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奎梅
類比思維是根據兩個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間的對比,從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測另一事物的相應特征存在的思維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學語文課程實踐中,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也成為教師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類比思維作為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在教師教學設計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因此,如何根據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調整類比思維的運用方式,以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培養(yǎng)。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通過類比思維引入“他山之石”,可以將原本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表述,用更加直白,且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內容進行表述,從而啟發(fā)學生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遷移,激發(fā)學生的聯想與想象,進而實現知識的有效生成與構建。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教材文本中體現類比思想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坐井觀天》的寓言故事中,將井底的青蛙類比見識淺薄、思想狹隘的人,在《朱德的扁擔》中“扁擔”已經與朱德身先士卒、艱苦奮斗的精神融為一體等等,教師在教學指導中,通過引入類比思維,能夠更加自然、順暢地將文本信息傳遞給學生,啟發(fā)學生在結合文本信息順利搭建探究與思考的“腳手架”,從而深入文本內涵的理解。此外,類比思維的運用還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領域,提高聯想與想象的可信度與可靠性。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鼓勵學生聯想與想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小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常常偏離課程主題,這時教師可以運用類比思維,為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提供依據和方向,以提高學生思考的有效性,確保課程目標的有效落實。
類比需要恰當合適的切入點,即所類比的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或相近之處,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運用一類客觀事物去聯想、推理另一客觀事物的特征,從而實現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分析。在小學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啟發(fā)學生分析不同文本在表達方面的相同和相異之處,進而在比較分析中完成抽象思考。例如在《落花生》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基于文本“以物喻人”的表達手法,引入《梅花魂》一文,并通過類比方式開展閱讀指導。
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通讀兩篇文章,并復述故事,以感知兩個故事的想通之處;設計思考問題,完成對篇文章的梳理:通讀《落花生》與《梅花魂》,分別概述一下兩篇文章說的是什么故事?是否能利用關鍵詞提煉一下兩篇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是否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兩篇文章進行系統(tǒng)呈現?通過初步閱讀,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對《落花生》一篇文章的框架形成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思維導圖,對《梅花魂》一篇文章的框架形成了“教我讀詩——弄臟墨梅——無法回國——臨行贈梅”的思維導圖。
然后,教師根據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故事發(fā)展,說明作者對于花生、梅花賦予的情感,并通過類比思考其代表的精神品質。學生在重讀文章后,類比兩篇文章在“以物喻人”方面的相似之處,實現了理解與表述:《落花生》一文描述了一家人收獲花生的情景,父親與子女一同談論花生的種種好處,并將其與人的品格進行類比,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進而升華談話主題,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梅花魂》一文借助一位老華僑與其所珍愛的墨梅圖的故事,說明海外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并著重頌揚梅花的氣節(jié),并以此比喻人的堅貞高潔的情懷。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生很容易發(fā)現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進而在類比分析中深刻理解作者以物喻人的情感內涵。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類比分析兩篇文章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如此,學生能夠深入文本細節(jié),感受《落花生》與《梅花魂》兩篇文本展現人格側重點方面的差異,并通過故事的品讀與語言的賞析形成對文本的差異化理解。
通過上述教學設計,可以發(fā)現教師類比思維運用的重點在于比較,即利用兩篇相似文本,類比分析以物喻人的表達手法,并啟發(fā)學生在相同點與相異點的思考與總結中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實現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史蒂芬·約翰遜在著作中將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描述為對臨近可能的探索,即臨近的可能就是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事物目前發(fā)展的邊緣,也是客觀事物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所有可能性的集合。在探索臨近可能的過程中,類比無疑是一種科學而可靠的思維方式。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將當前事物與其再造的可能性之間建立聯系,并由此及彼實現創(chuàng)新呈現?;诖?,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合理運用類比思維,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思考的空間,搭建創(chuàng)新表達的“腳手架”,并在聯想與想象中提高自我表達能力。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教師通過閱讀指導,啟發(fā)學生思考故事情節(jié),并文本中“先——再——接著——最后”的表述結構對兩只蟋蟀的歷險故事進行呈現。教師在類比教學中,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篇歷險故事。一名學生寫道:
《小石頭歷險記》
山腳下的一條小溪旁躺著一顆小石頭。它每天在這里吹著山風,曬著過日光,日子過得挺很快樂。突然有一天,下起了雨,小溪漲水,小石頭被沖走了。不知一路碰了多少下,經過多少日子,最后他被沖到了大海里,并被海浪沖到了沙灘上。一只海鷗飛來,說:“這顆石頭好漂亮呀!我要把它回家送給孩子們?!焙zt叼著小石頭回到家里,小石頭和小海鷗們相處了幾天??墒怯幸惶欤5駚砹?,他把海鷗的孩子吃了,還把巢穴叼走。小石頭掉到了沙灘上,剛好有個小姑娘在撿貝殼,她把小石頭帶回家,放在桌上裝飾。突然,小姑娘養(yǎng)的小花貓出現了,它把小石頭當成玩具,左踢踢右踢踢,弄的小石頭一身酸痛,頭暈目眩。日子一天天的過著,有一天小姑娘的爸爸看到了小石頭,他說這石頭上有許多古文字,是一塊古老的石頭,應該放在博物館里,現如今,這塊寫滿字的小石頭的生活終于穩(wěn)定了,每天躺在博物館里,看著人來人往,它忽然有些想念當初的歷險生活了。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將學生的這篇文章作為例文在全班上閱讀,并要求學生類比《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進行評價。通過類比發(fā)現,同學們一方面可以抓住兩篇作品中,對于“冒險”這一主題的呈現,無論是蟋蟀,還是小石頭都是經歷了一番危險的境況,最終平安無事;另一方面可以感知想象的力量,在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中,在冒險中加入了豐富的聯想,雖然在表述上也運用了課文的結構順序,但是內容卻是一個全新的故事。這樣的類比指導有效啟發(fā)了學生對自我價值的思考,拓寬了學生的思考范圍與想象空間,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類比思維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方面應找準類比的關鍵點,引入類比內容,促使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全面理解語言文字信息;另一方面進行拓展與想象,利用類比思維實現創(chuàng)新表達,以突破語文學習的思維局限,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