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明溪縣蓋洋中學,福建 三明 365205)
“上課文學生不愛聽,上也沒什么意義?!薄胺凑F(xiàn)在中考又不考課內(nèi)文章,課文上不上都沒關系?!边@是我所聽到的部分語文老師對于課文的看法。事實上真如他們所說的沒有價值嗎?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钡艺J為,既然是例子,又作為典范性的例子,就有可學習的地方。
那么如何以教材為出發(fā)點,巧用課文,為寫作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呢?我覺得“積累”與“借鑒”是兩大法寶。
首先是積累,其實就是背誦
積累是寫作最基本的準備?!笆ベt之學,非造次之成,須在積累?!笨v觀古今,文壇名士,哪一個不是慢慢積累,后再醞釀成文的。所謂“厚積而薄發(fā)”正是這個道理。蒲松齡擺下茶攤,向行人收集了大量有關神鬼之說的素材,最終寫成《聊齋志異》;漢代司馬遷博覽史書,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鑄就了《史記》。因此我們只有重視從課文中積累相關知識,從最基礎的學起、做起,才能最終獲取知識,認識事物。有了積累,作文時也就會得心應手。
其次是借鑒,就是靈活運用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寫作中要有意識地將自己平時看到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語言、立意、選材、結構形式等方面的技巧,用心揣摩并“活用”過來。當然,這種借鑒不等同于抄襲,對作文而言,它是寫作突破的重要手段,是產(chǎn)生飛躍的第二大途徑。
可以說豐厚的積累是寫好文章的基礎,靈活的借鑒是文章的飛躍。那么究竟從哪些方面來積累和借鑒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語言素材方面
1.積累優(yōu)美詞句,也就是背住優(yōu)美詞句。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敝挥袦蚀_、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感染讀者。如果平時積累掌握的詞語不多,就會出現(xiàn)“120”分的作文:“今天天氣十分好,花兒十分香,風景十分美……”這平淡如白開水的作文,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平乏。而當學生能從課文中積累有關的語言材料時,文章就富有文采多了。如這一片斷:如果有人問:“春天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白居易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韓愈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說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
2.借鑒仿照優(yōu)美詞句。
我們提倡寫作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求學生有個性化的語言??梢越梃b課文中個性化的用詞方式,比如貶詞褒用、大詞小用、新詞活詞等。這樣就能使文章飽滿厚重、韻味十足。像下面的這個例子就是這樣。
小學時,同桌之間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兩種關系:一種是民族融合式,一種是和平演變式。
還有仿寫,更是初中語文試題中常出現(xiàn)的一種題型。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本是個很固定的名言。有學生就把它們仿成:“書山有路‘背’為徑,學海無涯‘考’作舟?!边@說明了仿寫其實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它實現(xiàn)了讀寫結合,體現(xiàn)了新的內(nèi)容、方法和思想。
第二,從課文內(nèi)容方面
1.積累典型人物和事件,豐富作文內(nèi)容。
作為中學生,特別是農(nóng)村中學的初中生,由于受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他們的視野狹窄,基本不關注時事,所以寫起文章來,覺得沒什么好寫,所用的材料也多是“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能對文本中的人和事進行分析指導,使學生能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在這些基礎上提取并積累典型人物和事件,那么就為學生的作文豐富了內(nèi)容。
如:寫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追求理想”等方面有關的文章時,就提取《我的信念》中對居里夫人的描述的語句。反映社會生活,體現(xiàn)“愛”的主題的文章,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就是很好的素材。《熱愛生命》為“生命的頑強”作了最好的詮釋。
2.聯(lián)系與課文材料相類似的生活事例或概括創(chuàng)新所學內(nèi)容。
學習了《心聲》,在你的記憶中,自己的求學路上,是否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心情又怎樣。在相關文章的寫作中這就是很好的范例。再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勵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難,才能成功”聯(lián)想到“孩子學走路”“雛鷹學飛”等。把這些故事進行擴寫,來體現(xiàn)主題。
而借鑒文本,寫作出新的另一方法是:故事新編,編出精彩。像學習了《塞翁失馬》這則寓言故事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改(擴)寫成這樣:說這次父子倆暫時保全了性命,茍且偷生。但好景不長,因為兵力損失慘重,前線告急,不久敵軍大舉侵犯到了這個小山村,因為這個年輕人瘸腿,來不及逃跑,不幸被殺。從而表達“祖國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愛國主題。
第三,從寫作技法方面
1.了解并積累課文中的各種寫作技法。
縱觀我們老師平時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我們老師上的所謂“作文專題指導”課,絕大多是邊講方法邊舉例子(而這些例子多是脫離教材中的課文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在“置文不理”。
其實我們所教學的課文,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立意、選材、情感,或是在表現(xiàn)技巧上,都是學生寫作的藍本。例如《蟬》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羚羊木雕》用倒敘、插敘的手法記敘事件;曹文軒的《孤獨之旅》是環(huán)境描寫與心理描寫的“結伴”之旅;《蒲柳人家》讓學生知道了“人家”是怎樣充分運用各種人物描寫方法的。還有什么作文的開頭、結尾,與其大談什么鳳頭、豹尾這些抽象的東西,還不如讓學生參考課文中的開頭和結尾,更來得直觀。
2.借鑒運用寫作技法。
朱自清的《春》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精美散文,通過教學,學生們學會了在寫景時應充分調(diào)動各種感官,積極運用各種修辭,錘煉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字詞。再如《列夫·托爾斯泰》一文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學生在學習了后,在寫《我的班主任》這篇作文時,是這樣寫我的:他的眼睛雖稱不上炯炯有神,更不會傳情。但一旦要提問時,全班同學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是你一不小心走了神或做一點小動作便逃不過他那犀利的目光,就像獵鷹一般銳利而不容忽視,只要被他“掃射”一遍后,無一幸免。因此上他的課,個個都提高警惕,精神十足,就怕被“紅外線”掃描到。
教材是寫作的一面鏡子;課本是寫作的寶庫,材料的海洋。里面蘊涵的豐富內(nèi)容及其情感,表現(xiàn)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都是學生的參照,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這些的文本資源,那么就能點燃學生智慧作文的“火花”,讓作文更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