熱門段子等作為工具,方式包括逆向升華式,通過反向思考發(fā)現(xiàn)求夸者的優(yōu)點;聯(lián)想升華式,利用聯(lián)想能力將壞事變成好事;排山倒海式,利用排比句、成語、感嘆號等建立夸人的氣勢;夸張歸因式,將壞事的發(fā)生都夸張地歸因為正面因素進而表達贊美;指東打西式,換一個夸獎的對象來重新發(fā)現(xiàn)可贊揚的方面;閉眼式,顛倒黑白、沒有根據(jù)地隨意夸,等等。③
“夸夸群”的成員建立一種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亞文化群,即以特有的興趣和習慣,以共同的身份、行為以及所處的地域而在某些方面呈現(xiàn)出非常規(guī)或邊緣狀態(tài)的人群④,基本上由90后青年網(wǎng)民組成,即尚未踏入社會或剛剛踏入社會不久的青年群體,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高校學生。夸夸青年通常是在學習或者工作中背負壓力的普通人,想要努力爭取但能力尚未超群,不滿生活的現(xiàn)狀但沒有徹底改變的決心,感到不被尊重和喜愛,缺乏價值感、充實感與穩(wěn)定的自我核心,進而渴望進入“夸夸群”來獲得別人的肯定與安慰。正如一位知乎網(wǎng)友回答“如何看待夸夸群”這一問題時所說:“‘夸夸群’的出現(xiàn),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正向反饋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心靈得到安慰的機會。”⑤同時,夸夸青年也通過在“夸夸群”內贊美別人找到了被關注和被認同的感覺。筆者的一位訪談對象表示:“如果我的夸獎可以讓他重新元氣滿滿,我會收獲兩份開心,夸別人也是夸自己?!鄙踔猎谌豪飮^別人被夸也能給夸夸青年帶來歸屬感。筆者的另一位訪談對象表示:“我看別人被夸也很開心,因為就像自己被夸一樣,發(fā)現(xiàn)別人的喪和我的喪很一致?!?/p>
作為一個亞文化群,“夸夸”群體的形成過程如下:
首先,人們基于共同的好奇和興趣聚集成一個大范圍流動型關系的網(wǎng)絡圈群。由于“電子媒介改變了時間和空間對于社會交往的重要意義,重組了人們交往的社會環(huán)境,削弱了有形地點與社會‘地點’之間的聯(lián)系”,⑥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實現(xiàn)“遠程在場”,在一個社交媒體的網(wǎng)絡群聊內相互影響。
其次,“夸夸群”天然具備區(qū)分“他者”的屬性,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即需要發(fā)送進群驗證才能進群,但準入門檻并不高。
再次,在進入“夸夸群”后,“夸夸群”成員將注意力集中在夸贊互動上,進而深入了解“夸夸群”,知曉彼此的關注焦點,從而進行“自我范疇化”,產生自己與夸夸“群體”是相似的這種“刻板化感知”,進而做出“與范疇相符”的行為。⑦于是,“夸夸群”成員將之前的偶發(fā)性行為轉為儀式化行為,遵從群體的“自發(fā)秩序”,主動以象征性符號體系參與生產,不斷說“夸”與“求夸”,積極開展戲劇化、非常態(tài)的自我呈現(xiàn),熱情地夸贊別人或積極地求夸。
最后,通過分享共同的關注焦點和參與集體行動,“夸夸群”成員產生了共享的情感體驗,從而進入“集體興奮”的群體心理狀態(tài)中,個人的才智轉為集體的無意識。于是,“夸夸群”成員產生對“夸夸群”可依賴性的特有信心,形成內群偏好與群體團結感。“內群偏好使群成員更傾向于積極評價群內成員,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和自尊”⑧;群體凝聚力使他們產生了對“夸夸群”共同價值觀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而“由共同信念的支持性贊同所提供的報酬使得伙伴們越來越彼此吸引,對于每一個具有討人喜歡的自我形象的人而言,這種報酬性經(jīng)歷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相互吸引”⑨。
由此可見,通過聚集人群、區(qū)分他者、確認秩序規(guī)范、建構精神堡壘、表達共同信念、培養(yǎng)情感共鳴,一個隨機聚合、相互吸引、互動頻繁、聯(lián)系緊密、具有高情感卷入度的網(wǎng)絡文化共同體——“夸夸群”得以形成?!翱淇淙骸闭宫F(xiàn)了當代青年的群體生活方式,體現(xiàn)出網(wǎng)絡流行亞文化的樣態(tài)。
亞文化是“由處在從屬結構位置的群體發(fā)展出的一套意義系統(tǒng)、表達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回應占主導地位的意義系統(tǒng);它表明處于從屬地位的群體試圖解決那些從廣泛的社會背景當中產生的各種結構性的矛盾”⑩?!翱淇淙骸闭且惶子汕罂浜涂滟澰捳Z組成的亞文化意義系統(tǒng),它給青年網(wǎng)民創(chuàng)造一個抵抗性新身份來表達自我和收獲尊重,試圖解決人人內心無處排遣的焦慮無助,滿足人們對于溫情、安慰和奉承的需要,反映出普通青年群體的社交心理。
自我實現(xiàn)是指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獲得對自己的穩(wěn)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夸夸群”的興起與人們對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有一定關系?!翱淇淙骸背蓡T主動構建積極向上的自我,公開表達對夸贊的需求,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鼓勵與重視,體會被人欣賞的快樂。雖然,大家都明白“夸夸群”里的夸贊并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贊美,有時候不過是善意的謊言或者玩笑話。但正如莫里斯·施魏策爾(Maurice Schweitzer)和艾瑪·萊溫(Emma E.Levine)所言:“人們對撒謊的厭惡來源于道德判斷,而利他主義的謊言雖然為了照顧他人而違反道德準則,但它往往被認為比誠實更講道德.”人們從夸贊互動感受到的情感支持與精神力量并不會因為知道它是謊言而有所折損。
然而,“最穩(wěn)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于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聲、聲望以及無根據(jù)的奉承之上”。青年網(wǎng)民沉迷于夸張的吹捧中,祈求通過這種善意的謊言來滿足無節(jié)制地自我實現(xiàn),這種并非穩(wěn)定正常的方式無法一直存在更不能持續(xù)生效,過度“求夸”不僅會導致生活缺乏價值感和獲得感,還會使人們在被夸贊之后不再愿意辛苦努力來獲得真實的夸贊,只想在虛假的夸贊中得到安慰和滿足。
除了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外,“夸夸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青年的孤獨與焦慮。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改革和發(fā)展的轉型期,身份的焦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不少年輕人擔憂自己當下所處的社會等級過于平庸,“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這種對自身價值判斷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希望他人能給自己某種方向感,或者至少“由于認識到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恐懼而得到某種安慰”。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看似可以使得人們迅速建立起寬泛的網(wǎng)絡人際圈,但真正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卻難以持續(xù),現(xiàn)實社會中原有的人際交往網(wǎng)也被網(wǎng)絡打破,人們越發(fā)感受到一種“原子化孤獨”??仗摳泻凸陋毟姓墙箲]這種基本體驗的兩個階段。2018年發(fā)布的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顯示,“90”后幸福感均值最低,社會焦慮成為各種社會情緒中得分最高的。許多年輕人正陷入一種焦慮迷茫的心理之中,體會著深刻的絕望感和無效感,就像“空洞人”一樣,“被困住”“被淹沒”,青年網(wǎng)民選擇通過“夸夸群”進行社會交往和變得“招人喜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他們對排遣焦慮的需求。
在半匿名、半公開的“夸夸群”中,人們不需要克制負面情緒和仔細斟酌文案,也不需要理由和準則,只要直接地表達夸贊,就能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而在群體給予的溫暖歸屬中緩解孤獨與空虛,共同擺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焦慮與沮喪。溫暖幽默的話語具有減壓功能,無拘無束地宣泄與釋放能給自己帶來愉悅和快慰。同時,“夸夸群”里來自他人的夸贊也能使青年群體能夠獲得暫時性的心理安慰和支持,緩解個人的絕望感與無助感,獲得一般只有親密關系才能帶來的情感回報。
“夸夸群”具有“他人導向型”的群體心理。“他人導向者很少把生活看成是個人化的事業(yè),而是把同齡人視為個人導向的來源,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從當代人(或他們的替身——大眾傳媒)身上獲得動機、引導、期望和贊同。”所以,夸夸青年才會懇請他人的評判和認同,仰仗他人來證實自己的價值,進而對抗焦慮。然而這些被美言“塞滿了的人”注定會變得更加孤獨,無論他們怎樣“相互依靠在一起”,“因為空洞的人不具備學會如何去愛的基礎”。同時,“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應該追求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相信什么樣的行為原則”??淇淝嗄暝匠撩杂谔摶玫目湟?就越難確立正確地目標和原則,便難以獲得“自主性和內在的精神力量”。他們不能實際擺脫現(xiàn)實的焦慮與壓力,甚至陷入期待“夸贊”的焦慮中無法自拔,進而消磨向上的斗志,放棄了“最終將使他建設性地戰(zhàn)勝孤獨的東西,即發(fā)展他自己的內在資源、力量與方向感”。
“如今這種不再相信公共領域的意義并被作為衡量現(xiàn)實的意義的親密性情感所統(tǒng)治的文化導致了自戀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出現(xiàn)。”“夸夸群”正是網(wǎng)絡自戀主義文化表現(xiàn)的新形態(tài)。
夸夸青年熱衷于求夸或夸人,“下意識地著迷著并不斷地渴望著一種理想化了的自我客體”,想從外部得到“自我美化”和“自我崇高化”的無限力量,又認為自己“對他人的依賴只不過像鷹對小雞的依賴一樣”,“不時幻想自己權力無限,但是卻要依靠別人時時把贊美和崇拜之辭灌入他的耳中才能感到自尊,離開了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的觀眾他就活不下去”。應該看到,夸夸青年不過是希望通過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或被夸贊來證明自己,并“克服表面自由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們其實并不關注自己的真實需求,只是要求獲得立刻的滿足,故而只能長久地內心空虛并“生活在一種煩躁不安的永遠不會滿足的欲望之中”,最終導致對自我的傷害。
“夸夸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代中國文化娛樂生活中的“忽悠”心態(tài)的影響,“忽悠”本是指用云山霧罩、貌似有理的話把人侃暈,從而達到使人受騙上當目的的一種騙術,現(xiàn)已成為一種社會心態(tài),毒化了社會風氣和心理??淇淝嗄暝凇翱淇淙骸崩?一方面,努力進行偽飾,忽悠他人;另一方面,讓自己忘卻真實,沉迷在“夸夸”游戲里與眾人一起狂歡,忽悠自己;共同濫用夸贊涂層,呈現(xiàn)出一種無意識式“集體興奮”的群體心理。
“夸夸群”是一個無邊界劇場,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以一貫之的道德模樣,完成社會化角色的這種義務,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利益,迫使人們都成了精通各種舞臺表演手法的行家?!痹凇翱淇淙骸崩?夸夸青年要么通過新奇的求夸理由來吸引其他成員,享受被圍繞、被夸贊;要么通過眼花繚亂的溢美之詞展現(xiàn)自己高超的夸人技巧。他們盡情釋放無處安放的旺盛表達欲進行戲劇性表演,不浪費秀場中的任何一束目光,塑造出一種幽默風趣、機智過人的前臺形象。
夸夸青年期待看到自己那“輝煌的自我形象反映在觀眾全神貫注的眼神里”,渴求一種相對于“普通大眾”的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對于他們來說,“人的整個一生,甚至包括表面上的成就為目的的工作范疇,都是圍繞這在人際關系上爭得上游,圍繞著壓制朋友與誘惑他人這場惡劣的游戲而展開的”。“夸夸群”群成員之間一方面,其樂融融地互相吹捧,親密無間地合作表演,進而“誘惑他人”;另一方面,也在互相競爭強奪觀眾,比誰扮演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進而“壓制朋友”,比如“夸夸群”成員也會比拼誰想到的吹捧話語或者求夸理由更加文采斐然、有理可依或是驚艷出眾。
在許多夸夸青年看來,觀眾不過是被“誘惑、欺騙和控制”的對象,夸夸青年不關注觀眾的真實需求,也不愿意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更不會對“前臺”進行日常管理,他們只在意自己有多少觀眾,只期待“掌聲和鮮花”。而且,夸夸青年都清楚“夸人”和“求夸”這樣的自我展演并不能真正獲得贊美并提高名望,但由于虛榮心理的驅使,他們還是選擇通過不落俗套的吹捧賺取眾人的注意力。于是,青年網(wǎng)民被“我求夸,故我在”“為夸而夸,從眾而夸”的怪圈所困住。
然而,不斷地在虛擬群聊中自我展演并不能從實際上滿足被尊重被喜愛的心理需求,他們越是努力表演來獲取贊賞和關注,就越容易陷入自我認知的焦慮中,沉迷于虛假的表演劇場之中。當人們傾向于成為“生活中的表演者”而不是作為自我來生活和做出行動時,劇場化就滲透進了我們的社會生活里,進而促使社會劇場化成為當代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游戲不是‘平?!罨颉鎸崱?。它走出了‘真實’生活,暫時邁進一片完全由其支配的活動領域,并在特定時空范圍內‘做完’?!薄翱淇淙骸钡统杀靖呙芏取肽涿牍_的屬性為網(wǎng)民創(chuàng)造了自由表達、虛擬狂歡的環(huán)境,青年網(wǎng)民們就像在其中玩一場夸耀的“游戲”,創(chuàng)造了特定時空范圍內的秩序——群規(guī),采用“稚氣與野蠻結合”的玩法,把“暫時的、受約束的完美帶進殘缺的世界和混亂的生活”中,“以再現(xiàn)來實現(xiàn)”,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夸獎過程再進行重構,為參與者提供了暫時脫離現(xiàn)實困境的賽博空間。
一名知乎網(wǎng)友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人都處于一種壓抑的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情感無法向親人朋友宣泄,互夸則提供了一個宣泄渠道”。身處平淡和克制生活中的青年網(wǎng)民借助“夸夸群”身處于一個狂歡廣場,以“戲仿”“加冕—脫冕”“廣場語言”等方式重構理想的社會互動圖景,利用豐富的流行用語和網(wǎng)絡段子來生產出各種腦洞清奇、文采斐然的吹捧或求夸話語,或是抱著娛樂的心態(tài)去圍觀大眾如何“舌燦蓮花”并“拋梗不斷”將一件小事夸得“天花亂墜”,肆意釋放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力以獲得一種強烈的快感,擺脫各種權力秩序與繁瑣無趣的日常生活,毫無顧忌地解構著各種傳統(tǒng)社會交往中的話語禁忌、標準權威和價值觀念,使毫無標準與限制的夸耀成為群內溝通的常態(tài),表達對主流文化的不滿和對新意義的追尋,共同享受這場戲謔抵抗的社交游戲,使其被社會結構化了的自我獲得片刻的解脫。
在距離感喪失、主體性消失的網(wǎng)絡社會中,青年網(wǎng)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逃避現(xiàn)實的夸耀游戲,共同沉溺于夸贊的幻覺中自由狂歡,麻痹自我意識和敏感性,喪失理性和思考能力。然而,“快樂是意義實現(xiàn)的結果而不是目標,人們越是追求快樂越容易錯過快樂”?!翱淇淙骸崩锊蛔非笠饬x只是單純尋找快樂的行為不過是一種鴕鳥式地逃避手段,使令人不滿的現(xiàn)實看起來模糊和遙遠,卻沒有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更不會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氨砻孀杂傻脑黾颖厝话殡S著真正自由的減少”,網(wǎng)民如果沉迷其中,不僅不會獲得自由,還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空虛,現(xiàn)實生活更加被束縛。
由于現(xiàn)代社會所認同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自我實現(xiàn),鼓勵人們做無限權力的黃粱美夢,于是人們依據(jù)沖動濫用涂層、創(chuàng)造幻象,使得涂層成為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中的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涂層,是指用各種顏色與質地的涂料、裝飾材料對建筑、環(huán)境進行改造與更新,將表面的黯淡與缺陷涂層為光鮮的、完美的外表。但涂層帶來的只不過是暫時、虛幻的美好,而不是內在堅實與外在美好的統(tǒng)一,還往往會掩蓋內在的問題。根據(jù)涂層理論,“夸夸群”所構建的正是一種夸贊涂層??滟澩繉邮怯谩翱淇淙骸崩锾搨蔚囊缑乐~掩飾真實自我,制造出受人歡迎的偽飾外表,滿足人們受尊重的心理需求和社交訴求。在“夸夸群”里,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贊美可以輕松擁有,甚至被一群人爭相吹捧。青年網(wǎng)民利用“盲目的樂觀主義”,放棄自我和思考能力,放任自戀的沖動,在表演和游戲中互相虛偽奉承,在此起彼伏的夸贊聲中飄飄然,在殘酷的現(xiàn)實問題上涂抹了一層又一層贊美的油彩,人為地幻化出被人喜歡、被人接受以及被人贊同的社交氛圍,沉迷在擁有社會聲望的涂層中自我滿足,陶醉在過度的虛榮感、莫名的優(yōu)越感和虛假的膨脹感里。
其實,夸夸青年不是不知道群里的夸贊都是虛假的,但他們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希望,又過分恐懼不被喜歡、被隔絕或被拋棄,逃離不開夸贊涂層帶來的快樂與光鮮。正如埃里克·霍弗所言:“當一個人在不愿意面對殘酷現(xiàn)實或者無力成就自己時,他會盲目投身于某種驚心動魄的集體事業(yè),以此來逃避個人的責任、恐懼、缺點,掩埋他們已經(jīng)敗壞和了無意義的自我,讓自己的情感得以寄托?!庇谑?夸夸青年為了掩飾無能的“自我”和無意義的生活,不去思考夸贊的真實度,不再關注如何彌補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和如何改變當今社會冷漠焦慮的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無意識式的集體興奮、任由擺布的狀態(tài),熱切參與群體的偽飾游戲,從眾構建虛假的夸贊涂層,企圖通過夸贊涂層而不是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價值來尋找意義支持與精神寄托。
然而,盲目地參加集體活動只能使夸夸青年收獲表面的支持或認同,在群體中卻依然“保留自責感、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虛偽的夸耀更是稍縱即逝,不能長期帶來愉悅和滿足。這種依靠“掠奪”或“脅迫”得來的集體互夸在認知層面和行為層面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和效果,也不能形成深度的社交互動與穩(wěn)定圈群,還會促使人們進一步疏離“自我”和責任。在夸贊涂層脫落之后,夸夸青年依然不能獲得社會贊同和情感寄托,赤裸裸的現(xiàn)實就擺在面前。迷戀夸贊涂層不過是在飲鴆止渴、吸食精神鴉片,還使生活變得虛偽、不真實。
“人們在他們的社會交往中尋求的一種基本報酬是社會贊同”。社會贊同不僅需要交往互動,還需要基于某種價值的認可。而“夸夸群”的特殊性在于,群內的交往互動直接以社會贊同作為結果,即人們只要進行互動,就能獲得夸贊。由此,在“夸夸群”內,獲得夸贊變得輕而易舉,進而造成了夸贊的泛濫,使其發(fā)展成一種群體性的夸張偽裝行為,消解了其應有的作用與意義。
夸贊的本質是以事實為基礎,對一些人或事物進行肯定和稱贊。作為一種外在的自發(fā)評價,夸贊的意義建立在自發(fā)的反應而不是取悅他人的算計手段的基礎之上,它的意義取決于它的真實性,也取決于它是否稀缺。因此,“為了博得對自己的判斷力的尊敬及維護自己的贊同的價值,一個人必須要節(jié)省地使用贊同”。
而在“夸夸群”中,群成員卻過度濫用夸贊,將求夸或夸人限定為群內唯一的互動方式,為了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樂此不疲地尋求或表達夸贊。隨著夸贊的泛濫,“求夸”從認真分享正能量成就變?yōu)殡S意用無厘頭話語來搞怪,不再是真實的情感表達,只是展示自己或者忽悠自己的方式;“夸”從一開始注重“夸什么”到后來注重“怎么夸”,脫離了最初對成就的鼓勵、贊美,進而成為夸張、虛偽的群體展演;“夸夸群”也從構建積極自我的群體,演變成充斥著虛偽吹捧和夸張偽裝的群體。在任意出現(xiàn)、自由泛濫的“夸”和“求夸”聲中,我們無從得知夸夸青年的真實態(tài)度,更無法探知夸贊的真正意義。適得其反,夸的越來越多,求夸的越來越頻繁,距離真正的夸贊就越來越遠,距離真正值得夸的行為或品質也越來越遠。
夸贊在濫用中被重構和修改,成為夸夸青年表演的道具和手段,也成為娛樂消遣和即時消費的由頭,其意義指向性被逐漸弱化,失去了具體的“所指”,變成一種習慣性的附和或者表現(xiàn)自我的無意義符號。人們不再真誠地對待夸贊,就不會真正地擁有夸贊帶來的自信感和成就感,也很難借助夸贊樹立正面形象和弘揚社會道德。
隨著“夸夸群”逐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發(fā)關注,許多商家將“夸夸群”轉化為商品,利用其亞文化外殼來誘導消費者進入預設的意義場景,刺激他們的消費欲望?!跋M者把自己看作處于娛樂之前的人,看作一種享受和滿足的事業(yè),在認為自己處于幸福、愛情、贊頌、被贊頌、參與、欣快以及活力之前,其消費原則是通過聯(lián)絡、關系的增加,通過對符號、物品的著重使用,通過對一切潛在的享受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來實現(xiàn)存在之最大化”?;谶@種潛在的需求,許多消費者愿意花錢體驗按需定制、付費求夸、夸完退群的“夸夸群”服務,在“夸夸群”火了之后訂單數(shù)量更是激增。
“人們可以自娛自樂,但是一旦人們進行消費,那就決不是孤立的行為了,人們就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編碼價值生產交換系統(tǒng)中”。一方面,商業(yè)邏輯的侵入讓“夸夸群”能以一種商品的外殼快速地走入青年群體的視野,使其更廣為人知,例如創(chuàng)立“夸夸群”自媒體進行商業(yè)宣傳;還將參與“夸夸群”互動成功地轉為一種賺錢方式來獲得青年群體的認可,比如許多商家推出的付費“夸夸群”服務是在網(wǎng)絡上廣泛召集青年網(wǎng)民進群夸人,夸完后就在群聊里發(fā)紅包來給予相應的報酬。由此,青年網(wǎng)民參與式、創(chuàng)造性的消費促進了“夸夸群”的內容生產和文化實踐,為“夸夸群”帶來強大的消費力。
另一方面,商業(yè)活動的操縱也使“夸夸群”亞文化的顛覆性和獨特性被交融和消解,進而變得“僵化”。正如赫伯迪格所言:“一種嶄新的風格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無可避免地和生產、宣傳與包裝的過程密切關聯(lián),這必然會抹殺亞文化的顛覆力量。”在商業(yè)元素的催化和發(fā)酵下,“夸夸群”從一種自發(fā)創(chuàng)建、帶有抵抗性的新型網(wǎng)絡群聊被改編成一種平庸化、娛樂性、可供消費的亞文化資產,被“抽掉了”其本來的作用和價值,成為工業(yè)化生產和消費意義系統(tǒng)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成為迎合大眾的消費符號和灌輸消費主義的工具。而夸夸青年看似在抵抗主流文化,其實是被消費主義“溫和”地壓制或誘惑來消極接受一種可控范圍內的符號,進而在“娛樂道德”的鼓吹下被奴役和異化來參與“自娛”。同時,在商業(yè)的收編下,“夸夸群”所建構的獨特性不過是一種假象?!跋M主義消弭了人們之間真實的差別,使人們及產品都同質化,并同時開啟了差異生產的壟斷性集中化?!笨淇淝嗄昕此谱非蟆皞€性”,通過購買付費“夸夸群”服務來進行“自我區(qū)分”,實際上不過是“向某種范例趨同”;“夸夸群”商品并沒有給人“貼上獨特的標簽”,而是“標明了他對某種編碼的服從”,“對某種變幻的價值等級的歸并”。
可見,“夸夸群”走向與商業(yè)的融合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夸夸群”的發(fā)展,但也使“夸夸群”變得以消費者為導向,以市場為準則,用“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差異形式”取代人們之間本來存在的真實差別。造成了夸夸青年被“精神馴化”,亞文化的內涵被“有意地扭曲或抹除”,勢必會削弱“夸夸群”對主流社交氛圍和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和區(qū)隔,消弭其最初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被“機械復制和批量生產”,成為暫時紓解不良情緒的工具。而且,“夸夸群”的新穎、解壓可能使其能一時走紅,卻不具備持久黏性的互動,很難形成成熟運轉的社區(qū),故而難以成為一種穩(wěn)定、持續(xù)的消費模式,不能長久留住網(wǎng)民對它的熱情。隨著“夸夸群”本身的熱度漸漸消散,人們就會轉而尋找新的狂歡游戲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浮躁、拜金、頹廢、冷漠等社會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夸夸群”文化盛行的當下,人們過多參與“夸夸群”的聊天并互相吹捧,在公共議題卻保持沉默,不關注公共事件和公共利益,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更是難得一見。
一方面,“夸夸群”亞文化引導人們習慣于“商業(yè)互吹”的娛樂幻象,不愿意進行深度思考和反思批判。公共討論本是以參與、平等和理性的對話為基礎的,但是“夸夸群”倡導“夸文化”,身處其中的青年網(wǎng)民逐漸習慣了夸贊和被夸贊,忽視批評和反對的聲音,即便在公共討論中也不管議題對錯,一味地鼓掌和夸贊,迎合上級、朋友或是利益相關者?!翱淇淙骸钡牧餍?使得人們失去了表達正確價值觀念和真實想法的能力,群體互動流于形式,公共討論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夸夸青年著眼于自己的“個人表現(xiàn)”和親密關系,“追求小范圍內的直接人類關系”,將私人領域的心理想象疊加在公共領域的事物之上,不愿意發(fā)表對公共事務的見解。這直接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人們越來越習慣讓個人的表述和暴露無休止地占用公共資源,甚至參與公共討論也是為了自我實現(xiàn)而非進行社會變革,進而導致公共空間里有意義的知識、思辨性的討論變少,具有公共論壇作用和公共思辨屬性的公共領域逐漸減少,原本存在于公眾之間的共識或普遍價值觀漸漸消失。人們處在一個相互看見卻又彼此隔離的世界,也就喪失了公共討論的基礎和條件。二是人們沉浸在親密的網(wǎng)絡圈群中,被“信息繭房”和朋友圈所包圍,讓建立親密人際關系的思想意識侵入公共生活,使得人們只關注和討論“熟悉的話題”,對朋友圈外的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視而不見,也就難以形成“對權力的實在的理解”,更難言在公共討論中生產有價值的公眾輿論來指導社會實踐。誠如理查德·桑內特所言:“當階級、種族和權力斗爭等社會議題不能夠被親密情感加以衡量的時候,當它們不能夠充當一面鏡子的時候,它們不再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或者關注。這種自戀式的現(xiàn)實觀造成了成年人的表達能力的衰退?!?/p>
“夸夸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獲得贊美”的需求,也給他們帶來了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夸夸亞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抵抗與創(chuàng)新,強調了當代青年群體的交往訴求。但是,“夸夸群”中沒有所指的夸贊泛濫,是群體偽飾和游戲宣泄,它并非培養(yǎng)群體成員的自信,且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所以,人們需要摒棄夸贊涂層,直接勇敢地面對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危機,通過努力發(fā)展自身能力來擺脫虛假夸贊的依賴性,克服孤獨、焦慮與自戀,進而獲得強大的情感能量??傊?人們需要正確地認識“夸夸群”,看到虛無主義、消費主義對“夸夸群”亞文化的意義消解,警惕“夸夸群”亞文化造成的無意義夸贊,反思其對青年群體的負面影響,注重傳播正能量和加強主流價值觀引導,培育健康、理性、自信的心態(tài),開展有價值的公共討論,促進網(wǎng)絡清朗文明建設。
注釋:
①③ 遇馬:《閉眼夸人的夸夸群,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減壓嗎?》,《新京報·書評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1c9-Kf0QZI1B0bJ1FK
s0eQ,2019年3月20日,2019年6月1日。
② 愛范兒:《我在夸夸群里夸了兩小時,發(fā)現(xiàn)“職業(yè)夸手”并不好做》,https://www.ifanr.com/1185218,2019年3月15日。
④ Gelder,Ken(ed).TheSubculturesReader(2ed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25.
⑤ 徐三石:如何看待復旦夸夸群、夸夸夸群以及越來越多的夸夸夸夸夸群?——徐三石的回答,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988611/answer/618056073,2019年3月9日,2019年6月1日。
⑥ [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7頁。
⑩ Mike Brake.ComparativeYouthCulture:TheSociologyofYouthCulturesandYouthSubculturesinAmerica,BritainandCanada.London:Routledge.1990.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