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成林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平川鎮(zhèn)小學,四川 鹽源 615700)
數(shù)學因其邏輯嚴密,成為大家心目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最佳學科。小學生感性思維力較強,抽象思維力較弱,正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小學生雖然抽象思維較弱,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強,面對他們的這個特點,我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常常會運用類比教學方法,把學生從一個知識點引向另一個知識點,學會新的內(nèi)容,讓他們在模仿中學會舉一反三。這種教學法運用得好,學生懂得遷移,可以觸類旁通,運用得不好,學生只會死搬硬套。
人們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我認為“授人以漁”不如幫助他們培養(yǎng)一種好的思維習慣,這樣則可以使其面對問題更加自信靈活。我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類比教學法就是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時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抓住兩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似性,由學生熟悉的一個知識點延伸到另一個新的知識點上去。類比法在大眾認知的活動中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很多發(fā)明都取決于類比法的手法中。而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類比法是我們教學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發(fā)生過程,看清其本質(zhì),真正弄清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自己的數(shù)學邏輯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只有建構(gòu)了自己清晰有序的邏輯思維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他們在運用時才能舉一反三。
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概念的教學又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教學新的定理定律,必須讓學生先弄清楚它的基本概念,否則就他們就不可能正確運用它。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或生活情境來進行類比,讓學生感覺熟悉親切。有了這樣的鋪墊,他們就會消除畏難心理,主動探索新知識。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學習“面積”這個概念時,我讓他們仔細觀察我們的課桌、書本的平面,并讓他們自己想想這些平面由什么組成的。“面積”概念對于我們來說很簡單,但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覺得很難,而且這個概念如果理解不清楚,后面在計算時他們就把周長與面積混為一談了。對我的話,剛開始學生感覺很蒙,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然后用紅色粉筆一點一點給涂上,最后就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正方形。看著這個學生明白了我們的這些平面由一個個的小點組成的,我們?nèi)绻苡嬎愠龆嗌賯€小點,那我們就知道這個物體有多大了。那么我們的面積就是“物體或平面圖形的大小”。
學習新知時,我們可以抓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jié)點做好遷移,為學生架起一座新舊知識的橋梁。比如,教學工程問題時,我知道它比較抽象,學生往往感到不易理解,為了學生便于學習掌握,弄清楚里面的工程總量、工程時間、工作效率,在教學開始時,首先出示一組題目讓學生練習:
1.說出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三者的關(guān)系。
2.修一段公路,由甲工程隊修建需要20 天,甲隊每天修幾分之幾?
3.修一段公路,由乙工程隊修建需要30 天,乙隊每天修幾分之幾?
4.修一段60 千米的公路,由甲工程隊修建需要20 天,由乙工程隊修建需要30 天,如果兩隊同時修,幾天可完成?
第(4)題解答完后,再說明其數(shù)量關(guān)系,教師板書:
60÷ (60÷20 +60 ÷30)=12(天)
工作總量 ÷ 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
這樣,通過復(fù)習準備,喚起學生的舊知,為新知的構(gòu)建做好鋪墊。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新知的學習。
工程問題應(yīng)用題:“修一座橋,由甲工程隊修建需要30 天,由乙工程隊修建需要45 天,如果兩隊同時修需要幾天可完成?”我設(shè)計下列問題讓學生進行自學分別討論:這道題與前面的這道題是否屬于同一類型,我們可不可以用前面總結(jié)出來的公式來計算?這道題中的問題是什么?已知的有什么條件?總量的具體數(shù)量不知道,可把它看作是什么?甲隊的工作效率用什么表示?乙隊的工作效率呢?甲、乙兩隊工作效率的和怎么求?在這樣的思考中,關(guān)鍵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用舊知進行解題,實現(xiàn)了知識的類比和遷移。1÷(1/30+1/45)=18(天)。解答完后,再讓學生對比分析,如果去掉總量“60 千米”,那么前后兩道題的變化量和不變量都一樣。所以,以后遇到這類問題,我們都可以利用公式:工作總量(用單位1 表示) ÷ 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
什么是思維定勢,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呢?思維定勢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指我們在學習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選擇活動方向的一種心理傾向性。定勢具有兩面性,一面是積極的,一面是消極的。形成消極的原因是新舊知識很相似,由于學生對舊知識的理解不夠清楚,掌握得不牢,在學習新知識時,就會因為“慣性”的作用,在學習新知識時直接利用舊知識的思維系統(tǒng),把新知與舊知混為一談,無法做出與舊知識區(qū)別的分化性反應(yīng),形成解決新問題的障礙。比如,果園里的蘋果的數(shù)量比梨多2/3,則梨的數(shù)量比蘋果少2/3。這種說法許多學生都會認為是正確,實則是錯誤的。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把前后兩種說法中單位“1”給弄清楚,雖然只是語序的變化,但是單位“1”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就是他們受到了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要想讓學生避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要讓他們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把問題弄清楚,有時可以運用強烈的對比與畫圖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可以畫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效果。
類比法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降低知識難度,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拓寬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高效的解決問題。但我們也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盡量避免它對學生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